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寧
牙雕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因象牙質地光滑細膩,色澤柔潤如玉,硬度適中,牙紋細潔,遼、金、元、明、清歷代都把象牙作為皇家貢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為皇宮制作牙雕制品的專門作坊。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了裝飾用品,并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山東大汶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有象牙鏤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牙雕制品,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使用陰刻、鏤雕甚至圓雕等多種技法。
牙雕技法多樣,主要有陰刻、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透雕等,題材主要為人物、動物、花卉和風景等四個種類。牙雕人物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及歷史名人,從類別上可分仕女、羅漢、佛人、武人及歷史人物等。人物畫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現(xiàn)出人物面部的表情、身體的姿態(tài)、衣飾的形狀等,有出處的還要著重刻畫人物的身份特征,以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牙雕花卉一般以花為主,以鳥、蝶、蜻蜓、青蛙等作陪襯。牙雕動物主要有林中虎嘯、深谷獅吼、雄雞報曉、魚躍荷池等,其中十二生肖占有一定位置。牙雕風景一般表現(xiàn)日月風云、島嶼及山水等,變幻的云朵、斑駁的海巖、嶙峋的山石等是牙雕藝人的首選。
牙雕按地域分類,主要有廣州牙雕、蘇州牙雕、北京牙雕等。廣州牙雕歷史悠久,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極富裝飾性而聞名于世。蘇州牙雕,唐宋時期已初具規(guī)模。風格典雅醇厚,文化氣息濃郁。藝人善于用隱起手法,意境幽遠,布局疏朗得當,給人以適靜之感。其細節(jié)處理純熟,形象生動,一般采用淺浮雕、陰刻、圓雕、高浮雕等,簡潔有力,打磨圓滑光亮。題材廣泛,追求意境的表現(xiàn),明顯受明清文人畫的影響。北京牙雕興起于清早中期,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蟲見長,尤以刻制人物最為聞名,藝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質地細膩堅韌的特點,精確地表達人物的動態(tài)和感情,比例協(xié)調,構圖優(yōu)美,人物生動,神態(tài)逼真,刻工謹嚴精致。常見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鮮明對比,更顯生動多姿。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擺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現(xiàn)大件作品,多為立體圓雕,刀工精細,刀法圓潤,造型生動。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風格上追求精致、華麗,受宮廷的影響較大。
清代是牙雕工藝的鼎盛時期,以“小品雕刻”為主流,由于文人雅士的偏愛,出現(xiàn)了許多清新典雅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畫家不僅設計構圖,還直接參與雕刻,筆筒、煙壺、扳指等成為牙雕工藝的常見制品,題材散見于人物故事、山水文字、神話傳說、花鳥草蟲等,小巧典雅,散發(fā)出濃郁的文人氣息?,F(xiàn)將河北博物院所收藏的部分牙雕精品做簡單的分析和研究,以饗讀者。
清代竹石人物紋象牙筆筒(圖1),長8.5、寬6.5、高15厘米。該筆筒隨形而制,呈彎筒狀,宛若一女子腰身般美妙。直口,彎壁,底足外撇。外壁頂部陰刻一周如意云紋。外壁腹部陰刻通景仕女游園圖,描繪了清代李汝珍長篇小說《鏡花緣》第八十一回《白蒁亭董女談詩 凝翠館蘭姑設宴》的故事情節(jié)。畫中八位女子于竹石園林之中,其中四位女子坐于亭中,一女子正走出月亮門,身后跟隨三位女子,人物神態(tài)各異,刻畫細致入微。畫面上部空閑處陰刻文字“白蒁亭董女談詩,凝翠館蘭姑設宴。時在癸亥秋月題。”并陰刻朱文“源”字圓章款。由此推斷,該筆筒當作于1863年。另外,在筆筒外壁的中下部,采用浮雕手法,雕刻有竹藤草蟲紋,修竹風擺,藤蔓纏繞,蚱蜢攀于竹竿之上,螳螂伏于藤葉之中,蟈蟈臥于草叢之內,構成一幅園林外景,與主體畫面完美配合,相得益彰。該筆筒將人物、園林、亭臺樓閣、竹石、草蟲等再現(xiàn)在筆筒表面,庭院深深,竹石密布,亭臺高聳,人物生動。采用陰刻與浮雕相結合的雕刻手法,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極具層次感和立體感,精妙美觀,令人賞心悅目,堪稱牙雕精品。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多呈圓筒狀,亦有其他形制,造型相對簡單,器型變化較小,但裝飾方法卻較為豐富。筆筒材質多樣,有竹、瓷、木、玉、象牙、漆、紫砂等。古代,筆筒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經作《筆筒銘》以贊之:“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于無邪?!?/p>
清代文字紋象牙扳指(圖2),直徑3.3、高2.7厘米。象牙質,呈圓筒狀,質地細膩,色澤黃白相間,打磨光滑,包漿瑩潤。外壁主體陰刻篆書“約之巨擘操守自持”八字,字跡工整有力??障短庩幙獭皶蕴链笮终滟p。又栩刻”落款。由此推斷,該扳指為晚清篆刻家濮森為其大兄曉塘所刻,因其作品傳世極少,堪稱珍貴。
濮森(1827—?),字又栩,號梅龕主人。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刻印,專宗浙派,秀逸有致,不輕為人作。故其作品流傳極少。葉為銘《廣印人傳》有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濮森輯《又栩印草》印譜四冊。另有《又栩印存》(民國三十一年王光烈鈐印本)。
扳指,又稱班指或搬指,古代稱“韘”“射決”等,造型多為矮圓筒形,是古代拉弓射箭時戴在大拇指上的護指用器。幾千年來,扳指形制多樣,最主要為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兩種。坡形扳指出現(xiàn)較早,一直使用到明代。最早有弦槽,后來消失。蒙古族與滿族,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一般為圓柱體。漢族扳指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與蒙滿扳指略有區(qū)別。
清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扳指的實用功能逐漸喪失,多以裝飾為主。特別是清朝顯貴及八旗子弟多喜歡以扳指為飾,故清代扳指不但工藝精細,材質也非常講究,豐富多彩,別具一格。
清代獸鈕象牙印章料(圖3),長2.3、寬1.5、高4.6厘米。象牙質,圓柱形,有裂紋,色澤以黃白為主,部分呈紅色。印鈕雕一瑞獸,呈蹲坐狀,有一躍而起的神態(tài)。頭向前方高抬,目瞪口張,獠牙顯露,呈怒吼狀。尾上翹。平底光素。該印章料采用鏤雕、浮雕、圓雕、深挖等手法,雕工粗細結合,頭部精雕,神態(tài)畢現(xiàn),眼、耳、鼻、牙、口、唇等皆生動形象,而身體部位則用寥寥幾筆,刻畫出威武雄壯之軀。
印章又稱印,古稱璽,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又是一種融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品。商代已有。宋元時期,鈐用印記的風氣流行,文人開始參與印章創(chuàng)作,印章始成藝術品。明清時期的印章以文人篆刻為主流,其創(chuàng)作主體由專職的印工轉為具有金石雅好的文人,并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文人印章進入興盛期。
清代象牙象棋(圖4),直徑2.9、高1.4厘米。1副32顆棋子。象牙質,圓鼓狀,有裂紋。色澤內白外黃。單面陰刻楷書棋子名,紅黑兩色填彩,字體規(guī)整端正,筆力遒勁雄健。背面平整光素。該副象棋全部由象牙牙心制作而成,棋子大小相同,材質厚實,耗材貴重,包漿溫潤,平素簡潔,規(guī)整精細,品相完美,保存完整,殊為難得,較之其他材質的象棋,更顯珍貴。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源遠流長,基本規(guī)則簡明易懂,趣味濃厚,長盛不衰。象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冻o·招魂》中對象棋形制及玩樂方法有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并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的修身之藝。漢劉向《說苑·善說》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
象棋棋子共有32個,分兩種顏色,每種顏色16個,分為7個兵種,擺放在棋盤的固定位置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梅花譜》《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都是象棋名著。清康熙王再越《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zhàn)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開創(chuàng)了迄今三百余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除此之外,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
清代象牙象棋(圖5),直徑2.8、高1厘米。1副32顆棋子。象牙質,圓鼓狀,裂紋較少,局部有小孔洞,保存相對完整。色澤內白外黃。雙面兼工,皆陰刻相同楷書棋子名,紅藍兩色填彩,字體較為端正。文字曾被人為涂成黑色,部分脫落,漏出本色。該副象棋全部由象牙牙心制作而成,棋子大小相同,材質較為厚實,包漿溫潤,制作精細,品相完整,雙面刻字,材料貴重,實屬珍貴。
民國鑲紫檀山水文字紋象牙盒(圖6),長11、寬9、高6.4厘米。該盒呈圓筒形,筒身為象牙質,色澤白中泛紅黃,蓋和底為紫檀木質。外壁一面陰刻山水人物紋,畫面為若耶溪春景,構圖廣闊,背景深遠,山體高聳,巖壁直立,如刀削斧劈一般。植被點綴,春意盎然。溪水通幽,不知深處。三人泛舟溪中,船夫奮力劃槳,兩人溪邊游走,神態(tài)皆自然愉悅。堪稱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美妙,清靜幽雅,恬淡自然,其意境與背面的詩文相互匹配。另一面陰刻文字,右首為陰刻草書唐代詩人綦毋潛《春泛若耶溪》詩詞一首,中間主題內容為陰刻篆書《春泛若耶溪》:“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唐綦毋潛春泛若耶?!甭淇顬椤氨幽晗臅V刻于燕京”,上下各陰刻朱文篆書“宣統(tǒng)御覽之寶”六字圓章、篆書“楊思”二字方章各一枚。據此推斷,該象牙盒應作于1936年??套至鲿秤辛Γ?guī)矩嚴謹,頗見功力。該盒集雕刻、書法、繪畫、詩詞、典故等于一身,極具文人色彩,陰刻、微雕并用,精致高雅,書畫一體,相得益彰,堪稱牙雕中的上乘之作。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州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約開元十四年(726)前后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鞍彩分畞y”后歸隱,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終。才名盛于當時,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度圃姟肥珍浧湓?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若耶溪,今浙江紹興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寰宇記》記載:“若耶溪在會稽縣東二十八里?!薄端涀ⅰ酚涊d:“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shù)畝,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p>
民國于碩款山水文字紋象牙鼻煙壺(圖7),長4、寬0.8、高6厘米。象牙質,質地致密,色澤黃白柔潤,紋理細潔規(guī)矩。呈扁瓶狀,方印形蓋,方口,短頸,溜肩,直壁,至足弧形內收,平底。圖案紋飾采用微雕手法,雕工精微細膩,頗見功力。一面陰刻山水文字紋,畫面為桃花源詩意圖,其上陰刻文字,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落款“江都于碩刻”。整體構圖布局得當,層次分明,山水、樹木、院落、人物等皆刻畫細致入微,神態(tài)畢現(xiàn),頗具山水畫意境。另一面陰刻文字紋,內容取自《孟子·離婁章句上》,落款“江都于碩刻文”。文字采用微雕手法,精細規(guī)整,密布有序,在不足20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共刻了1000余字,功力彰顯。該煙壺集雕刻、書法、繪畫、文學經典等于一身,文化色彩濃郁,雕刻精細微妙,為淺刻翹楚于碩作品,堪稱牙雕中的名家精品。
于碩(1873—1957),原名宗慶,后改名碩,字嘯軒,以字行。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能書善畫,造詣全面。善治印,精微刻,擅長盲刻,尤擅在扇骨上微刻,能在指寬的扇骨上刻30行字,方寸之間能納千字,且無一敗筆。字極細微,需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辨明。于碩以淺刻、微雕藝術著稱于世。民國《舊都文物略》將于碩尊為“當世第一單刀淺刻大師”。鄧之誠《骨董瑣記》盛贊于碩:“奏刀時不以目視,而于衣袖中摸索刻劃,能在方寸間刻千字,井然成行,無一敗筆。”王世襄盛贊于碩“惟其極致如江都于嘯軒”。1915年,于碩淺刻象牙插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被列為珍品,并榮獲金獎。
鼻煙壺,是盛放鼻煙的容器。于明末清初隨著鼻煙的傳入而誕生。清代極為盛行。其腹大口小,選材廣泛講究,造型變化多端,紋飾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煙壺口上通常還要配鑲一些寶石、翡翠、珊瑚蓋等,蓋內嵌一小長勺,通于壺內,以便使用。鼻煙壺小不盈握,便于攜帶,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至今長盛不衰。鼻煙壺囊括了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多種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多種技法,集中了繪畫、書法、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料器、象牙、漆器、琺瑯、金屬等工藝于一體,博采眾長,在海內外皆享有盛譽。
民國人物紋象牙鼻煙壺(圖8),長4.5、寬2.5、高6.5厘米。該煙壺呈長方形,造型圓潤,圓口直頸,圓角方身,色澤白中泛黃,有裂紋。四面開窗去地浮雕人物、樹木、動物、纏枝花卉紋,構圖飽滿,畫面寫意性強,工藝復雜,線條粗獷,有層次感,但精細度略差。構思、雕刻略顯隨意、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