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華
(廣東省茂名市職業(yè)病防治院針灸科,廣東 茂名 525011)
缺血性腦卒中多因腦部血管阻塞引發(fā)腦組織血供受阻而誘發(fā)腦組織死亡[1]。成為較高致死性疾?。?]。臨床常通過藥物以控制病情進展,但部分患者仍有不同程度后遺癥。研究證實[3],及時的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神經(jīng)功能,促進肢體功能康復。但康復訓練周期往往較長,而患者又多為老年群體,以致康復效果欠佳。我院用綜合方法治療中風偏癱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1~78歲,平均(63.56±5.72)歲;病程3天~2周,平均(5.17±2.98)天。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3~76歲,平均(63.29±5.75)歲;病程4天~3周,平均(5.23±2.87)天。組間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關(guān)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起病急,伴惡心、暈厥、昏迷、抽搐、癱瘓等癥狀,經(jīng)頭顱MRI或CT檢查確診。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風辨證診斷標準》[5],主癥為神志不清、偏癱、肢體感覺障礙或口眼歪斜,次癥為頭暈、語言謇澀或口不能言,目光呆滯。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病情穩(wěn)定且無炎癥認知、語言障礙,無嚴重內(nèi)科疾病,能遵循指令進行訓練,首次發(fā)生的單側(cè)皮層或皮層下腦卒中,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腦出血,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有其他腦器質(zhì)性疾病如腫瘤等。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在此基礎(chǔ)上予康復訓練支持,康復訓練遵循循序漸進遠程,于每周1、3、5、7下午進行康復鍛煉,訓練由最初練習下蹬,提腿練習(初期需給予患者依靠協(xié)助其站立,預防跌倒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并依據(jù)患者情況逐步向無依靠-負重訓練。每次鍛煉持續(xù)1h。
觀察組加用溫針灸治療。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百會,配穴下肢不遂加環(huán)跳、陽陵泉,上肢不遂加手三里,肝陽暴亢型加太溪,痰熱腑實加曲池,風痰阻絡型加豐隆,陰虛風動型加太溪和口角歪斜取頰車。常規(guī)消毒,而后將毫針以30°角刺進穴位約1.2寸,并在60s內(nèi)捻轉(zhuǎn)針柄約60次,而后將15mm長藥艾條點燃并以燃端向下套入針尾。艾灸日1次,每次30min,10天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采用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和改良Ashworth痙攣評分對肢體功能進行評定。①Ashworth量表[6]包含(肌張力、踝屈肌、膝伸肌、肘屈肌和腕屈肌),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得分越低代表病情越輕;②Fugl-Meyer量表[7]包含認知能力、括約肌控制能力、自理能力、交流能力、活動能力和運動能力,量表采用7級評分制,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③觀察腦動脈(前動脈、中動脈和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c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前動脈 中動脈 后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46.97±2.97 50.72±2.67* 65.27±3.71 70.17±4.18* 34.23±3.58 37.18±3.07*觀察組 43 47.02±2.83 53.97±2.85* 65.18±3.69 75.98±3.71* 34.28±3.18 43.97±2.67*t 0.08 5.46 0.11 6.82 0.07 10.94 P 0.94 0.00 0.91 0.00 0.95 0.00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腕屈肌 肘屈肌 膝伸肌 踝屈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3.21±0.47 2.53±0.43* 3.02±0.69 2.19±0.37* 2.97±0.39 2.28±0.51* 2.99±0.47 2.21±0.36*觀察組 43 3.19±0.43 2.09±0.48* 2.98±0.59 1.73±0.48* 2.86±0.37 1.73±0.38* 2.91±0.47 1.82±0.47*t 0.21 4.47 0.29 4.98 1.34 5.67 0.79 4.32 P 0.84 0.00 0.77 0.00 0.18 0.00 0.43 0.00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57.83±8.29 69.73±8.47*觀察組 43 57.67±8.13 76.53±5.89*t 0.09 4.32 P 0.93 0.00
中風是以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為主癥的一種疾病,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死亡患者在總死亡人數(shù)中占比超20%[8]?,F(xiàn)認為合并高血脂癥、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為中風的主要誘因,而治療后的認知障礙、偏癱等后遺癥為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原因。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病發(fā)后3個月神經(jīng)功能尚存可塑性,在施加刺激后對應感應區(qū)功能有明顯好轉(zhuǎn)[9]。早期康復訓練在卒中病發(fā)后早期結(jié)合患者耐受情況,對其肢體和各感官施加被動刺激,可刺激建立肢體高級中樞控制模式和促進局部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有利于中風偏癱患者預后肢體功能的恢復,但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被動康復訓練見效慢,康復療效往往隨治療周期進展而逐漸降低[10]。
中風多因風邪侵犯腦部而致神志不清,在腑則不能識人,在臟則舌難言,在經(jīng)則重不勝,在絡則肌膚不仁[11]。王帥[12]等認為,風邪入侵后可致正氣引邪,邪氣反緩,絡脈空虛,而傷于經(jīng)絡,致使氣血虧虛,陰陽失衡,腠理開泄,而致中風后偏癱病發(fā)。溫針灸具調(diào)節(jié)氣血、緩解疼痛和溫經(jīng)通絡之功。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百會,并對肝陽暴亢型、風痰阻絡型、陰虛風動型、口角歪斜、痰熱腑實等進行分型選取配穴。其中百會乃督脈穴位、統(tǒng)一身之陽,行溫針灸針刺可開竅醒神、健腦益腎、調(diào)理氣機、活血通脈和促進腦組織氣血恢復;針刺足三里可化痰降濁、調(diào)經(jīng)和胃及健脾燥濕針刺三陰交可舒經(jīng)通絡、補肝益腎、行氣活血、健脾益氣在辨證選取配穴太溪、豐隆、頰車、曲池、手三里、環(huán)跳、陽陵泉。諸穴配伍,可達醒腦開竅、活血通絡、化痰降濁和補肝益腎功效。
溫針灸可調(diào)節(jié)氣血、疏通經(jīng)絡和補中益氣??杉せ钪袠猩窠?jīng)系統(tǒng)突觸,使神經(jīng)信號傳遞增強有利于神經(jīng)功能的康復,有利于提升腦組織的可塑性和促進病灶處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
綜合方法治療中風偏癱可有效促進腦血流恢復,有效改善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