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明昭
鐘馗是民間傳說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流傳的時間極長。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以初步探知“鐘馗殺鬼”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斬鬼第七》〔1〕。在此之后,鐘馗傳說一直不斷完善,尤其在唐代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唐明皇(685— 762)夢鐘馗,并召吳道子(約680— 759)畫鐘馗像的趣聞,讓鐘馗傳說變得更加豐富,其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也在相關(guān)記載中日漸翔實。經(jīng)過晚唐周繇(841— 912)的《夢舞鐘馗賦》,北宋沈括(1031— 1095)的《夢溪筆談·補筆談》〔2〕,以及《補筆談》之后由明人重新抄錄的《唐逸史》〔3〕等文獻,鐘馗故事的塑造逐漸趨于豐滿和立體,到明代則基本定型。
在這個傳說系統(tǒng)中,“捉鬼”是鐘馗率先被人們熟知的首要特征。在此之后又補充、擴展了其生前身份是“終南進士”的重要信息。鐘馗因“應(yīng)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4〕,死后變成鬼王,為行正義之事驅(qū)盡天下厲鬼。而這日益豐富的鐘馗傳說以及它所滋生的堅固信仰,正是鐘馗圖像產(chǎn)生并流行的基礎(chǔ)和保障。
寒林鐘馗母題的表現(xiàn)較早可見于五代董源(約943— 約962)的作品,他的兩幅《寒林鐘馗》在《宣和畫譜》《清河書畫舫》等文獻中均有著錄。在其之后,另一位重要的文人畫家王蒙(1308— 1385)也詮釋過該主題。在李日華(1565— 1635)的《味水軒日記》中曾有對王蒙創(chuàng)作《雪林鐘馗》的記錄:
虛庵寄示王叔明《雪林鐘馗》,粗筆放手,氣韻蒼辣,石畔一鬼下窺而老馗方挺劍怒視,須髯張磔若將有搏擊者亦奇作也??钤疲骸坝辔裟暝谘嘁姸痹樊嫛逗昼娯浮?,距今三十有七年矣。甲子歲暮守歲東海上外孫陶震家戲拈筆畫此,以繼北苑之意云。洪武甲子十二月二十九日黃鶴山中樵叟王叔明題?!薄?〕
圖1 [明]文徵明 寒林鐘馗圖軸 69.6cm×42.5cm 紙本設(shè)色 1534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在除夕守歲的時候,想起多年前曾經(jīng)看到董源所作的《寒林鐘馗》,于是也仿照北苑的意思繪制了一幅。雖然二人所作的圖像今已不存,但是通過李日華對王蒙鐘馗畫的描述,可以大致推斷其二人的作品樣貌。另外清代吳其貞(1607—?)的《書畫記》也記有王蒙作《寒林鐘馗圖》一則:
王叔明《寒林鐘馗圖》紙畫一幅:氣色尚佳,畫一文服鐘馗行于寒林之下,有一鬼倒縛兩鬼挑在肩上隨行于后,畫法松秀,上有題識,邊上有董思白題跋?!?〕
從兩則文獻的描述來看,其畫面內(nèi)容并不相似,所以王蒙對寒林鐘馗題材的描繪可能也不止一次。在文人畫的發(fā)展脈絡(luò)中,王蒙是上承董源,下啟文徵明的重要橋梁,而文徵明也有許多觀摩王蒙真跡的機會,所以對他們的作品應(yīng)當十分熟悉。在鐘馗圖像的創(chuàng)作上,文徵明可能也較大程度地受到兩位前人的影響,從而對寒林鐘馗母題別有青睞。
注釋:
〔1〕 《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經(jīng)學(xué)者考證,前十卷為原始部分,大致出現(xiàn)于晉代,說明鐘馗傳說在晉代就已經(jīng)流行于民間。(參見劉錫誠:《鐘馗傳說和信仰的濫觴》,《中國文化研究》1998 年秋之卷(總第21 期),第1— 2 頁。)
〔2〕 該文獻對鐘馗故事的敘述已十分完整,詳見〔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華書局2015 年版,第307 頁。
〔3〕 《唐逸史》已經(jīng)佚失,但其中關(guān)于《夢鐘馗》的記載被收錄于明代陳耀文的《天中記》以及李時人編校的《全唐五代小說》等文獻之中。另外宋代高乘所撰寫的《事物紀原》亦有類似的記載。
〔4〕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卷五四盧肇(三),中華書局2014 年版,第1887 頁。
〔5〕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民國《嘉業(yè)堂叢書》本,卷八,第973 頁。
〔6〕 盧輔圣編:《中國書畫全書》(第8 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年版,第40 頁。
從現(xiàn)有著錄資料的情況來看,文徵明一生總共畫過四幅《寒林鐘馗》。1534年(文徵明65歲)創(chuàng)作了第一幅(圖1),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有項元汴(1525— 1590)的收藏印以及清宮“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和乾?。?711— 1799)、嘉慶(1760— 1820)、宣統(tǒng)(1909— 1912)皇帝的鑒藏印章。畫心上方還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并進行了單獨裝裱。該幅《寒林鐘馗圖》既流傳有序,又是文徵明所作此類題材中的第一幅,因而是本文依據(jù)和探討的主要圖像。
在此之后,文徵明又分別于1542、1544年接連作有兩幅《寒林鐘馗》。第二幅不見作品傳世,著錄于清人陸時化(1714— 1779)的《吳越錄》,上面有文徵明題寫的一首七言古詩,乃元末明初的詩人凌云翰(生卒年不詳)所作。第三幅《寒林鐘馗圖》(圖2)由文徵明與仇英合作繪制完成,著錄于清繆曰藻(1682— 1761)撰寫的《寓意錄》,文徵明在畫上題寫的內(nèi)容是其前輩吳寬為龔開《中山出游圖》所作的詩文。該圖鈐有耿昭忠(1640— 1686)的多枚鑒賞印章,但在此之前和近代以來的收藏情況不甚明確,其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察。文徵明最后一幅《寒林鐘馗圖》作于1554年85歲之時,與前幾幅相隔時間較長。該作品也有圖像傳世(圖3),但由于此畫的著錄、流傳和收藏情況存在較大空白,所以同樣需要進一步探究和考證。
圖2 [明]文徵明、仇英 寒林鐘馗圖軸 61cm×30.5cm 絹本淡設(shè)色 1544年 北京瀚海2019年拍品
圖3 [明]文徵明 寒林鐘馗圖軸 80.5cm×41.5cm紙本設(shè)色 1554年 北京保利2011年拍品
注釋:
〔7〕 〔宋〕鄧椿:《畫繼》,明《津逮秘書》本,卷九,第184 頁。
〔8〕 楊鐮編:《全元詩》第二十三冊,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42 頁。
〔9〕 楊鐮編:《全元詩》第三十冊,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336 頁。
〔10〕 曹惠民,寇建軍編注:《文徵明詩文書畫全集》,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58 頁。
〔11〕 朱良志:《關(guān)于大巧若拙美學(xué)觀的若干思考》,《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 年第43 卷第3 期,第7 頁。
〔12〕 〔清〕朱彝尊:《明詩綜》卷十四,中華書局2007 年版,第621 頁。全詩為:“北風(fēng)吹沙目欲瞇,宮柳搖黃拂溪水。終南進士倔然起,猬磔于思含缺齒。袍藍帶角形甚傀,烏帽裹頭靴露指。白澤在傍口且哆,馴擾不異麟之趾。手持上帝書滿紙,若曰新歲錫爾祉。一聲竹爆物盡靡,明日春光萬余里。”石守謙先生在《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鐘馗與大眾文化》一文中曾指出,文徵明在《寒林鐘馗圖》上題寫的詩文與凌云翰的原詩稍微有所出入,可能是文徵明略有改作,也有可能是版本差異,但二者的詩意基本一致。
〔13〕 周道振:《文徵明書畫簡表》,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98 頁。
不過僅從文徵明三幅傳世鐘馗作品的圖式特點來看,畫面構(gòu)成的同質(zhì)性較高。第三幅合作完成的圖像在第一幅的基礎(chǔ)上對背景部分有所簡略,而文徵明獨自完成的第一、第四幅則采用了十分相近的處理方式。通過這些著錄資料以及現(xiàn)存作品可以得知,此類《寒林鐘馗圖》應(yīng)是文徵明在前后二十年的時間當中致力于探索和實踐的畫題。
文徵明筆下的鐘馗,身著寬袍,頭戴烏紗帽,腳踩一雙黑靴,腰間別有“笏板”,雙手交錯藏于袖中,儼然一副文士裝扮。他既沒有兇煞的面相,也不做捉鬼的動作,其身旁更不見以往鐘馗圖像中占有“重頭戲”的鬼卒和小妹。文徵明似乎僅著力對其文士形象進行特別強調(diào),其他“配角”則一概省略,這是此圖式值得注意的獨創(chuàng)。
除了主體人物鐘馗,圖像大面積著墨描繪的是背景中的寒林。路面崎嶇地向遠處延伸,其間溝壑流淌的溪水,加劇了蜿蜒地形帶來的動勢。在斑駁的坡面之上,是一片蕭索的寒林,文徵明以其弧狀的皴筆走向,塑造了盤根錯節(jié)、遒勁有力而又扭曲向上的一叢叢枯木。這大片寒林不僅通過其向上的生長動態(tài),讓觀者注意到林間上方氤氳未散的霧氣,還配合地勢的走向,將人們的目光引向遠景處若隱若現(xiàn)的密林,形成較強的縱深之感。文徵明對寒林部分的描繪,尤其是在圖像空間及意境的營造上還有意識地借鑒了李成的寒林畫法(圖4)。在宋畫傳統(tǒng)中汲取的營養(yǎng),使其背景部分因深遠的畫面空間與幽遠縹緲的意境而更具張力。
當初步掌握“鐘馗”與“寒林”兩個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以后,可以再進一步對該圖式的內(nèi)在意涵予以理解和把握。本文先前曾經(jīng)提到,鐘馗生前曾是應(yīng)舉不捷的終南進士。這一身份特征為許多文人參與鐘馗圖像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契機,因為科舉坎坷的經(jīng)歷往往也是他們之中多數(shù)人的共同遭遇。而文徵明在襯托鐘馗的寒林背景部分有意學(xué)習(xí)和借鑒李成的處理方式,可能也并非只為追求視覺效果,或許還存在更深層次的用意。宋代鄧椿在《畫繼》中談及李成的時候說道:
李營丘,多才足學(xué)之士也。少有大志,屢舉不第,竟無所成,故放意于畫。其所作寒林多在巖穴中,裁札俱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自余窠植,盡生于平地,亦以與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鄧椿認為李成的寒林圖有“興君子之在野”的深意,而元代的文人畫家也多對其進行過題詠。如黃公望(1269— 1354或1358)在《李成寒林圖》中寫道:“林影有風(fēng)摧落葉,澗聲無雨咽清流。寒驢騷客吟成未,萬壑寒云為爾留。”〔8〕吳鎮(zhèn)(1280— 1354)亦有“嶺高霜自結(jié),風(fēng)勁入寒時。日落晚山碧,林空流水悲”〔9〕的詩句傳世。他們不僅是在贊賞李成的高超技法,更是對他在寒林圖中寄予的情感予以回應(yīng)。而此番文徵明將領(lǐng)悟李成所得的寒林之妙繪進鐘馗圖,應(yīng)當也有借寒林抒己意的考慮。
文徵明在圖中將鐘馗塑造為文士形象,并配合寓意“君子之在野”的寒林,很可能是對鐘馗的經(jīng)歷有所感懷,同時又借此意象影射自己經(jīng)世之夢的破滅。
在這里應(yīng)當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幅《寒林鐘馗圖》誕生的時間正是文徵明1526年自北京返鄉(xiāng)之后的幾年。雖然赴北京任職前后相加不過三年的時間,卻對文徵明之后的生活產(chǎn)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由于文徵明在北京期間少有作品問世,因而在畫史上一般不對其進行深入探討。但是這三年的經(jīng)歷卻是研究文徵明的后世作品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文徵明一直致力于科舉之路,希望實現(xiàn)儒家對于文人“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期待,然而經(jīng)歷十次科考皆不成功,耗費近半生的光陰,最后經(jīng)人舉薦終于獲得任職機會??墒潜本┑恼植⒉凰莆尼缑飨胂蟮哪前闱迕?,官場的復(fù)雜和艱險實在是他難以預(yù)計和不善應(yīng)付的事物。文徵明在京期間曾作有一首《秋日早朝待漏有感》,其中已透露出為官的倦怠之意。而“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掛冠神武門。林壑秋清猿鶴怨,田園歲晚菊松存”〔10〕幾句,更是暗示了文徵明最后被迫返鄉(xiāng)、回歸隱居生活的結(jié)局,同時也標志著他希望通過出仕以實現(xiàn)抱負的愿望就此破滅。
所以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的創(chuàng)作,應(yīng)當與他在北京的經(jīng)歷以及對多年努力付諸東流的失望情緒有著很大關(guān)系。在文徵明返鄉(xiāng)后作與王寵(1494— 1533)等親密摯友的書畫中,曾多次隱晦地表達自己無法經(jīng)世致用的遺憾,可見其難以釋懷的程度。而鐘馗的身世經(jīng)歷恰好為文徵明提供了一個抒發(fā)心境的窗口,同時結(jié)合背景中繁密幽深的寒林部分,進一步完善了該圖式的畫意呈現(xiàn)。
這種致世愿望破滅后的寥苦心境,的確是理解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的一種情感基礎(chǔ)。但是從更為積極的層面來看,鐘馗雖然應(yīng)舉不捷,卻在死后仍然堅持行正義之事,這種高尚氣節(jié)更是文人所津津樂道和深度認同的品行。與鐘馗不改其志的精神相對應(yīng),寒林枯木雖然滄桑而丑拙,卻往往“外枯中膏”,隱藏著生命活力,其堅韌與不朽的品質(zhì)尤其為君子所重,因而也是文人價值系統(tǒng)中的重要表現(xiàn)意象。朱良志先生在解讀這一美學(xué)思想的時候說道:
從枯樹來看,它本身并不具有美的形式,沒有美的造型,沒有蔥郁的枝葉,沒有參天的偉岸和高大,此所謂“外枯”。但蘇軾乃至中國許多藝術(shù)家都堅信,它具有“中膏”—豐富的內(nèi)在含蘊……它通過自身的衰朽,隱含著活力;通過自己的枯萎,隱含著一種生機;通過自己的丑陋,隱含著無邊的美貌;通過慌怪,隱含著一種親切。它喚起人們對生命活力的向往,它在生命的最低點,開始了一段新生命的里程?!?1〕
所以由此來看,鐘馗堅強的意志與寒林歷經(jīng)嚴冬而不朽的精神,又為這一圖式增添了一層更為積極向上的新畫意。并且這一點可以從文徵明在第二幅《寒林鐘馗圖》上題寫的詩句中看出端倪。該詩是凌云翰所作的一首題畫詩,全篇揭示了一種不同于以往鐘馗圖的新氣象。尤其是開頭和最后兩句“北風(fēng)吹沙目欲瞇,宮柳搖黃拂溪水……一聲竹爆物盡靡,明日春光萬余里”〔12〕,正是一種對寒冬過后即將迎來美好春光的希冀之情。而文徵明既對此詩十分了解,又將其題寫在《寒林鐘馗圖》上,說明也希望將這種充滿期待的新氣象作為其畫意的一部分呈現(xiàn)出來。
對于文徵明而言,北京的經(jīng)歷雖然讓他感到失望,但是卻沒有磨滅他積極進取的意志。文徵明在回到蘇州后便擔(dān)任起吳地文藝領(lǐng)袖的責(zé)任,在書畫創(chuàng)作上更加有意識地形塑文人文化并進一步經(jīng)營著文人向往的理想生活。而《寒林鐘馗圖》的構(gòu)想與創(chuàng)作,即是對文徵明這一努力方向的有效說明。
文徵明所創(chuàng)制的“寒林鐘馗”圖式,不僅為文人參與鐘馗傳統(tǒng)建立起一個有效典范,還成為吳門眾人進行詩文、書畫互動的重要途徑。
在文徵明四幅《寒林鐘馗圖》中,作于1544年的第三幅圖像是文徵明與仇英合作而成。仇英雖不屬于文人畫家,但是受到文徵明耳濡目染的影響,又有著扎實的繪畫功底,尤其在人物畫方面要長于多數(shù)文人。所以在《寒林鐘馗圖》的制作中,他常常負責(zé)描繪“鐘馗”,再由其他文人畫家完成“寒林”的部分。
這種“各取所長”的合作模式還見于1543年陸治(1496— 1576)與仇英所作的一幅《寒林鐘馗圖》(圖5)。畫面中的鐘馗立于一座生長著寒林的陡峭山坡之上,雙手藏于袖中并作回首凝望的姿態(tài)。除了鐘馗的神貌,該圖背景中地勢的走向以及寒林的布局方式尤其同文徵明與仇英合作的第三幅《寒林鐘馗圖》相像,可以說是在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的基礎(chǔ)上稍加修改而成。并且此圖創(chuàng)作的時間也恰與文氏第二、第三幅鐘馗圖的制作時間相近,可見當時文徵明的“寒林鐘馗”圖式已經(jīng)在吳地有所影響。
這幅《寒林鐘馗圖》的作者并沒有在上面留下任何信息,有關(guān)它的來歷是從30年后文嘉(1501— 1583)題寫的一段跋文中得知。文嘉于1573年臘月時節(jié)再見此畫時,對當日作畫的情景頗有所感,于是寫此提拔。其大致意思是:1543年的除夕之日,文嘉與王轂祥(1501— 1586)、陸治去仇英的家里做客,看到仇英所畫的鐘馗,陸治為其補景而共同成就此幅《寒林鐘馗》,文徵明見到后非常高興,于是在畫上為其題寫了一首元代周密(1232— 1298)的《鐘馗詩》。詩文末尾有文徵明“草窗先生作。癸卯,徵明書”〔13〕的落款,由此可知該詩的出處以及題詩的時間。
圖7 [明]文嘉 寒林鐘馗圖軸 54.7cm×23.1cm紙本墨筆 1573年 南京博物院藏
另外同在1543年,文徵明非常出色的弟子錢轂也作有一幅《寒林鐘馗圖》,李日華在其《味水軒日記》中對此畫有所記述:
嘉靖癸卯冬日五峰山人文伯仁書又錢磬室寒林鐘馗,筆氣粗辣可喜,周公瑕題句“長空糊云萬里起,不憤成群跳狂鬼。倒提三尺黃河冰,血流蓮花舞秋水。栗窠影黑啼鵂鹠,飛螢負火明月羞。綠袍鳥帽騁行事,磔腦裂腸天亦愁。中有巨妖誅未得,盍駕飆輪驅(qū)霹靂。如何袖手便忘機,回首東方已生白。江左周天球?!?4〕
周天球在錢轂鐘馗畫上題寫的這則詩文,就是文徵明書于仇英、陸治畫上的周密詩。這首詩多次伴隨《寒林鐘馗圖》出現(xiàn),一是緣于詩尾“如何袖手便忘機,回首東方已生白”一句的意境與文徵明創(chuàng)制的鐘馗形象頗為吻合。另外或許還考慮到與“寒林鐘馗”圖式情感有所共鳴的前代文人之詩,可以使鐘馗圖像的畫意在互動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與深刻,并就該傳統(tǒng)與古人形成一種時空的對話。
除了圍繞在文徵明周圍的友人及弟子多追隨他作有《寒林鐘馗圖》以外,文嘉作為直接傳承其父畫風(fēng)的人,也有《寒林鐘馗圖》傳世。目前已知時間較為明確的作品有兩幅,第一幅(圖6)作于1548年,由圖上的題跋可知,他于除夕之日繪制此圖并欲將其贈送給一位名叫紹春(生卒年不詳)的朋友。并且該圖與文徵明的第二幅《寒林鐘馗圖》一樣,都寫有凌云翰的詩句,值此佳節(jié)贈送朋友,或許有著共同希冀春光的用意。文嘉第二幅《寒林鐘馗圖》(圖7)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他為仇英、陸治的鐘馗圖作題跋是在同一年,都于1573年臘月寫就。當年與文嘉一同迎賀新年的前輩或友人,此時大多已經(jīng)謝世,或是也已步入暮年。所以文嘉可能是在重見仇英、陸治的《寒林鐘馗圖》后,憶及當年情景有所感懷,因而又新作一圖聊以慰藉。
在文嘉之后的小輩中,錢轂之子錢允治(1541— 1624)曾有《題寒林鐘馗圖》一詩傳世,雖不知是為哪一幅確切的圖像而作,但仍然與文徵明的“寒林鐘馗”圖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其詩中寫道:
千林木落歲欲更,雪深云黑啼鼯鼪。耗鬼爭出噉人食,南山老甕知姓名。袖中三尺秋水清,攝衣潛向林中行。一時妖孽屏跡盡,喘息不敢低出聲。只今如何復(fù)縱橫,盤踞津要如堅城。那得老甕刓雙精,磔裂血肉藏瓶罌。坐使天路平如衡,郊原林木連理生。麒麟鳳皇兆太平,春臺熙熙日月明?!?5〕
該詩以“千林木落”的寒郊作為背景,鐘馗“攝衣潛行”致使妖孽不敢露面而“屏跡盡”的描述,也頗為符合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中不見鬼卒的特點。在稱贊鐘馗恪盡職守的美好品質(zhì)過后,又在詩的末尾以充滿希望的“春臺熙熙”作結(jié),可見錢允治對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的畫意及特點也有著深刻的體會。
通過目前存世以及有所著錄的這些作品可以得知,文徵明的“寒林鐘馗”圖式建立起一種文人參與鐘馗傳統(tǒng)的獨特方式,并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影響著吳地文人。在歲末或除夕之日繪制此類寒林鐘馗,不僅作為蘇州文人迎接新年的一種儀式而存在,還是他們之間互動往來的一種有效途徑,或聯(lián)手制圖,或題詩作跋,抑或轉(zhuǎn)贈朋友以期共迎新春。文徵明“寒林鐘馗”圖式在吳地的流行以及創(chuàng)作互動性的增強,對于形塑吳地文人文化、構(gòu)建文人理想生活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注釋:
〔14〕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民國《嘉業(yè)堂叢書》本,卷八,第1035— 1036 頁。
〔15〕 〔清〕朱彝尊:《明詩綜》卷六十五,中華書局2007 年版,第3245— 324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