張勁松,曹順仙
(南京林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在當代中國影響廣泛、危害極深的錯誤社會思潮頗受政界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其學術研究伴隨著對思潮的反思批判而日益系統(tǒng)和深入,論文論著等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其中不乏綜述類文獻,不過這些文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內容分析為主,較少運用文獻計量法,更少將兩者相結合。①根據已收集的資料,運用文獻計量法的相關文章有2013年岳鵬的《21世紀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述評——基于CNKI“2000—2012”年的研究文獻統(tǒng)計分析》、高陳其《當前國內外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綜述——基于對CNKI“1989—2013”年的文獻資料分析》等,其他文章大都采用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主要聚集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表征、特點、反制措施等方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現狀、動態(tài)、規(guī)律和趨勢等分析有所欠缺。對此,本文側重對知網、中文社會科學索引、讀秀等數據庫中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嘗試將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相結合,分析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總體狀況、內容、進展和脈絡等,形成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整體概觀,指證其演進規(guī)律和趨勢,進而對未來研究提供重要理論參考。
基于本文研究主題,以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庫為目標庫進行文獻搜集,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檢索詞,分別以“題名”“關鍵詞”“主題”為檢索項,搜索年限為1978—2020年,以“精確”為匹配類型,文獻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截至2020年8月4日,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檢索詞,關鍵詞搜索結果為1 359篇,篇名搜索結果為1 083篇,主題搜索結果為1 720篇。同時,利用中國知網碩博文獻庫、讀秀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等對文獻進行補充,并對全部檢索所得文獻進行二次篩選,剔除了期刊主題介紹、征文啟事以及與研究主題相關性不大的文獻,最后確認的期刊文獻總數為1 470篇,其中CSSCI論文507篇。①本文的C刊樣本通過比較、綜合知網和CSSCI數據庫得出,截至本文搜索日期CSSCI數據庫的期刊來源仍是2017—2018年的版本,這就導致曾經是或者現在是CSSCI來源的期刊文章并不在2017—2018年的版本里,進而可能造成數據略有差異。此外,博士論文2篇、著作20部。[1-3]
為了全面而客觀地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進行綜合評述,并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本文重點采取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兼用Excel、CitespaceV、Noteexpress等軟件進行系統(tǒng)綜合分析。
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現狀分析主要從文獻增長規(guī)律、來源期刊規(guī)律和研究力量分析三個方面展開。
文獻增長規(guī)律分析以科學文獻的數量變化為依據,判斷和預測相關主題的科學知識的增長規(guī)律和趨勢。[4]60以此綜合1978 年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通過圖1可以看出,發(fā)文累積量總體上符合普賴期文獻指數增長規(guī)律,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科學知識量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反映了研究的長足進步。同時,結合每年新增文獻變化,近40 多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1978—2004 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年發(fā)文量在0~8 篇之間徘徊,文獻數量少、連續(xù)性不強。(2)2005—2012年,共有131篇文章,占總數的9%,年均達到了兩位數,表明學術界重視并開始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持續(xù)研究,盡管這種研究還算不上成果豐富。(3)2013 年至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共發(fā)文1 312篇,約占總數的89%,年均約164篇。其中,2013—2016年為快速增長期,2017—2018年為發(fā)文高峰期,2019年增長趨緩。2020年1—8月,知網發(fā)文量也低于上年同期。
圖1 期刊發(fā)文量時間分布及其趨勢圖
來源期刊的規(guī)律分析重在更加準確地反映科研的分化與綜合情況。本文以選取的知網507篇CSSCI論文為分析樣本,通過計量分析可知共有140種刊物發(fā)表過歷史虛無主義相關論文,刊物的學科類別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文藝學、哲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多個學科。就發(fā)文量而言,77種刊物刊發(fā)了1篇,26種刊物發(fā)表了2篇,37種刊物發(fā)表了3篇及以上。其中,8種刊物發(fā)文量分別達10篇以上(圖2),合計發(fā)文數約占總發(fā)文數的48%。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布拉德福定律,這標志著核心期刊群的形成。
圖2 CSSCI刊中歷史虛無主義發(fā)文量前10期刊(含并列)
進一步對發(fā)文量3篇及以上的37種具有一定連續(xù)性或典型性的刊物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的期刊在37種刊物中占約47%,綜合類學報或期刊約占39%,歷史學占比約8%,政治學、哲學、文藝學合占約6%。總體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期刊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方面占主導地位,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次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較為持久和深入,發(fā)文期刊也多為學術界認可的權威期刊。歷史學、政治學、哲學等其他學科專業(yè)期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探究有待深化和加強。
研究力量分析旨在回答研究的主要學者、主要機構等問題,亦可以作為我們在引進學術資源、開展合作、評估學術成果等方面的科學參考。[5]就研究學者而言,以普賴斯定律為判斷標準①在《小科學·大科學》一書中,普賴斯指出科學家的總人數大致是按杰出科學家的平方增長的,并由此推斷出杰出科學家中最低產的那位科學家所發(fā)表的論文數與最高產科學家所撰寫的論文數的關系數為M=0.749(Nmax)0.5,其中M為杰出科學家中最低產的那位所發(fā)表的論文數,Nmax為杰出科學家中最高產的那位的論文數。,通過Noteexpress軟件,采取正規(guī)計數法即每位合作者統(tǒng)計一次,對本文檢索范圍內收錄于知網期刊數據庫的1 470 篇文獻進行作者分析,共有1 442位作者發(fā)表過與歷史虛無主義有關的文章,其中發(fā)文最多的作者為梁柱,約18 篇。根據普賴斯M=0.749(Nmax)0.5的杰出科學家公式計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主要學者的最少發(fā)文量不能低于4篇,具體統(tǒng)計結果參見表1。
由表1可知,歷史虛無主義已形成一定的研究學者群,這些學者大多集中于黨史黨建、史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毛澤東研究等研究領域。
表1 發(fā)表文獻數超過4篇的作者統(tǒng)計
在主要機構層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以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編譯局、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了較為持續(xù)的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界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相對成熟。主要體現在:一是已經形成由黨史黨建、史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哲學、意識形態(tài)、毛澤東思想等方向的專家以及眾多科研機構和高校構成的研究力量;二是近幾年文獻數量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于2018 年達到峰值;三是已經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核心期刊群,主要集中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四是研究的學科視角雖然多元但不失相對集中,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主導,涉及馬克思主義史學、意識形態(tài)領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等。此外,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藝學、傳播學等學科也開展了一定的跨學科交叉研究。[6-10]
基于前文對文獻增長規(guī)律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基本脈絡,但要深入認識和把握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和演進趨勢還需進一步探究。對此,我們采用共詞聚類分析法,即“以能概括文章內容的詞匯作為分析對象,通過一系列的統(tǒng)計手段,將具有一定語義聯(lián)系的詞匯聚集起來形成類團,用以表達學科研究結構與研究熱點”[11],同時,利用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的Timeline View 功能對1978年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發(fā)展脈絡進行可視化整體描述,參見圖3。
由圖3可知,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最終形成了10個共詞聚類。通過對這些共詞聚類的分析,大致可以描述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和動態(tài)趨勢。
圖3 歷史虛無主義關鍵詞時間線圖
“微時代”和“傳播”這兩個關鍵詞凸顯了新時代以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特征以及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新變化即傳播領域。微時代在現代漢語新詞詞典被定義為“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12]。歷史虛無主義正是隨著這樣的時代變化而發(fā)生了內容、形式、路徑選擇、傳播領域的種種變化。對此,部分學者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等展開了研究,也呼吁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必須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因素的影響。
“抵制”和“對策”這兩個關鍵詞表征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時代要求。新時代之前雖有關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但并不突出。新時代以來“抵制”和“對策”研究在黨史國史研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當代史研究等多個研究領域深入展開[13-15],研究范圍也拓展到網絡空間和高校等。[16]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四個自信”成為關鍵詞表明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政治立場和學術方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否定“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動搖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因此,無論采用何種視角和方法進行相關研究,學術研究須堅守一定的立場和方向。
“高校”表明了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和影響的場域及對象的變化。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重點對象。2015年“遼報事件”便是其中典型,暴露了部分高校老師歪曲歷史,在課堂上一再抹黑中國革命、抹黑中國共產黨。這對高校青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歷史觀”表明歷史虛無主義存在和泛濫的切入點和立足點,其根本清除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揭露和批判各種形式的虛無主義“歷史觀”。由此可見,以歷史唯物主義形塑和建構關于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歷史觀念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作為關鍵詞的出現則有其理論必然性。一方面,馬克思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武器,才能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和實質。[17]另一方面,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確立正確的歷史觀離不開馬克思主義。
“新自由主義”作為關鍵詞出現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進程中,深刻說明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從來就不是單打獨斗的。例如,有研究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同新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共同影響是蘇聯(lián)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18]因此,研究歷史虛無主義就絕不能僅滿足和停留于“單打一”的研究。
綜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40 多年演進,目前展現出五方面的時代特征和趨勢:一是加強了微時代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研究,以及基于網絡化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二是加強了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范圍和對象向虛擬空間、高校及其活動主體拓展;四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觀、方法論及本質進行深入批判;五是通過綜合交叉研究進一步揭示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復雜性,以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明確的價值取向主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學術方向。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經過40 多年的演進已較為成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核心期刊群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實現了由“點”到“面”、由簡單到綜合、由淺顯到深層的提升和拓新。從1978—2004 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起步到2005—2012 年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系統(tǒng)批判,再到2013至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專題化,形成了五大論域:(1)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及其危害的研究;(2)互聯(lián)網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新變化的研究;(3)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尤以大學生為重點對象、高校為重點場域的對策類研究;(4)對近現代史、思想政治教育、毛澤東思想等重點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5)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批判性研究。
“科學文獻數量的增長規(guī)律是由科學發(fā)展的客觀過程決定的,而科學發(fā)展的實際過程主要受兩種因素制約:一是科學自身固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科學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4]58根據圖1、圖3以及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知識,1978以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規(guī)律可以運用庫恩的科學發(fā)展模式來分析和推演,即科學發(fā)展過程簡單來說是一個由“原始科學”轉變?yōu)椤俺R?guī)科學”,以及由一個“常規(guī)科學”發(fā)展為另一個“常規(guī)科學”的過程。原始科學時期,各流派與科學家紛紛撰寫文章參與討論,因此,這一時期科學文獻數量雖不大,但增長很快,其增長率近似一個恒量。這一時期文獻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代表著新思想和新成果的論文不斷出現。[4]59
反映在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便表現為1978—2016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累計文獻的指數增長(圖1)?!俺R?guī)科學時期,科學已處于成熟和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這時是新思想和新成果廣泛應用并進行教育、普及和推廣的時期。因此,文獻數量龐大,每年增加的文獻量也很大,文獻增長率已減慢,數量趨于一個極值,文獻增長模式由指數增長轉變?yōu)檫壿嬊€模式”[4]59。2016—2019年間文獻增長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由“原始科學”發(fā)展為“常規(guī)科學”的態(tài)勢。2016—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迅速增長并達到一個峰值,2019年出現下降趨勢。這不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削弱而是由“原始科學”發(fā)展為“常規(guī)科學”的反映,意味著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將產生新的變革,同時隱含著影響研究方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的革命性變革使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政治因素成為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主導因素。與之相應,1998—2016年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處于“原始科學”期,2016年以后則呈現“常規(guī)科學”期特征。究其主要影響因素,可以認為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十九大的召開是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標志性事件。2012年黨的十八召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得到空前加強。與之相應,針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迅速增強,文獻數量和增長率都大幅提升。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代課題,與此相伴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增長也于2017年左右進入邏輯曲線增長模式,進入新的研究階段。
基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規(guī)律及其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我們以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未來將進入規(guī)范化、綜合化階段。具體來說,規(guī)范是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生成、社會基礎、新的變化等進一步的研究,即對原有論域的進一步深化。綜合則是指在將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置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時代背景下,全面考慮各個研究論域的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虛無主義,更好地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
1.基于傳播變化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領域
在傳播媒介、內容、方式、途徑不斷翻新的互聯(lián)網時代,既要不斷深化歷史虛無主義內涵和外延的研究,更要不斷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歷史虛無主義作為概念和思潮,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源流、土壤和經濟社會文化條件。與此同時,時代變化和話語體系的改變也影響著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和研究。例如,歷史虛無主義就其概念而言,其誕生的原初語境與現在的語境并不相同,語境的變化使學者在概念的理解、把握和運用方面產生分歧,提出和運用的概念范疇也有所區(qū)別。[19-21]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提出并展開“認知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價值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政治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22];也有學者使用“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概括發(fā)生了新變化的歷史虛無主義。[23-25]這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媒介、內容、方式、手段的變化,同時也蘊含著不斷加強和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的時代訴求。
2.加強同其他社會思潮的交叉研究
通過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演進脈絡的梳理可以發(fā)現,歷史虛無主義從一開始就與民族虛無主義思潮、文化虛無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等其他社會思潮相互結合[26];現有的研究也開始把歷史虛無主義同新自由主義思潮、泛娛樂主義等相關聯(lián)[27-28]。不過,關于歷史虛無主義與其他思潮在理論基礎、歷史淵源、滋生條件、相互作用、復合蔓延等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相對缺乏。這不利于應對思想多元時代多種錯誤思潮相互裹挾并沖擊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危險。因此,加強歷史虛無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的交叉研究,形成綜合治理的思想文化策略,是現時代抵制錯誤社會思潮的實際需要。
3.加強從抵制思想到引領的治理思路轉變研究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研究是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重要論域。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不深以及客觀條件的局限,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對策思路的研究多為“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對抗性抵制思維,即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什么就駁斥和抵制什么。[29-31]2013年以來,針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泛濫,黨和國家從文化強國的高度,加強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思想文化建設,加強了黨史國史教育,通過以重大紀念日和活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黨和國家領導人以身作則講歷史等措施進行反制,進而實現從學術批判到意識形態(tài)斗爭、從事實辨析到法律追責、從教育引導到規(guī)范管理、從破除虛無到確立自信的轉變,有力地消除和抵制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32]不過,要徹底破除歷史虛無主義,還需持續(xù)加強思想文化引領,在破與立的辯證統(tǒng)一中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方法論體系,構建防范和化解歷史虛無主義的體制機制,提高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治理能力,進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33]。
4.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度
高校和大學生作為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重點場域與對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引領力。因為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是抵制和預防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蔓延的現實需要,是立足于主渠道主陣地與時俱進推進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需要。一方面,自1978 以來,學術界先后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作用[34]、“歷史反思與歷史虛無主義”[35]、加強近現代史教育形成科學的歷史觀進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36]、《中國近代史綱要》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37]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隨著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高校立德樹人的日益重視,加強思政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度成為拓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領域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要求,“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38]。因此,學術界應該以更高的理論自覺加強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力的研究,為形塑大學生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提供理論支撐和策略方法。
5.系統(tǒng)開展“四史”研究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對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歷史知識、觀念和方法知之不多不深不透。[39]因此,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40]學習“四史”的要求賦予了學術界貢獻“守正”的“四史”成果的使命和任務,而“守正”的“四史”成果必須以系統(tǒng)的“四史”研究為前提,必須“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41],以正史研究謀求強知明智、進一步肅清和根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