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堯
擅長說話的人一定懂得,話不在于說得多,有時候甚至不說更好。正如顧城那首著名的《門前》:“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p>
“我們站著,不說話”,這既是一件美妙的事兒,也道出了一種難得的寫作境界——善于寫作的人,一定是掌握了分寸,不多寫,寫一句就又勝千言萬語了。
近日夜讀,恰好讀到唐代詩人王維作的《畫學秘訣》一文,文章本身是詩人在談?wù)摴湃俗鳟嫷募夹g(shù)。其中有這一句,令人印象深刻:“妙語者不在多言?!辈唤笭枺此普劗?,實則是自己作詩的經(jīng)驗之談。
循著歷史的軌跡,再往前走,清代鄭夑《一枝竹十五片葉呈七太守》中也有類似的表述:“敢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币詷O少的筆墨,而勝過別人的大量筆墨。這應(yīng)當是每一個寫作者終身追求的境界。
說起以極少的筆墨,勝過大量的筆墨,不得不提這樣一件事: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舉行了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出版界的代表鄒韜奮先生只在會上做了一句話的演講,他說:“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zhàn)而屈,魯迅先生是戰(zhàn)而不屈!”這句話利落、簡潔,從而成了魯迅先生戰(zhàn)斗一生的最好注腳。
當代著名詩人北島有一首詩,名為《生活》,全詩只有一個字:網(wǎng)。這個字意蘊豐厚,給予我們的生活以多重解讀,非常巧妙。
視線轉(zhuǎn)移到異域,美國詩人桑德堡曾寫過一首名為《霧》的詩:
霧來了,
踮著貓的細步。
他弓起腰蹲著,
靜靜地俯視海港與城市,
又再往前走。
詩作極為簡單,但巧妙至極。作者將霧形象化為貓。這樣一來,我們對霧的印象大為改觀,因為我們可以從貓的特點中看到霧的特性——神秘而寂靜,給人無限的想象力。
這當然不是讓我們在寫作時一味追求少言,而是要在力求簡潔的文字中,包孕無限的韻味,如此,才讓人越品越有味。應(yīng)在把中心意思說清楚的前提下,盡力讓自己的文字簡短有力。
長期錘煉,徐徐圖之,當會有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