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誼 韋大勇 覃炫霖 周小英 陳衛(wèi)國
摘要:? 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進行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試驗的結果表明:除了CK成活率偏低外,各處理對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的成活率影響不明顯;各處理間最終苗高和最終苗木地上部分鮮重差異顯著,其他各指標差異不顯著;各處理質量指標的隸屬函數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A1>A2>A3>A4>CK。
關鍵詞:? 刨花潤楠;? 育苗;? 苗高;? 地徑;? 苗木鮮重;? 地上部分鮮重;? 地下部分鮮重
中圖分類號:? ?S 792. 24; S 723. 1 + 3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文章編號:1001 - 9499(2021)03 - 0007 - 03
刨花潤楠(Machilus pauhoi)是樟科潤楠屬的常綠喬木,樹干通直圓滿,高可達20 m,直徑30 cm,出材量大[ 1 ],主要分布于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 2 ]。作為廣西珍貴鄉(xiāng)土樹種,近年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局直屬國有林場廣泛種植,但在生產實踐中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1年生泥杯小袋苗上山造林,由于幼苗較小,導致造林成活率低且苗木恢復生長慢。為此,開展不同育苗土對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試驗,篩選適合的育苗土,為提高苗木質量和上山造林的成活率提供參考依據。
1 育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北海市合浦縣烏家鎮(zhèn)(108°40′~? 109°30′E、22°13′~22°43′N)的廣西國有欽廉林場林科所苗圃內。該地區(qū)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4 ℃,極端最高氣溫37.7 ℃,極端最低氣溫-0.8 ℃,年均降雨量 1 660 mm,4~9月份為雨季,全年無霜。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 1 試驗材料
試驗用苗為1年生實生苗,由廣西國有欽廉林場林科所提供。選取生長良好、長勢均勻的刨花潤楠泥杯小袋苗(泥袋規(guī)格為5 cm×7 cm)為試驗苗。
2. 2 試驗方法
2. 2. 1 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選擇黃心土、泥炭土和椰糖按不同比例配制育苗土。共設4個處理和1個對照(CK),每個處理和CK各重復4次,共計20個小區(qū),每小區(qū)試驗苗木8株,共160株。
2. 2. 2 技術實施
2018年7月15日按試驗設計將刨花潤楠小苗移植換袋,移栽后每小區(qū)的苗木隨機擺放成4個區(qū)組。全部完成移栽后及時淋透定根水,以后根據天氣情況早晚淋水,保持每個區(qū)組內的育苗袋濕潤。15天后待苗木恢復生長,淋復合水溶肥1次,以后每隔30天淋一次肥,此期間注意病蟲害防治和除草。
2. 3 指標測定
2018年7月16日測移栽時的各生長指標,7月30日(移栽15天)和8月15日(移栽30天)分別觀測苗木成活率。同年11月15日和2019年5月16日(移栽300天)分別進行第2次和第3次生長指標測定及生物量的測定。測定的生長指標有苗高、地徑,測定的生物量指標有苗木鮮重、地上部分鮮重、地下部分鮮重。苗高使用鋼卷尺從地徑處向上測量至頂芽處,數值精確到0.1 cm[ 5 ];地徑使用數顯游標卡尺,測量苗木土痕處的粗度,數值精確到0.01 mm[ 5 ];生物量各指標使用電子天平秤直接稱量,稱量前需清理干凈苗木根部泥土;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測量是先用剪刀從地徑處剪斷后,分別稱重取平均值即可,每個處理和CK各選5株。
2. 4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數據,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同時,采用模糊數學隸屬函數法[ 7 ]對不同處理的苗木質量進行綜合評價,U(Xi)值越大,抗性越強[ 8 ]。
Xi為某一指標測定值,Xmin、Xmax 為某一指標測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3 結果與分析
3. 1 不同處理對苗木成活率影響
由不同育苗基質對苗木成活率影響(圖1)可知:移栽15天后,CK、A1和A3各出現死株1株,苗木成活率均為96.7%;A2和A4未發(fā)現死株,苗木成活率為100%。移栽30天后,CK出現新的死株1株,苗木成活率為93.3%;A1和A3均未發(fā)現新的死株,A2和A4仍未發(fā)現死株,苗木成活率均未變。在后期測定苗木生長指標時,均未發(fā)現CK與各處理出現新的死株,說明在移栽30天后,CK與各處理的苗木長勢已穩(wěn)定,成活率分別保持為93.3%、96.7%、100%、96.7%、100%(圖1)。
3. 2 不同處理對苗木生長量影響分析
由不同處理對苗木地徑影響均值(圖2)可知:移栽時各處理的苗木地徑大小基本一致;移栽120天后,A1>A4>A2>CK>A3;移栽300天后,A1>A4>CK>
A3>A2。整體來看,A1表現最好,A2和A3表現相對較差,但各處理間地徑大小的相差值不是很大。通過對各處理的地徑進行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時段各處理差異均不顯著(p值分別為0.927、0.082、0.054)。
由不同處理對苗木高度影響(圖3)可知:苗木移栽時與移栽120天后,各處理間的苗木高度變化不明顯,在移栽300天后,各處理間變化相對明顯,A1表現最好,其次是CK和A2。對不同處理之間的苗木高度進行方差分析,苗木移栽時與移栽120天后各處理間的苗木高度差異不顯著(p值分別為0.948、0.094),苗木移栽300天后各處理苗木高度差異顯著(p值為0.021)。采用Duncan法對移栽300天后各處理苗木高度進行多重比較分析(表2)表明:A1與A2、A3、A4之間差異顯著,其他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由不同時段各處理苗木地徑和高度的日生長量(圖4~5)可知:苗木移栽120天前的日生長量明顯低于移栽120天后的,說明苗木移栽后恢復期長,生長相對緩慢,恢復期后,苗木生長加快。
3. 3 不同處理對苗木高徑比及生物量的影響分析
高徑(苗高/地徑)比反映苗木高度和粗度的平衡關系。由不同處理對苗木高徑比及生物量影響(表2)可知:各處理從大到小依次為A2>A1>CK>A4
>A3,總平均值為8.52,說明A2抗性相對較弱,A3抗性相對較強。對各處理高徑比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間高徑比差異不顯著(p=0.457),說明各處理高徑比雖有不同,但差異不明顯。
苗木重量即苗木鮮重或干重,是反映苗木質量最重要的指標。各處理苗木總鮮重依次為A1>A4>
CK>A3>A2,總平均值為64.7;各處理苗木地上部分鮮重依次為A1>A4>CK>A3>A2,總平均值為34.1;各處理苗木地下部分鮮重依次為A4>CK>A1>A3> A2,總平均值為30.6。對各處理苗木鮮重、地上部分鮮重、地下部分鮮重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各處理間苗木鮮重和地下部分鮮重差異不顯著(p=0.065、p=0.595),各處理間地上部分鮮重差異顯著(p= 0.004)。采用Duncan法對各處理地上部分鮮重進行多重比較分析顯示:A1與CK、A2、A3、A4之間差異顯著,A2與A4之間差異顯著,其他處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
莖根比(地上部分鮮重/地下部分)反應苗木根莖兩部分的平衡狀況,根系發(fā)達,莖根比小。各處理莖根比大小排列順序為A1>A3>A2>CK>A4,總平均值為1.17,說明A4根系最為發(fā)達,其次是CK、A2;A1根系最為弱,其次是A3和A2。對各處理莖根比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處理莖根比差異不顯著(p=0.464)。
3. 4 不同處理苗木質量綜合評價
由不同處理苗木質量指標函數值及綜合評價排名(表3)可知:A1的5個指標函數值均為最高,均達到0.5以上,平均隸屬函數值0.57;A2的最終苗高、最終苗木鮮重、最終地下部分鮮重的隸屬函數值均達到0.5以上,平均隸屬函數值0.50。綜合指標平均值,各處理平均隸屬函數值依次為:A1>A2>A3>A4>CK,說明在實際生產上,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時,適當添加輕基質可增強苗木抗性。
4 小 結
4. 1 育苗基質對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的成活率影響不明顯,其中采用A2和A4成活率達到100%,A1和A3成活率達到96.7%。
4. 2 采用A1培育苗木的質量指標均表現最好,雖莖根比和高徑比較高,但是經過方差分析,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影響不明顯。因此,建議生產上刨花潤楠苗木換袋培育時可適當添加輕基質提高苗木質量,推廣A1(黃心土70%+泥炭土20%+椰糠10%)配比。以上數據主要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有欽廉林場林科所配合測試收集,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唐健民,? 范進順,? 柴勝豐,? 等.? 刨花潤楠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 2018,? 43(3):? 158 - 162.
[2] 朱宏光,? 楊柳,? 溫遠光,? 等.? 廣西大明山刨花潤楠種群結構及其分布格局研究[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5,? 12:? 147 - 151.
[3] 張敏,? 藍芳菊,? 諶禮兵.? 桂北地區(qū)刨花潤楠發(fā)展前景及栽培技術[J].? 南方農業(yè),? 2013,? 7(12):? 74 - 77.
[4] 劉藝瑋.? 刨花潤楠育苗技術研究[D].? 長沙:?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2015.
[5] 王冬梅.? 不同施肥處理對紅松苗期生長的影響[J].? 林業(yè)科技,? 2020,? 45(4):? 13 - 15.
第1作者簡介:? 黎小誼(1975-),? 男,? 工程師,? 研究方向:? 速生豐產商品林的培育和森林可持續(xù)經營。
通訊作者:? 陳衛(wèi)國(1973-),? 男,? 高級工程師,? 碩士,研究方向:? 森林培育及可持續(xù)經營。
收稿日期: 2020 - 10 -? 19
(責任編輯:?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