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guān)于詩的若干困惑

2021-07-14 22:46:14
江河文學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詩歌傳統(tǒng)

楊鍵,1967 年生于中國安徽馬鞍山。曾先后獲得首屆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宇龍詩歌獎、全國十大新銳詩人獎、第六屆華語傳媒詩人獎、駱一禾詩歌獎、袁可嘉詩歌獎。是詩集《暮晚》《古橋頭》《慚愧》《哭廟》的作者。楊鍵被為數(shù)不多的評論家認為是中國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最重要的詩人。

雋土:70 年代生人,現(xiàn)居石家莊市。略有詩作發(fā)表于各類詩歌刊物及年選本。

楊鍵:你的詩歌美學是什么?

雋土: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多維的,美也如此。于詩而言,美是如何誕生的呢?當一時的心內(nèi)之景在語言世界中獲得相稱的、令人滿意的“變現(xiàn)”時,屬于生命的審美意境——一個新宇宙,就誕生了。或許還可以說,不是詩歌塑造了美,而是美通過詩歌獲得了形體。進而,當多個維度的世界可以在此共存又不相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詩歌自證了一個更加自由、活潑、靈動的“真身”——或許它才是真正的審美主體。此外,一切藝術(shù)本質(zhì)上都是圍繞“心”運動的,而在一切文學體裁中,詩歌又是最“ 及心”的。如果說詩歌有什么可以更加凸顯的話,那就是詩比任何文學藝術(shù)形式都更渴望成為心本身,至少渴望能以心的身份和形象示人。因此,詩歌對自己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誠。詩以誠為本。如此,真誠便是美的源頭,也是美的磁場,更是美與美最后遇見的能量所在。

一首詩,無論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風格情致,最后一定是真誠在提供最可靠的有效性支撐。若虛情假意、用心曲迂則失本。真誠不是“我就那么想的”那種隨意態(tài)度,而至少是對自己所持態(tài)度進行了內(nèi)在省察后經(jīng)受住自我質(zhì)疑留下來的更加穩(wěn)定的東西。理想的詩的語言就是既保持其自然之本色,又經(jīng)過了某些特定范疇(情、思、志)的吸引和甄選,并以一種沉思的定力保持在該范疇里予以深度觀照,以便其中更好的、隱藏的語言能夠浮現(xiàn)出來?!?自然”意味著“平易”,但要達到“會心”未必沒有難度。換句話說,詩是語言的特異磁場。它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在吸引詞語的行進中形成的。真誠是詩的底色并成為美的力量之源頭,所有維度的語言組織器官都會接受它的洗禮,并在它的指引下建立美的秩序,進行美的修飾。詩對審美的要求是無止境的,但所有的修飾即使色彩各異也不影響或遮蔽它本真的美,反而是合適的指引。好的詩歌,會成為一個有著近乎“自然秩序與結(jié)構(gòu)”的語言能量場,它不會僅滿足于打開肉體感官經(jīng)驗上的通道,更會進而追求精神、情感、思想之審美上的通感與共鳴,力圖將語言的觸角伸向更遠的未知。這樣,它就能夠從讀者身上吸附、震動他內(nèi)心深處的語言,與之共舞,同赴盛宴,甚爾會心一笑,攜手開啟一場通往未知的旅行。在這一過程中,匯合了某種特有的氣質(zhì)和趣味當然也是很自然的。當然,最重要的,如前所述那最根本的美也就是真誠,也將貫一始終地從底部層層投射上來。

楊鍵:詩是什么?或者說好詩的標準是什么?

雋土:與其問詩是什么,不如問我是如何“認出”那是一首詩的,而且是一首好詩。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他都可以把自己搗鼓的一段有趣甚至能給人以啟發(fā)的話分行,而看起來幾乎就是一首詩。詩,尤其到了當代的自由詩,要分辨出哪些才算真正的詩,恐怕得從詩的源頭處去找證據(jù),暫時忘掉它的種種外貌,去探尋詩一直以來不變于其中的東西,那究竟是什么呢?我有一個目前來說僅供參考的看法是:詩或許就源自于人類上古文明時代的祭祀與告禱。因而一直以來詩的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祈禱般的”內(nèi)在氣質(zhì)。詩的面容、姿態(tài)雖然可以變化多端,但那種獨特的內(nèi)在氣質(zhì),使它總呈現(xiàn)出一種與其它文體不同的魅力。尤其當它有能力將你帶入更深沉悠遠時,這種感覺就愈發(fā)強烈。這從“詩”的造字法上也是說得通的,此外,詩也是上古時代(如舜在位時)負責祭祀典禮的“典樂”官的職責所在。祭祀祈禱最注重真誠之態(tài)度,以通達天地神明和祖先,并如實訴說現(xiàn)狀表達意愿以祈求庇佑呵護。“誠者成也”、“詩言志”的意思都兼有了。當然,隨著人類文明從神本向人本的轉(zhuǎn)變,對天地神明祖先的誠敬也就變成了對“道”的誠敬和“合于天道的人之本真性情”之認同。然其誠一也,孔子所言“祭如在”便是誠。詩也更多地介入不同階層人群的生活日常,且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種種審美之意趣,《詩經(jīng)》或許反映的就是這種情形。之后詩的獨立性進一步得到彰顯,形式也愈加豐富多變,然而始終保持了以誠為本的底色,即所謂“修辭立其誠”。

話題似乎有點扯遠了。但也恰好呼應(yīng)了上一個問題?!捌矶\般的氣質(zhì)”其實還是在說“真誠”之底色。在此基礎(chǔ)上,可供議論的方面就太多了。好詩的表現(xiàn)不一而足,但有一點也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實:在任何時代里,被當下話語主流認可的好詩未必會被歷史承認。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被歷史選中的那些詩篇,多具有如下特征:1、既是個人的也是共情的,既平易近人又不易到達的,既近在眼前又引向未知的,具備這樣的內(nèi)涵與格局,往往成就較大,深意、遠韻、境界常常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詩歌作品較突出的特點;2、語言仿佛自然而發(fā),不著痕跡,這是情感及其誠意在與語言的共振中所產(chǎn)生的效果;3、來自于作者的某種堅定的生命態(tài)度和美學態(tài)度,也會成為強化對一首詩的信賴感的重要參考。

楊鍵:中國當代新詩成熟了嗎?它還缺什么?

雋土:無論如何,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寫作者,漢語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歷史文化底蘊和由此形成的漢語詩歌的美學傳統(tǒng),都是必須要認識和理解的第一要務(wù)。就像東方人的服飾美妝必須要承認和認識其特有的膚色、頭發(fā)以及氣質(zhì)、性格一樣。盡管由于歷史的原因,文化的斷層效應(yīng)使得中國的現(xiàn)代白話詩幾乎直接脫模于西方詩歌的翻譯體,使得相較于我們自身的詩歌傳統(tǒng),外來的美學思想甚至先入為主了。但白話詩也就是新詩要真正走向成熟,仍離不開它對自身傳統(tǒng)的真誠致敬與學習,這個傳統(tǒng)不僅僅限于漢語詩歌,更是基于整體漢文化底蘊的。漢語詩之所以成為漢語詩,如果我們將詩視為活的生命,就必須如同人認識自我一樣,同樣也要問問“我是誰”。

中國現(xiàn)代漢詩百年,之所以一直以來存在“是否成熟”的困惑,原因大抵在此。因為我們并不承認和認識自己,屬于漢語詩的文化自信就沒有著落。當然在當代漢語詩壇,少數(shù)詩人取得的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從整體風貌來看,心浮氣躁、急于求成的作品也隨處可見,而且普遍有種失去方向感、缺少可信賴的評鑒依據(jù)之感,這還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百年以至今天,屬于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沒有較好的找到自我。我們囫圇吞棗地接受了西方話語模式,同時對自己的傳統(tǒng)比較陌生,在沒有文化著落的集體心理效應(yīng)之下,是無法普遍性地建樹起這個審美體系的。當然我也不認為好詩必須有一個標準,但在一種達成共識的整體文化底蘊中,將能夠獲得較為可靠的指引。

好在還有一個事實是:從歷史上看,詩歌從來沒有停止過變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特征,唐詩、宋詞應(yīng)該算成熟了吧?那為什么今天我們不怎么寫成熟的傳統(tǒng)詩詞了?同理假如現(xiàn)代詩成熟了,那接下來詩人當又該如何呢?所以,也許與其期待它如何“成熟”,或不如更多關(guān)注它能否展現(xiàn)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楊鍵:舊詩之“ 我”同新詩之“ 我”有何區(qū)別?

雋土:若蓋論之,舊詩之我,人格上要更大更立體些,常有種整體命運關(guān)照在里面,內(nèi)在格局較大,個體感喟中常有共情在。“我”是立體的,既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又與大家共命運同呼吸的。作為文本背后的“ 作者之我”始終自覺追求、秉持一種生命境界,也比較在意“作品之我”在別人眼中的境界。而新詩之我,多看重個性,關(guān)注局部和碎片的呈現(xiàn),我就是我不是別人,我的身體當然很重要,我的感受也很重要,我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別人怎么看不重要。

這么說仿佛沒有太大問題。然從根由處而言,舊詩之我,即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之生命觀、價值觀、宇宙觀里的那個我。新詩之我,即當今以市場經(jīng)濟、資本、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為背景,在競爭、自由之文化氛圍中,主流生命觀、價值觀、宇宙觀里的那個我。舊詩之我,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一貫性及其熏習的連續(xù)性,人文底蘊厚重。在此前提下,也并不乏個性,且這種個性具有穩(wěn)定性和辨識度,所以整體面貌相對更清晰一些。大概舊詩之“ 成熟”為有“ 我”的成熟在。新詩之我則千差萬別,雖然推崇個性化,但其個性缺少穩(wěn)定性,其背后同樣是這個時代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當今世界,文化形式固然豐富,然從文明的角度,尚沒有一種真正成為主流的文化,也未形成一種清晰的新的文化傳統(tǒng)。這個時代是無根的。

楊鍵:你現(xiàn)在對“詩言志”這個古老的教義如何看?雋土:在我對詩的理解和期待中,不存在給詩下一個定論的想法,但也認同不同時代對詩寫提出的不同要求。何況“詩言志”的含義可能也有著歷史的無傷大雅的小小誤解在里面?!爸尽边@個字早期的造字結(jié)構(gòu)是“之(或止)”與“心”的組合,那么它的最初含義應(yīng)該是“心之所之(止)”。也就是大的小的、公的私的(個體的)愿望都在其中了。既然心有所向則必有情在。無情之志則偽,無志之情則虛。志堅必因情真,情切必因志誠。所以志和情在詩中之表現(xiàn)是互為表里的。外顯于志則情在,情顯于外則志存。這是從詩的自在性而言的,言志言情都是合乎詩的法度的。

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其實有兩條主線并存合流的:一個是《詩經(jīng)》之“雅”和《離騷》所塑造的“士”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一個是“風”“雅”并舉的詩寫風格傳統(tǒng)。“ 頌”在春秋以后幾乎不復風光,但也被后世作為一種“家天下”的象征隱嵌入“士”的精神體系之中了。春秋戰(zhàn)國是“士”崛起的時代,而“志”的字體結(jié)構(gòu)也從“心之所之”演變?yōu)椤笆啃乃?,這樣“詩言志”便有了更加具體的、以“士”為榜樣的指向。當然,在舜的時代,“志”字本義“心之所之”雖然主觀上并無特指,但因時代客觀條件而在事實上體現(xiàn)的大概率會傾向于公共理想和共同意志,因為那是圣人引領(lǐng)天下民眾謀生的時代?!暗邸贝缘娜后w意志的一致性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這種局面隨著圣人治世時代的落幕、國家治理體系的建立與復雜化、階層的分化、文字與知識的下沉及個體意識的日益凸顯,而趨于瓦解,詩也呈現(xiàn)為風、雅、頌的分化。

總之我的看法,就是“詩言志”的“志”如果按照后人習慣所指一定是屬于較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話,那么顯然是不合乎事實的,這一點即使從《詩經(jīng)》來看也早已遠遠超出這個范疇,何況后世之詩詞了。然而由于歷史的選擇,我們又確實建立起那樣一種基于“士”的精神傳統(tǒng)而“詩言志”的詩寫傳統(tǒng),且長期以來成為主導力量。因此回看自《詩經(jīng)》以來的中國詩歌演繹嬗變,實際上“言志”之訓,從未缺席,未來也不應(yīng)缺席。只是在當代,它的力量似乎薄弱了許多。當代國人物質(zhì)生活形式豐富,但又工作忙碌緊張。所以,玩樂若不刺激就感受不到活著的樂趣,又忙于“競爭”而不知“心之所之”。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寫作也往往缺乏某種堅定的依托,可能僅為自娛自樂,也可能當成謀利捷徑。即使確實有所鐘情,也難免會急于求成。但也有不少詩人并非不在意“言志”的傳統(tǒng),在作品里還是有體現(xiàn)的。只是在群體趣味裹挾下往往避談“詩言志”這個話題,可能擔心會被嘲笑或疏遠。然而,稀缺性也可能正預示著它的重要性。

“士”崛起于“禮崩樂壞”的人心莫之所止的混亂時代。同樣,當今人類的思想精神世界也從未如此分裂、混亂、莫之所至,人類文明的前途面臨考驗。這時就很有必要借助“問道于傳統(tǒng)”的力量,尤其“士”的精神。“士”概言之就是既有為公的理想、目標和行動意志,又有超然獨立之精神和自主原則的人。人有“士”的覺悟、精神和修養(yǎng),小則惠及與家與友與鄰,大則有益于群體乃至國家、天下。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偉大之處,是其核心目標并不在帝王身上,而是天下蒼生都能各各“明明德”,一起走向覺悟,正如孟子所言“人人得而為堯舜?!痹谶@樣的文化觀念中,堯舜也不以自己得帝位為功,而是天降黎民生生大任于其身,所謂“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至少于理念上,其秉承的是“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心即民心”的準則。所以,無論這是否是歷史事實還是傳說創(chuàng)造,都寄托了先人對后人的至誠祈愿與大美祝福,并已在事實上成為漢文明的基石。

各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風,雅,頌”,時代不同而情志比重有差異是很自然的事。詩從神壇走向人間日常,從代表發(fā)言走向個體發(fā)聲,從強調(diào)意志走向藝術(shù)審美,是文明之大趨勢。尤其今日之時代,詩歌的個性化、多元化成為主流,人能各道其志各言其情,背后本身就是“明明德”的傳統(tǒng)文化力量在當今的“親民”之文明體現(xiàn)。詩之為道,真誠為本,人人平等,盡在日常。然今人可曾自省有無片刻“明明德”之自覺乎?若如此,何須非有“言志”之辯。

楊鍵:新詩里有太多的情緒,大抵還沒有上升到智慧的層面,你如何看這個問題?

雋土:其實前面的回答無意間也已涉及到過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詩人應(yīng)有的自覺追求,但畢竟他人誰說了也不算。情感是可以持久流淌的河流,而情緒是河流偶然遇到風產(chǎn)生的波動,雖然是客觀發(fā)生的真實,但并不能替代河流的身份。在詩歌語言中,情緒只是為內(nèi)在的“ 真情、實志”服務(wù)才在詩中獲得位置,喧賓奪主便失真了。情緒刺激感官沖動,會制造出太多有礙視聽的泡沫。也就是說,“ 情”或“ 志”因為“ 誠”而本應(yīng)屬于堅定的存在。情緒若渲染太多,情感的內(nèi)在真誠質(zhì)地反而會被弱化和遮蔽,陷入情緒而失其質(zhì)。對此古人早有“文質(zhì)之辯”,也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之訓。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是慧觀在,“和”是審美在。當然詩不應(yīng)刻意炫耀智慧,但應(yīng)追求生命智慧和語言審美智慧,畢竟“吾將上下而求索”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

楊鍵:漢語的聲音,說到底,有四個特點,一是求道之聲。二是赤子之聲。三是自然之聲。四是自性之聲。這四種聲音今天都非常微弱了,我們?nèi)绾尾拍芑貧w漢聲呢?

雋土:因為說話已習慣了“一以貫之”這個毛病,所以我的回答仍會是:四者一也。所謂四者,乃因一真,因自然而發(fā)。得其一必兼四,所以回歸漢聲并不復雜。詩最根本的魅力來自于“真誠”,真誠難致,是缺乏深入省察我到底是誰的決心和恒心,所以情感只會由情緒帶著走。即使靠著藝術(shù)技巧與經(jīng)驗自覺予以節(jié)制,使得作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尚可,猶如前面所說具備一定“通感”而刺激出讀者類似的經(jīng)驗,但真正動人的力量還是基于內(nèi)在的真誠。作品的誠意被讀者感受到,才是兩顆心的“深吻”與“嘉會”。所謂“道在屎溺”,自然如是,自性如此,赤子可知也。故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鑰匙,盡在于“致誠”。古人之祭于宗廟社稷,無不以誠發(fā)露,期與天地自然之“道”通。

楊鍵:立德,立言,立功,你選擇哪一樣?

雋土:我看哪個都好,但無誠怕什么也立不起來。君子素位而行,我僅能常常勉勵自己說,再真誠一些。但求誠而已,其它順其自然吧。

楊鍵:文明是舍身飼虎,你認同嗎?

雋土:這種話語方式和“若自我不能泯滅,寫詩只是一種不易覺察的自戀”頗相似。文明意味著以明德開化愚昧,每前進一步本身都是在“ 舍”。這是世間智者所領(lǐng)悟到的,我也認同。在中國儒釋道的傳統(tǒng)里,文明是君子的“天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泵献釉啤吧嵘×x”,不是不想保身,是不能丟掉大義的“ 真身”。說句題外話,中華文明至少于“心”“知”以及“人之為人”的領(lǐng)悟上,乃至由此展開來的相關(guān)實踐構(gòu)想上,最近于真正的文明??繎?zhàn)爭、掠奪、殖民他國人民實現(xiàn)內(nèi)部紳士般地分贓的所謂文明,不知其何以謂也。

楊鍵:古典詩歌的背后是君子人格,新詩的背后是什么呢?

雋土:古今中外的詩歌從未止步于某一種形式,一代有一代之面貌。新詩也是如此。我不想把漢語新詩放在“受西方詩歌形式與審美思潮影響”的語境中談?wù)撨@個問題。盡管它確實脫模于西方近現(xiàn)代詩歌,但它畢竟是屬于漢語世界的;不應(yīng)著眼于它現(xiàn)在背后是什么,而是將來可能并應(yīng)當是什么。我希望它能暫時停下來回眸傳統(tǒng),以問道的精神審視自己的根本來處;希望它是古老的中華文明之根在現(xiàn)代世界文化環(huán)境中的“ 自新”,或許對于世界而言,那是一種屬于人類未來的新文明呢。

楊鍵:漢語詩歌同英語詩歌的根本區(qū)別在哪里?

雋土:詩就是詩,即使不同語言的詩,在詩性上也是一致的,并無根本性區(qū)別。而于呈現(xiàn)上的差異,主要來自文化傳統(tǒng)及相應(yīng)的思維模式的不同的影響,尤其語言文字自身的差異可能更接近于源頭性的差異。因為非專業(yè)研究,所以一定要談這個話題,也只能就這一方面略作些“可能性”式的探討。就是說,兩種語言文字造字路徑和屬性特征上的不同,可能構(gòu)成了東西方思維模式不同的底層因素。漢子造字法有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六種,字對應(yīng)物或事時,有力圖使該物\事之主要關(guān)聯(lián)要素實現(xiàn)立體式、全景式、全息式呈現(xiàn)的傾向,所以這種造字角度和造字形式的多元,使得漢語言思維模式更為整合和渾然一體,可謂心物交融的結(jié)果。常常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故事或一種意境,甚至一個小宇宙。這樣的文字所呈現(xiàn)的文學語言天然傾向于“得意而忘言”。由此,影響到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方方面面,基本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之審美而言,便是其作品呈現(xiàn)為種種生命意境,相應(yīng)的在審美評價領(lǐng)域便有“氣韻”“神韻”“境界”“性靈”等諸說,但這些主張大都并非出于要建立某種理論體系之目的,而是試圖揭示審美意趣、提高審美認識、豐富審美層次。

英語文字之造字,則更近于“音-字-物”的“硬鏈接”,這種硬鏈接要發(fā)揮普遍交流作用,就必須依賴確定性概念、定義和邏輯的建立。英語字母的筆畫造型也有對自然的幾何學分形元素的應(yīng)用,但字母組合成的字并不能天然或直覺的反映其所對應(yīng)的物或事,那就必須建立起概念和邏輯才方便使用。表達事物時,詞語要發(fā)揮作用必須先借助該詞所對應(yīng)物的感官經(jīng)驗來激活,再經(jīng)由感官世界進入邏輯世界。由此其邏輯方面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格外突出的發(fā)展,所以西方哲學與科學體系就容易獲得發(fā)展,影響到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同樣也習慣于將美學理論化并建立理論體系。

這種由于語言文字內(nèi)部所產(chǎn)生的力量是具有隱秘遺傳性的,所以有不自覺的傾向性。推及到思維模式及整個文化傳統(tǒng)時,兩者差異性就愈加明顯了。盡管如此,而由此回到詩歌的話題上時,上述不成熟的分析也僅可為真正了解兩種語言詩歌的人作參考。因為我所讀到的英語詩歌作品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也就只能從兩者語言文字這個源頭上,就“之所以如此”想當然地憑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略議一二,不足為論,能起到點拋磚引玉的作用就已經(jīng)很好了。

話說回來,實際上在整個西方文化體系里,最打動我、最能共鳴、最值得學習的還是其詩歌。雖然說到東西方文化的種種不同,但在詩歌方面,突破文化屏障的能量乃是最大的,在詩歌里二者更容易實現(xiàn)共鳴與對話。詩,確有突破觀念牢籠、跨越文化隔閡的魅力,正如我前所言,詩是最“及心”的。

楊鍵:你的困惑是什么?

雋土:“身無立錐之地,常懷天下之憂”,這種意境和況味,既難抵御其誘惑,又難克服其尷尬。我遠不夠灑脫。

猜你喜歡
詩歌傳統(tǒng)
詩歌不除外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亞歲送鞋的傳統(tǒng)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詩歌是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竹”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德昌县| 泽库县| 东阿县| 密山市| 武定县| 会理县| 三台县| 东阳市| 中西区| 嘉禾县| 甘南县| 贵定县| 攀枝花市| 历史| 隆子县| 朝阳区| 灌南县| 德安县| 鱼台县| 江油市| 凤山县| 岳普湖县| 塘沽区| 仪陇县| 营山县| 闽清县| 五台县| 于田县| 茶陵县| 西城区| 石城县| 惠州市| 九龙城区| 和龙市| 祁东县| 治多县| 阿拉善盟| 德化县| 海兴县| 察雅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