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南 成勇 李永 解程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 烏魯木齊 830000)
哈爾達坂、托克賽鉛鋅礦是首次在西天山前寒武紀地層中發(fā)現的大、中型熱水沉積-噴流型鉛鋅,隨后在研究區(qū)內發(fā)現四臺海泉、鄂爾托賽爾等大、中型鉛鋅礦,已探明鉛鋅資源量約150 萬噸,預測該成礦帶內鉛鋅資源量可達200-300萬噸,證實了哈薩克斯坦境內捷克利鉛鋅成礦帶向東延至新疆賽里木湖一帶,對本地區(qū)今后的鉛鋅找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區(qū)范圍為哈爾達坂-四臺海泉鉛鋅礦一帶,呈北西向展布,長約100 千米,寬5-10 千米,位于賽里木地塊,北鄰阿拉套晚古生代陸緣盆地,南鄰博羅霍洛古生代島弧帶,屬伊犁成礦區(qū)賽里木鉛鋅、銅、鈮、鉭、鎢、磷、石墨成礦帶,已發(fā)現兩個大型、超大型鉛鋅礦床(圖1)。
圖1 研究區(qū)成礦帶及主要礦產分布圖
鉛鋅賦礦地層主要為早元古代溫泉群一套深變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中元古代庫松木切克群一套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晚元古代哈爾達坂群一套淺變質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研究區(qū)北部為博爾塔拉斷裂,南部為博羅克努一阿其克庫都克區(qū)域大斷裂,呈東西、北西向展布。巖漿巖呈東西、北西向,以華力西中晚期為主,巖性主要為堿性、酸性及中基性侵人體。
(1)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
研究區(qū)位于賽里木湖Pb、Zn 高背景區(qū),鉛鋅的高背景由十幾個橢圓狀高含量富集區(qū)構成,總體上呈北西走向,單元素異常規(guī)模基本一致,自哈爾達坂至四臺海泉一帶鉛鋅元素異常高值呈逐漸升高趨勢(圖2)。
圖2 研究區(qū)鉛鋅地球化學圖
哈爾達坂一帶化探綜合異常中鉛元素異常面積36.8平方千米,最高值48×10-6,鋅元素異常面積18.9平方千米,最高值206×10-6;四臺海泉一帶化探綜合異常鉛元素異常面積10.2平方千米,最高值36×10-6,鋅元素異常面積36.7平方千米,最高值為464×10-6。
(2)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
研究區(qū)鉛鋅元素地球化學分布呈近東西、北西向串珠狀出現,與區(qū)域元古代碳酸鹽巖地層展布方向一致。鉛元素呈現出極強分異性、富集特征,異常強度高、規(guī)模較大,分布較廣泛,異常分布與賦礦地層關系較密切,對找礦的指示作用較明顯;鋅元素分異性及富集特征較鉛元素弱。伴生的Ag 元素呈強分異性、正常背景特征,常與Pb 異常伴生,顯示了其在成礦作用中與Pb的密切關系;Cu 呈弱分異及強富集特征,異常規(guī)模小,分布較零散。
在哈爾達坂、四臺海泉鉛鋅礦附近圈出5個以鉛鋅為主的綜合異常,其中托克賽鉛鋅礦化探異常區(qū)成礦元素以Pb、Zn為主,伴生元素為Ag,Zn最大值為3580×10-6,Pb最大值為1900×10-6;哈爾達坂、鄂爾托賽爾鉛鋅礦化探異常區(qū)成礦元素以Pb、Zn 為主,伴生元素為Ag、Cu、Mo,Zn 最大值為626.5×10-6,Pb 最大值為14900×10-6;四臺海泉鉛鋅礦化探異常區(qū)成礦元素以Zn、Pb 為主,伴生元素為Ag、As、Sb,Zn 最大值為1173×10-6,Pb最大值為796×10-6。
(3)1∶10000巖石化探剖面測量
通過1∶1 萬巖石地化剖面對上述1∶5 萬化探綜合異常進行查證,圈出12 個以中低溫元素為主的子異常,呈長條狀、帶狀,鉛鋅元素異常濃集中心套合較好、分帶明顯,個別異常高值已達礦化品位,異常與賦礦地層、礦體、蝕變帶對應關系良好,異常區(qū)能較好地圈定礦體分布范圍,顯示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成礦帶內礦床類型以熱水沉積-噴流型(SEDEX)為主,本次研究的典型礦床(表1)主要特征如下:
表1 研究區(qū)成礦帶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1)位于研究區(qū)西北部托克賽鉛鋅礦,處于被動大陸邊緣大陸裂谷環(huán)境,賦礦巖性為早元古代溫泉群大理巖夾硅質巖,控礦構造為近東西向同沉積斷層,圈出11 條礦體,礦體長450~1680 米,寬1.84~15.74 米,鉛平均品位0.15~0.27%,鋅平均品位0.62~1.27%。礦床規(guī)模已達中型,為熱水沉積-噴流型。
(2)位于研究區(qū)西部的哈爾達坂、鄂爾托賽爾鉛鋅礦,屬西天山伊犁地塊北緣的賽里木微地塊,產于哈爾達坂群淺變質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中,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順層產出,具有“上層下脈”的形態(tài)特征,控礦構造為近東西向同沉積斷層。哈爾達坂鉛鋅礦圈出63 條礦體,長100~800 米,厚度1.0~14.04 米,Pb 平均品位0.7~12.29%,Zn 平均品位1.0~25.65%;鄂爾托賽爾鉛鋅礦圈出3條鉛鋅礦體,長200~420米,厚2.57~10.79米,鉛平均品位0.41~4.53%,鋅平均品位1.16~11.76%,礦床規(guī)模達大型、中型。
(3)位于研究區(qū)東部的四臺海泉鉛鋅礦,產于薊縣系庫松木切克群碳酸鹽巖中。圈出17 條礦體,長450~650 米,厚10.69~19.00 米,Zn平均品位1.78~3.2%,礦床規(guī)模已達大型。
(1)A 找礦靶區(qū)。位于別珍套山西鉛鋅礦西部,賦礦地層延伸穩(wěn)定,巖性主要為一套碳酸鹽巖,發(fā)育SN向同沉積斷裂,地表已發(fā)現礦石轉石,靶區(qū)內尚未開展區(qū)域性化探工作,找礦空間較大。
(2)B找礦靶區(qū)。位于哈爾達坂東臨,奧爾塔克-加拉汗一帶,地表圈定數條規(guī)模較大的礦化蝕變帶,區(qū)域性化探成果顯示有2個以Zn、Mo、Pb、Cu為主的化探綜合異常,Zn 最大值為310.5×10-6,Pb 最大值為14900×10-6,其他主成礦元素均有不同程度富集。
(1)在研究區(qū)元古代碳酸鹽巖地層中采用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方法尋找鉛鋅礦效果較好,鉛鋅異常與賦礦地層關系較密切,呈現出規(guī)模大、峰值高等特征,是區(qū)域尋找鉛鋅礦的重要標志。充分研究利用化探成果資料,開展有針對性的異常查證工作,能夠有效地發(fā)現礦體及特定地質體。
(2)研究區(qū)內典型鉛鋅礦床屬于熱水沉積-噴流型,具有優(yōu)越的成礦地質背景,結合各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建立綜合找礦模型,進一步指導本區(qū)的找礦工作;同時建議針對典型礦床開展深部找礦工作,拓展找礦空間,提高資源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