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群,張李娟,胡 萍,徐大紅
(貴州省銅仁市氣象局,貴州 銅仁 554300)
一般污染過程產生的2個關鍵因素在于污染排放源和氣象因子,對排放源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掌控大氣污染治理,而氣象條件則是難以通過人為手段進行控制,因此通過分析氣象條件對污染天氣的影響,來科學、有效的預測可能形成污染的天氣,以便動態(tài)的調控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成為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針對我國中東部地區(qū)的污染過程,已有學者在分析大氣污染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xiàn):氣象條件為氣溶膠粒子輸送、滯留及其與本地污染粒子的疊加提供了環(huán)流背景[1];持續(xù)的穩(wěn)定天氣形勢是導致中國東部重污染天氣的主要氣象原因[2]。由于地面系統(tǒng)的變化主要受高空系統(tǒng)變化的影響,平穩(wěn)的高空暖平流,利于地面高壓系統(tǒng)的維持,從而利于PM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與發(fā)展[3]。在天氣形勢對污染天氣影響的研究中均發(fā)現(xiàn),引起地面靜風和逆溫層存在的天氣系統(tǒng)與污染事件的形成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4-6]。在相同的天氣環(huán)流背景下,影響污染物濃度的氣象因素主要跟氣壓場、風速風向、溫度、濕度、降雨、邊界層高度等有關,污染物濃度與相應的風速呈負相關,連續(xù)降雨和較大的降雨量對大氣顆粒物起到顯著的濕清除作用[7-9];小于1 mm的弱降水的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的稀釋擴散和沉降;大于1 mm的降水對大氣污染物有明顯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隨著降水量級的增加而增大[10]。同時較高的濕度可以改變顆粒物的粒徑分布和光學特性,從而導致能見度的變化[11], PM2.5和PM10質量濃度與相對濕度呈負相關關系[12-13]。持續(xù)的弱風和靜風使得局地排放的污染物聚集,以及長時間貼地、懸浮的多層逆溫的存在,會抑制污染物的垂直擴散[14-16]??傊?,靜穩(wěn)天氣、均壓場、弱風、強而厚的逆溫層等極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是重度污染形成的外部因子[17-20]。氣象條件通過影響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傳輸過程,進而影響污染物的分布。
關于中國中東部的環(huán)境污染研究較多,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針對貴州研究還是較少。在2016年前貴州環(huán)境空氣質量優(yōu)良率在90%以上,僅在冬季容易出現(xiàn)少量輕度污染日,屬于全國較好水平[21]。而銅仁地處貴州高原東部,位于群山環(huán)伺的盆地中,地形復雜,常年處于靜風到微風狀態(tài),逆溫現(xiàn)象較多,2016年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銅仁空氣質量優(yōu)良率也為96.45%,僅在冬春季節(jié)形成了輕度的污染日[22]。因此關于貴州的環(huán)境污染,前幾年關注度不高,分析研究也很少。但在近3 a輕到中度污染天氣開始逐漸增多,特別是2019年1月銅仁出現(xiàn)持續(xù)16 d的中到重度污染過程,污染現(xiàn)象明顯加重,這是很少見的現(xiàn)象,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針對2019年1月份出現(xiàn)的污染日,從氣象條件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得到一些環(huán)境空氣質量氣象預報因子,為未來銅仁重污染天氣預報及有效治理顆粒物污染提供參考,服務于本地社會經濟發(fā)展。
利用2019年1月地面和高空氣象觀測資料、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及銅仁市環(huán)保局提供的銅仁市2個站點(衛(wèi)校、七中)逐時各類污染物質量濃度及AQI數(shù)據(jù)。其中探空資料每12 h 1次,分別為08時和20時(北京時,下同),地面氣象資料每1 h 1次。使用統(tǒng)計方法及天氣學分析方法分析污染物及氣象要素特征。
本次污染過程從日平均的AQI值變化來看,污染從2019年1月2日開始,AQI呈現(xiàn)波動形勢,8日達到第1個峰值(198),期間8日07—20時AQI值超過200;15—16日有短暫的上漲超過100,然后又快速下降,直到20—29日銅仁市AQI又持續(xù)上漲到100及以上,其中26—27日達到第2個峰值(168),期間23日20—23時AQI值有短暫高漲再次超過200;30日至31日AQI開始下降,污染得到緩解。
從本次污染過程AQI平均值的逐時演變可以看出,平均的每日AQI呈現(xiàn)波動趨勢,在13時和21時最高,06時和16時最低。17時之后到21時污染濃度逐漸上升,AQI持續(xù)增大。22—01時污染物濃度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02—06時污染物濃度快速下降,AQI降到最低。08時之后污染物濃度又開始急速上升,13時達到最大,這跟人為活動和本地源變化影響有關[17]。由此可見,污染物濃度從每天傍晚到前半夜和正午時段,人流量活動最大的時候上升,凌晨休息時段和下午上班時段有所下降,空氣質量好轉。
1月8日為此次污染過程最嚴重的一日,從8日AQI逐時變化曲線發(fā)現(xiàn),污染濃度從06—20時處于持續(xù)上升的趨勢,13時達到最大AQI值為236,為重度污染。22時后開始降低。
圖1 2019年1月1—31日銅仁市日均AQI演變(a)及平均AQI逐時變化(b)和8日AQI逐時變化(c)
分析整個過程2019年1月1—31日平均的PM2.5和PM10的波動曲線可以看出,PM2.5和PM10質量濃度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且與AQI的逐時變化趨勢接近。PM2.5和PM10是本次污染過程的首要污染物。選取其中1月8日、1月27日的PM2.5和PM10的質量濃度逐時對比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1月8日PM2.5和PM10的質量濃度相當接近,兩者之間的比值接近1.0,則PM2.5為主要污染物。在27日污染過程中,PM10質量濃度遠大于PM2.5,27日00時的PM10質量濃度值為144 ug/m3,PM2.5為111 ug/m3,到27日23時PM10質量濃度為172 ug/m3,而PM2.5為132 ug/m3,比值為0.77。可見,在污染整個過程中,PM2.5質量濃度與PM10質量濃度的比值均在0.75以上,則在此次污染過程中,PM2.5對空氣污染貢獻更大。
圖2 2019年1月1日—31日(a)、1月8日(b)、1月27日(c)銅仁市PM2.5(單位: ug/mV3)和PM10(單位: ug/m3)演變
天氣形勢是影響氣象要素分布及演變的主要背景場,大尺度環(huán)流形勢和局地氣象條件是影響污染物生成、積累和清除的主要因素。依據(jù)AQI的逐日變化趨勢,將本次污染過程分為2個階段:2019年1月8日重污染、27—29日持續(xù)中度污染。以下針對這2個階段分別進行討論。
2019年1月8日第1階段空氣污染形成時,從1月8日08時500 hPa環(huán)流形勢發(fā)現(xiàn),銅仁(107~109°E)上空為弱脊東移控制,高原槽位于四川西部,南支槽位于85°E,高空槽離銅仁較遠,700 hPa為西到西南氣流,850 hPa為從北方回流南下的東北風。地面形勢上8日08時銅仁受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偏東路徑冷空氣前部1 032.5 hPa的均壓區(qū)控制,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小,風力小,無降雨發(fā)生。8日08—20時污染物濃度從增加到維持期間,銅仁近地面風向維持為偏東風2 m/s,且有4個時次的靜風,風向表現(xiàn)為8日12時前東南風,13時后為東北風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污染物濃度也表現(xiàn)為增加到最大,然后逐漸略有下降并維持的形勢。到8日20時(圖略),500 hPa高空槽東移,南支槽東移至95°E,銅仁處于槽前西南氣流中,有利于水汽向銅仁輸送,加上地面冷空氣的北抬,鋒面影響銅仁區(qū)域,氣溫下降,利于銅仁出現(xiàn)雨雪天氣。同時近地面風速開始增大為4 m/s,風向由東北風轉為偏北風,風速增大,大氣湍流加強,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稀釋和擴散,空氣污染物濃度得到降低。
第2階段1月27—29日為空氣污染濃度持續(xù)維持時段,500 hPa為高壓脊轉脊后西南氣流形勢,無明顯槽影響,700 hPa為持續(xù)的西南風急流,風速輻合偏北,850 hPa為弱東北回流影響,風速為2~4 m/s。地面為均壓區(qū)。銅仁處于高空脊前下沉氣流區(qū),中層西南暖濕氣流疊加低層東北回流冷氣流之上形成逆溫,地面為冷空氣西推后部均壓區(qū),大氣處于靜穩(wěn)狀態(tài),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期間地面風速大多維持在2~4 m/s,風向則表現(xiàn)為27日持續(xù)東北風2~4 m/s,其中7個時次靜風,28日西北風轉東北風2~4 m/s,29日東北風到東南風2~4 m/s,1個時次靜風。對應了27、29日污染較高濃度且較28日高,可見地面持續(xù)偏東風更利于銅仁污染物濃度的升高。直到1月30日南支槽東移至云南,貴州受槽前強西南氣流影響,地面貴州西部低壓向東發(fā)展鋒區(qū)北抬影響銅仁,由于南支槽前水汽的輸送加上地面鋒區(qū)附近動力抬升作用,銅仁出現(xiàn)降雨,污染物濃度開始降低。31日貴州西部熱低壓發(fā)展逐漸控制銅仁,風速增大,天氣晴好,大氣湍流擴散加強,有利于污染物擴散,銅仁1月持續(xù)的污染過程結束。
綜上所述,1月8日污染物形成第一階段,銅仁上空500 hPa為弱脊控制,地面以偏東路徑南下的冷空氣,銅仁形成的均壓區(qū)中心為1 032 hPa,風速均為2 m/s,風速較小。1月27—29日污染形成和維持的第2階段,銅仁高空為明顯的脊控制,地面均壓區(qū),中心為1 027.5 hPa,強度較8日弱,風速為2~4 m/s比8日大,且有風向的轉變,則污染濃度也較8日輕。由此可見,從環(huán)流形勢來看,在西南氣流或脊控制的高空環(huán)流形勢下,當銅仁受地面均壓場的控制時,地面為弱的東北風,大氣層結穩(wěn)定,無降雨發(fā)生時,往往會造成污染物的匯聚和積累,且地面冷高壓中心越強,就越利于污染物濃度的增加。只有當?shù)孛嬗欣淇諝獾难a充或減弱,鋒面北抬影響銅仁時,發(fā)生降雨后會使得污染物濃度下降。
3.2.1 逆溫層特征 逆溫層的存在使得污染物無法有效地在垂直方向進行擴散,逆溫厚度越厚,強度越強,大氣對污染物擴散能力越弱。且逆溫層數(shù)越多,污染物越不容易擴散[23]。為了便于描述和分析討論逆溫強度,參考王曉明等[24]用逆溫值(即某逆溫層的溫差)來表示逆溫強度,設逆溫層底部的溫度為T0,逆溫層頂部的溫度為T1,T1-T0>0為逆溫,該值越大,逆溫越強。將逆溫強度分為4個級別, 即:0級為逆溫值<4 ℃;Ⅰ級為4 ℃≤逆溫值<6 ℃;Ⅱ級為6 ℃≤逆溫值<8 ℃;Ⅲ級為逆溫值≥8 ℃。而逆溫層厚度參考劉增強等[25]研究計算公式:ΔH=H2-H1,ΔH為逆溫層厚度,H1為逆溫層底高,H2為逆溫層頂高,單位為hPa。
2019年1月8日08時,第一階段重度污染濃度開始發(fā)展時,從溫度層結曲線來看,逆溫層底部900 hPa溫度為-1.1 ℃,逆溫層頂部700 hPa溫度為3 ℃,則逆溫為4.1 ℃,逆溫厚度為700~900 hPa之間,相差200 hPa,則表現(xiàn)為逆溫強度較強,厚度較厚。此時對應相對濕度圖上,低層800 hPa以下相對濕度小于80%,空氣干燥。到8日20時污染物開始降低時,逆溫厚度為900~800 hPa之間,相差100 hPa,逆溫強度為4.6 ℃,則逆溫層強度仍然較強,但逆溫厚度在減小。此時相對濕度增大達90%以上,特別是在800 hPa和900 hPa相對濕度達到95%,降雨發(fā)生,此時污染濃度AQI開始下降為200以下。可見,近地層逆溫的存在使得近地層大氣層結穩(wěn)定,逆溫強度較強,且厚度較厚時,空氣污染物的稀釋擴散能力相對弱,使得本地排放的污染物逐漸積累,AQI濃度升高。但當?shù)涂账奂?,濕度增加,降雨形成后,即使逆溫層依然存在,由于降雨的作用會使得細粒子污染物得到一定清除?/p>
圖3 2019年1月8日08時(a)、27日08時(c)500 hPa高度場和1月8日14時(b)、27日14時(d)海平面氣壓場
1月27—29日為銅仁中度污染持續(xù)時段,27日08時中度污染開始時逆溫底高度在900 hPa,溫度為2 ℃,逆溫頂高度在800 hPa溫度為3 ℃,逆溫強度為1 ℃,逆溫層在900~800 hPa之間,逆溫厚度為100 hPa。在中度污染持續(xù)時段29日20時逆溫底高度在900 hPa,溫度為2 ℃,逆溫頂高度在800 hPa溫度為6 ℃,則逆溫強度為4 ℃,逆溫層在900~800 hPa,逆溫厚度維持為100 hPa。此時段內,近地層900 hPa以下相對濕度較低為70%~80%,中高層相對濕度較大為90%以上。中高層云層較厚,不利于本地近地層污染物的擴散,使得中度污染濃度維持。此時段逆溫層厚度和逆溫強度均較1月8日偏小,相應的污染物濃度也就相對輕。到了31日08時空氣質量轉為優(yōu),AQI指數(shù)為50以下時,可以明顯看到,整層逆溫減小,從逆溫底900 hPa到逆溫頂750 hPa,且溫度差僅為0.1 ℃,逆溫非常小或無明顯逆溫層出現(xiàn)。同時相對濕度顯示,低層900 hPa以下相對濕度增大,高層相對濕度減小,云層變薄,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可見,逆溫層厚度越厚,且逆溫強度越強,大氣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且近地層濕度越小,空氣干燥,越有利于污染物的積累和增長。當逆溫層減小或消失后,空氣穩(wěn)定度減小,近地層相對濕度增大時,污染物得到逐漸消散,空氣質量轉好。
3.2.2 降雨量對污染物濃度影響 降雨、降雪對空氣污染物能起著清除和沖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氣中的一些污染氣體能夠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氣中污染氣體的濃度,較大的雨雪對空氣中污染物粉塵、顆粒也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
從逐日和逐時的降雨量與AQI關系來看(圖5),降雨量與污染濃度有很好的對應關系,1月9日、16日、30日有明顯的降雨,日降雨量均為4 mm以上時,對應的AQI值較低或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其他無雨和微量降雨時段(2—7日、11—14日、21—29日),對應的AQI呈現(xiàn)增大或趨于上升的趨勢。但1月8日、1月20日有明顯降雨量,污染濃度卻依然較高,這跟降雨的時段和量級有一定關系。1月8日在11時前無降雨發(fā)生,污染物濃度AQI值從94迅速增大到228,11時后隨著降雨的發(fā)生,AQI值逐漸降低,當累計降雨量達到12 mm后,AQI值則降低到200以下。同樣,1月20日09時前銅仁有降雨發(fā)生,降雨量為7.5 mm,此時段銅仁污染濃度AQI值在100以下,空氣質量維持為良好。在09時后降雨停止,污染物濃度開始逐漸上升,到21時污染物濃度AQI值達到162,銅仁出現(xiàn)輕度污染??梢姡瑹o降雨發(fā)生或僅有微量降雨時,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污染物濃度增加。從此次過程降雨量與AQI對比分析來看,發(fā)現(xiàn)當有降雨發(fā)生,降雨對污染物濃度有清除和降低作用。同時發(fā)現(xiàn)在靜穩(wěn)環(huán)境背景下,降雨持續(xù)時間對空氣污染物濃度也有影響,當降雨時間較短時,一旦降雨停止又導致污染濃度再次升高。
圖4 2019年1月8日、27日、29日、31日污染從開始—嚴重—持續(xù)—清除時段銅仁溫度和相對濕度探空曲線
圖5 銅仁1月降雨量對AQI值的影響
3.2.3 氣溫、地面氣壓對污染物濃度的影響 地面氣壓和24 h變壓能夠反映冷空氣活動的強弱,污染天氣往往與24 h變壓關系密切[26]。從銅仁站海平面氣壓的逐日變化曲線來看,污染物濃度AQI與氣壓呈正的相關性,氣壓升高對應了污染物濃度的增大。其中1月8日、16日、23日、27日污染物濃度明顯增大日,銅仁地面氣壓值曲線呈現(xiàn)陡增,地面氣壓均上升到1 030 hPa以上。同時從24 h變壓對污染物濃度AQI對應曲線來看,AQI值的增大時段,對應了24 h的正變壓,但變壓值的大小跟AQI值的大小無明顯關系。再從溫度來分析,就日平均溫度而言,1月份日平均溫度在10 ℃以下,在銅仁污染加重時段,銅仁站溫度整體呈下降趨勢。從日最高氣溫來看,在1月8日、16日、23日、27日幾個污染增加時段,日最高氣溫的降低對應著AQI值的升高,1月7日最高氣溫6.5 ℃,8日降低至4.9 ℃,對應8日AQI迅速上升至200以上。1月22日14.9 ℃到23日10.7 ℃,此時段內AQI值略有上升,維持在100以上。到27日最高氣溫再次降低至9.4 ℃,此時AQI值從23日的127上升到169??梢?,最高氣溫與AQI值的變化有一定關系,當日最高氣溫越低時,說明影響銅仁的冷空氣達到最強,銅仁處于冷高壓控制為均壓區(qū),風小,從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梢?,對于冬季1月份的污染天氣過程,一般都有強冷空氣的影響,當冷空氣完全控制銅仁,地面為冷高壓控制時,銅仁氣溫降至最低,此時為均壓區(qū)控制,風小,不利污染物濃度于擴散,使得污染物濃度升高。
3.2.4 風向、風速對污染物濃度的影響 通常風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氣中污染物質的稀釋擴散[27]。而長時間的微風或靜風則會抑制污染物質的擴散,使近地面層的污染物質成倍地增加。從2019年1月1—31日日平均風速和AQI對比曲線來看(圖7),銅仁1月1—30日日平均風速均小于3 m/s,風速較小,以微風和靜風為主。31日平均風速明顯增大,達到4 m/s以上。對應AQI值演變表現(xiàn)為1月30日前日平均風速小于3 m/s時,銅仁污染物濃度降低不明顯,在弱風速下污染物濃度AQI值與風速無明顯對應關系。到1月31日平均風速增大,風速達到4 m/s以上時,污染物濃度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梢姶舜挝廴具^程出現(xiàn)時,銅仁為靜風和微風(風力為0~2級),不利于污染物的快速擴散。在地面風速達到4 m/s以上(即風力達到3級以上)時污染物濃度有所減低,可能風速的增大會使得污染物得到稀釋和擴散。
圖7 銅仁1月AQI指數(shù)與日平均風速及風向的關系
從銅仁2019年1月風玫瑰圖來看,銅仁1月以東北風(NE)最多,其次為偏東風(ENE、E、ESE)和靜風(C)。說明在冬季銅仁受東北路冷空氣回流影響,且以偏東風為主時,風速小,會容易導致污染物的積累。
從環(huán)流背景和風速風向分析發(fā)現(xiàn)銅仁1月份污染天氣形成和持續(xù)時段為偏東風,且偏東風維持時間長,風速小。且銅仁地形呈現(xiàn)為中部梵凈山(海拔高度>2 000 m)地形高,東部銅仁城區(qū)(海拔高度283 m)地形低的特征。因此需要考慮在特殊地形影響下,銅仁城區(qū)污染顆粒會不會在偏東風氣流影響下,在山前出現(xiàn)堆積而增長或則翻越山脈向外擴散出去而降低?下面來分析偏東風相對于梵凈山是否會使氣流在山前堆積。
分析地形對氣流影響時用Froude數(shù)。用山體高度為長度尺度,其定義參考Kaimal研究[28]:
Fr=u/(N×h)
(1)
式中:u為水平風速,h為山體的高度,N為逆溫期間的Brunt-vaisala或浮力頻率
N=((g/T)(?θ/?z))1/2
(2)
Kaimal 等人認為, Froude 數(shù)大于1 時氣流會沿山坡爬升,而當Froude數(shù)小于1時氣流較難沿山坡爬升,而會沿山側面繞行或在山腰回繞。如果取梵凈山山體高度為1 000~2 000 m,2019年1月份大氣逆溫強度平均為0.001~0.014 ℃/m,地面風速u平均為1.4 m/s,則銅仁市平均的Froude數(shù)為0.002 4~0.019??梢奆roude 數(shù)遠遠小于1,在一般的天氣條件下,冬季銅仁市東風氣流根本不可能沿山爬升,因此地面污染物會在山前堆積,而不會通過爬山方式輸送出梵凈山東側的銅仁城區(qū),使得城區(qū)濃度降低。
本文針對2019年1月銅仁污染天氣過程,從環(huán)流背景、氣象要素、地形等影響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銅仁本次污染過程日均AQI超過150的持續(xù)達9 d,AQI超過200的有2 d,屬于中到重度污染。直到30日07時本次污染過程才結束。期間PM10和PM2.5為主要污染物,但PM2.5對空氣污染貢獻最大。銅仁市污染物濃度從傍晚到前半夜和正午時段,人流量活動最大的時候上升,凌晨休息時段和下午上班時段有所下降,空氣質量好轉。
②此次過程,在污染階段銅仁上空位于高壓脊或一致的西南氣流,地面為冷高壓控制的均壓區(qū),氣壓梯度小,風小,污染物得到逐漸聚集,AQI值持續(xù)上升。污染減弱階段,高空轉為高空槽前,地面冷空氣補充,氣壓梯度增大,上升運動動力抬升增強,西南風增強,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AQI逐漸降低。整個污染過程中銅仁地面均受東北路冷空氣影響。
③銅仁污染階段持續(xù)的近地層逆溫層的存在,抑制了近地層大氣垂直方向的湍流交換,致使污染物不易在垂直方向擴散。污染階段,地面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且風速為靜風或微風,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同時相對濕度低,空氣干燥時,有利于污染物濃度的升高;相反,相對濕度大,濕層深厚時,利于雨雪天氣的發(fā)生,則污染物濃度得到降低。
④受梵凈山地形影響,銅仁市區(qū)呈現(xiàn)西高東低的特殊地形,受持續(xù)較弱偏東風影響,使得本地污染不能翻越山脈,會導致污染循環(huán)累積增加。
本次主要針對2019年1月污染過程進行分析,分析時段比較短,得到的結論對1月份的污染預報有一定參考意義;但針對銅仁秋冬季的污染過程形成的氣象相關條件,還需要收集更多個例和資料進行詳細總結分析,得出污染影響的氣象因子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