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符號學理論的地鐵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一以上海地鐵15號線為例

2021-07-13 13:45:10朱怡霏楊明剛
設計 2021年13期
關鍵詞:符號學乘客符號

朱怡霏 楊明剛

摘要:地鐵是都市人出行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文章旨在研究符號學理論下上海地鐵交通視覺形象設計的特征與發(fā)展,探索地鐵視覺形象設計發(fā)展新范式。本文以上海地鐵15號線為例,實地調研15號線中地域文化較濃的兩站公園地鐵站一桂林公園與長風公園站,結合國內外成熟發(fā)展的地鐵案例分析比較,對上海地鐵15號線視覺形象設計的現狀特征與發(fā)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論述。改善早期地鐵的同質化設計,為未來地鐵公共空間的多元化與創(chuàng)新性提供探索思路,由靜態(tài)主題轉變?yōu)槌两絼討B(tài)體驗。地鐵視覺差異化更利于促進上海城市海納百川文化的積極傳播與發(fā)展,從圖形、字體與主題多方面凸顯上海城市的價值取向,多維度形成視覺形象構建模式。

關鍵詞:城市符號上海地鐵15號線桂林公園站長風公園站視覺形象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7-0082-04

Abstract: Subway l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for urban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visual imagedesign of Shanghai subway traffic under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and to explore a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Taking Shanghai Metro Line 15 as an example, thispaper conducts field research on Guilin Park and Changfeng Park stations, whichare two park stations with strong region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andcomparison of mature overseas subway cases,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development of visual image design of Shanghai Metro Line 15. Improvethe homogenized design of the early subway, provlde exploratlon ideas fOr the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of the future subway public space, and transform the statictheme into an immersive dynamic experience. The visual difference of the subwayl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Shanghai's inclusive culture. lt highligh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hanghai from theaspects of graphics, fonts and themes, and forms a multi-dimensional visual imageconstruction mode

Keywords: City symbol Shanghai Metro Line 15 Guilin Park Station ChangfengPark Station Wisual lrnage Design

引言

上海地鐵建設截止至2021年初,已開通19條線路。目前,作為移動的大媒體,地鐵承載著代表城市形象的廣宣作用,承載著喚起都市人城市記憶、人文故事與未來生活的回憶與期盼。最初的地鐵建設以線路規(guī)劃為重,近年來,上海地鐵逐步從功能性設計轉向情感化設計,注重地鐵視覺形象應用與地鐵視覺形象設計的差異性,引入符號學理論呈現一站一色一圖形的地鐵交通視覺設計輔以情感化的空間,以便更好地傳遞城市人文精神。

一、符號學理論與地鐵公共空間概述

(一)符號學理論概念

符號學產生于20世紀初,符號學的理論框架發(fā)展至今經歷百余年,已基本成熟。符號學的定義首次在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1]中提到“符號可以分為語言與言語兩部分”,羅蘭巴特進一步解釋語言的深層結構,提出“應當把一切的表達形式都堪稱符號,符號意義取決于慣例、關系和系統”。[2]

索緒爾指出“能指”與“所指”互為關聯又相互對立的內部聯系,前者指人可以視覺感受的元素,后者則指向符號所折射的深層次心理內涵需要通過多感官感受。應用于地鐵公共空間的符號學,所指注重于地鐵空間所帶來的視覺享受與城市精神的縮影折射。例如波浪型鋁制板給人直觀的感受為海浪,帶給人所指為夏天的清涼感與輕松的自然生活理念,這就是能指的視覺符號給人帶來的信息傳遞能力。

(二)地鐵公共空間概念

地鐵交通的定位從2000年前至今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交通工具至藝術空間的功能性情感化轉變,上海地鐵從注重于線路規(guī)劃至采用標準化車站設計至如今的公共藝術與地鐵交通全面融合。在地鐵交通網圖建設基本成型后,上海地鐵交通開始專向藝術空間的視覺傳播效果,逐漸消除地鐵特色危機,有效展示地鐵空間藝術文化的情感關照。[3]

站在符號學角度,地鐵公共空間是文化傳承符號的同時也需要符號化的呈現。

地下公共空間由于功能屬性,必備設計原則規(guī)范,例如:公共裝置不可以阻礙乘客的通行,色彩不可以太過艷麗造成乘客的視覺疲勞,功能性不能被裝飾所覆蓋等基本原則規(guī)范。

二、符號學理論下地鐵站設計價值取向

站在符號學視域下,以中國美學的“立象以盡意”的形象觀點與西方符號學結構主義為切入點,從城市品牌、地域文化與人性化屬性三部分結合國內外優(yōu)秀案例分析符號學理論下的地鐵視覺形象的構建模式,分析富含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環(huán)境文化象征符號,從而得出“一站一形象”的系統性與多元化的思考,以下站在價值取向的角度具體分析符號學理論價值與視覺形象特征。

(一)塑造地鐵品牌形象

目前中國地鐵建設進入全速發(fā)展期,地鐵線路建設綜合考量城市地鐵品牌形象的塑造,改善鋼筋混凝土的地鐵形象,逐漸使上海地鐵成為上海多元化的城市名片。作為城市文明的縮影,上海地鐵線路遍布上海的各個角落,統一的文化主題空間構建城市人文橋梁,站在可行性與地域性的文化立場上設計專屬于上海的文化符號。

作為“城市名片”,公共交通地鐵空間提煉和凝固城市的文化意象轉化為大眾容易理解的視覺符號,便于發(fā)揮城市文化的窗口宣傳功能。地鐵視覺形象設計結合傳統文脈意象,給予城市多元化發(fā)展動力來源,國外較早意識到地鐵公共藝術的重要性與藝術性,例如以地鐵公共空間藝術最發(fā)達的斯德哥爾摩地鐵為例(圖1),一百多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使用視覺形象代表性強的獨特元素符號例如繪畫、壁畫等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充分凸顯城市鮮明形象,符合西方符號學結構主義理論,保留元素的基礎形態(tài),多元素相互融合,全方位地構建城市發(fā)展的沉浸式公共空間。

介于視覺形象設計空間有限,站臺的造型視覺是沉浸式公共空間的重要成分,是乘客接觸地鐵公共交通的第一眼印象,相較于上海的標準化站臺,國外的完整視覺形象構建案例較多,以莫斯科地鐵站(圖2)為例,帶有夏季邸宅所特有的建筑元素和斜坡屋頂與陽光相通,設計概念緊扣莫斯科環(huán)境與城市自然,使用原生木質結構應用于站臺與內部空間,構建統一的“一站一形象”。

地鐵公共空間作為系列廣告的載體能夠增強乘客的參與度,通過符號學邏輯設計激發(fā)人們的內心情感,深入感受“藝術性”與“公共性”并存的城市品牌形象,緩解長源于長時間密閉空間的壓抑情緒,創(chuàng)造地鐵空間的城市品牌效應。利用地鐵交通的載體使得乘客記住站點從而進行自發(fā)的推廣,滿足“打卡時代”的現代都市人的心理需求,網紅打卡地被多維、疊加地進行傳播,有利于城市地鐵形象的情感化構建與國際化發(fā)展。

(二)維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視覺符號的社會性意義在于乘客、環(huán)境與社會的情感關照,地鐵交通連接城市路徑的同時,肩負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使命,地鐵交通發(fā)展情況一定程度反映城市的文明進程,是城市經濟、社會、政治的正反向體現。地鐵視覺形象的介入使得公共空間有專屬的成熟歷史底蘊,包括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民風民俗、歷史故事,用符號概括人們心中的城市形象并通過現代科技與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例如最早重視建設地鐵視覺形象的倫敦地鐵,乘客通過全方位壁畫縱觀城市精神形象,生動描繪站臺在十八世紀的狀態(tài)。[4]城市文化與地鐵視覺形象的共生關系的強化日趨顯現,賦予城市更多的發(fā)展可能,在體驗與互動中提升大眾對城市的認同感。

中國符號美學以“立象以盡意”的造物審美觀為例,使用視覺符號激發(fā)人們的本能反應,西安地鐵善于使用地域特色一壁畫作為載體展現城市專屬的非物質文化,《鼓顏歡天》(圖3)選擇使用暖色調輔以高飽和度的明亮色組合.運用剪紙的藝術表達,展現黃土高坡的生活場景,使用具有普遍認知性的壁畫傳承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傳統精神與傳統情感體驗。

從單一形式至全方面視覺形象構建,地鐵公共交通視覺形象設計的價值與城市大環(huán)境緊密相連,乘客通過普遍認知性的圖形、色彩與文字等視覺形象符號要素聯想城市文化,公共環(huán)境無形中轉化成城市文明的縮影,使乘客增強城市認同感,立于國際化與地域化的平衡點,保持地鐵公共空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增強人文關懷

在2020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圖4),中國作為潛力城市,排名上升至12位得益于上海的品牌形象、商業(yè)活動與文化體驗驅動。在物質充裕的現代,乘客在基本需求滿足的基礎上尋求文化共鳴。地鐵空間設計經歷追求功能良好至功能完備至沉浸式體驗的時代型功能轉變,公共空間通過視覺符號傳遞地鐵交通文化底蘊與增強地鐵站點的識別度,可以避免上下班的煩悶情緒,打破視覺上單一重復而產生的陌生感與疲倦感。[5]

結合唐納德.A.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中的情感化層次,從滿足乘客視知覺本能,至滿足乘客人性化行為層面,最高層次則是喚起乘客回憶與憧憬,三個層面相互遞進互不可缺,視覺形象元素共同構建可以滿足乘客審美需求的城市地鐵視覺形象模式。[6]公共空間使用環(huán)境象征符號注入情感,彰顯乘客與地鐵公共空間乃至與城市文化的關系,“一站一色一圖形”充分滿足乘客的藝術審美需求,給乘客打造沉靜式的藝術體驗。地鐵空間藝術承載乘客與設計師的雙向情感。當代公共藝術已不僅僅是單一的文化精神,需要結合城市情感、色彩情感、互動人情味。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地鐵空間設計必須基于符號學意象呈現的基礎上,結合當今大數據與5G技術,豐富呈現效果的多元戶,全方位打造公共空間的情感化組織,朝全景式沉浸式動態(tài)體驗的公共空間發(fā)展,將視覺層面體驗上升至人文關懷。

三、上海地鐵15號線公共空間視覺形象設計

地鐵交通視覺形象設計是城市形象的縮影,基于海派上海的發(fā)展歷史,各站點都有獨特的站域文化與人文精神。大部分地鐵線路分為樞紐站、換乘站與重點站,區(qū)別于早期線路地鐵視覺設計的同質化,基于符號學理論下建設完工的十五號線的情感化視覺設計偏向于打造全線路的上海地鐵藝術博物館,各處盡顯城市空間的藝術性與多元性。地鐵視覺形象設計分為基礎與應用兩部分,以同屬性定位的重點站視覺形象一桂林公園與長風公園,本文主要重點分析視覺形象的應用部分,站在符號學理論視角分析其色彩、字體、圖形、主題等要素,以此激發(fā)人們內心情感體驗。

(一)主題設計

城市形象塑造依賴于多種元素符號,上海地鐵站于滿足上海城市形象的大框架內,還需使用符號呈現各站點的站域文化。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傳播城市文化并與乘客溝通互動,豐富海派文化形象傳播的輸出途徑。站在可行性角的文化立場上,視覺形象的符號呈現是地鐵視覺形象構建的關鍵點,通過環(huán)境心理學與符號學理論的支撐使用視覺符號與載體體現“一站一色一圖形”的理論模式。

作為十五號線最為中式的站臺,基于公園與上海之間的過去與未來時空聯系,不同于吳中路的科技與華東理工的理智,桂林公園與長風公園是最為凸顯上海生活日常的站點。繼承我國園林藝術傳統的長風公園站,作為上海市大型綜合性山水園林,是每個上海小孩童年的回憶,公園借鑒蘇州園林風格大約有20余處園林景點,并且地處蘇州河與華東師范大學周圍,長風公園可以作為見證上海部分歷史的園林公園。同樣見證上海歷史的桂林公園,前身是黃家私人別墅,園內湖石立峰見證見證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與上海起伏跌宕,各處凸顯堅韌的人文精神。

長風公園以綜合性山水布局為主,桂林公園以各式桂花品種為主,兩者都符合上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大會提出的文創(chuàng)五十條[7],作為以金融為名的國際之都,上海近年來著重發(fā)展系列文化形態(tài),在15號線空間視覺設計中,將園林文化非物質表達與物質形態(tài)相融合,向乘客傳達出上海多元化的文脈傳承。

兩站由于地處位置不同,與桂林公園站的“立象以盡意”的中方古典美學表現形式些許不同,長風公園站(圖5)關注于現代生活理念,周圍地標包含長風公園與長風景畔在內的綜合性商圈,在整體氛圍感突出園林文化的同時凸顯慢生活的生活理念,整體風格使用木質材質與鋁制板,表現力量的當代裝置與特色線條感吊頂相呼應。與長風公園充滿現代生活理念的視覺形象不同,桂林公園(圖6)多維度全是“立象以盡意”的符號造物審美觀念,以瓦片、壁畫、木質中柱、屏風構成人文畫卷,訴說桂林公園見證的上海歷史。

屬性相同的兩站公園站,風格形成夏與秋、今與古的對比。桂林公園站換乘電梯的吊頂設計完善了乘客的換乘體驗,從下車至出入口,圖形與材質統一匹配符合上海的人文精神。在導視系統上突出人性化需求,使用統一的無裝飾字體向乘客展示信息的地鐵信息。運用壁畫、裝置、燈光等多種形式增強藝術表現力,充分體現上海地鐵視覺形象的文化性與時代性,體現東方美學的真善美,讓乘客感受到古典與現代的交匯,深度體會“讓城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理念。

(二)圖形設計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從吳國至上海鎮(zhèn)至通商口岸至如今的直轄市的地域變遷,不斷變化的是上海的范圍邊界,而不變的是海派文化的創(chuàng)作性與多元性,上海地鐵交通作為日常載體承托城市精神,從10號線的新天地站的里弄視覺形象設計至多線路換乘的徐家匯站的公共長廊,公共藝術空間屬性發(fā)生全發(fā)面功能性轉變。地鐵公共視覺形象設計由原先的統一標準轉至簡單的元素堆砌轉向15號線的全主題設計。15號線線路與上海西部形成的古海岸線平行,設計師從崗身線元素出發(fā),將15號線分為四段不同的特色主題,顏色方面選擇棕、橙、金、藍象征著海岸向大海的過渡,并結合各站點周邊地域文化與歷史底蘊進行設計,整條線構成凸顯海納百川的城市格調。地鐵視覺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凝練符號,有利于提升民眾的參與度,同時也有利于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向全世界宣傳城市精神。

一個強記憶度的圖形符號可以直接傳達城市外貌特征與人文精神,經歷歲月考驗的符號永遠留存于人們心中,替代于歷史底蘊的圖形縮影。從文化與功能層面來看,長風公園與桂林公園屬性相同,使用不同的圖形組合營造不同的氛圍感,打造不同的環(huán)境象征符號,營造屬于十五號線的夏與秋。

桂林公園站走廊邊的壁畫與中式屏風造型展示桂林公園的大氣磅礴,以地標性建筑“桂林公園”符號元素(如圖7)為創(chuàng)作題材,與桂花、旗袍、蝴蝶穿插,彰顯渾然天成與妙趣匠心。兩邊的壁畫圖形以岸邊小橋流水、瓦片人文為主,站廳中柱運用中式窗格元素,與燈柱中桂花寫實圖案相融構成人文自然畫面,讓游客想停下腳步思考與欣賞上海的歷史與人文。

長風公園以公園內的“鐵臂山”(如圖8)為主符號,抽象的幾何造型塑造山水宜人的代名詞,與此起彼伏的吊頂相符,整體營造輕松舒適的夏天,向乘客輸出輕松的氛圍感,降低乘客高峰期的疲倦感。長風公園的換乘吊頂同樣是木質網格,桂林公園是窗格造型,長風公園則是更為密集的波浪形網格,圖形符號是主題理念的物質縮影。與莫斯科地鐵的不同,上海地鐵視覺設計大多僅停留在平面圖形的堆砌,圖形的科技感與多元性尚為不足。

(三)色彩設計

符號的色彩從視覺上直接劃分公共空間的外貌特質并帶給乘客視覺沖擊力。色彩是感官視覺沖擊中第一要素,早期的地鐵以統一的顏色區(qū)別,例如黃色的三號線與紫色的四號線,15號線全線除重點站以外,剩余站以棕、橙、金、藍為主。

色彩規(guī)劃根據符號心理學設計,以低飽和度的冷色調輔以暖色調,帶給人們清新之意,結合地鐵內的燈光,營造光亮都市生活之氛圍。[8]公園站在十五號線顏色的基礎上選擇了代表站點元素的色彩符號,長風公園選用古銅色與巖石白,吊頂則是金屬灰,整體色彩飽和度適中,色調舒適,以黃與白作標準色輔以中性色,使得環(huán)境整體協調。桂林公園在色彩上與長風公園無較大區(qū)別,增添桂花、綠葉等山水色彩,使整體符合人文山水色彩,營造滿園飄香、桂花盛開之意。

與早期地鐵統一色彩區(qū)分,“一站一色一圖形”更能營造地鐵空間的專屬感,色彩與主題的統一有序的突出視覺元素的系統性,讓乘客看到色彩或圖形符號聯想到站域文化進而轉向城市文化,符合中西方符號學色彩心理的人性化需求,改善乘客乘坐體驗。

(四)字體設計

字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圖形符號,文字可以有效增強信息傳遞,字體又氛圍中文字體、英文字體與數字,數字與中文字體在上海地鐵站使用更為頻繁。

長風公園與桂林公園站的站牌字體(圖9)使用書法字體,賦予靈動的人文底蘊,書法字體只在站牌字體中使用,在導視字體中使用常見的無裝飾黑體字體,以便于乘客識別重要信息。但單一的特殊字體無法突出站點的特征,乘客的沉浸式體驗感不強。字體形式的多樣化保證文字可讀性的同時凸顯“一站一主題”,符合功能與形式適度結合之視覺形象設計規(guī)范。

數字與圖片具有更強的信息傳達能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上海地鐵十五號線的數字字體(圖10)使用統一的設計字體,在無裝飾黑體字體的基礎上做了簡單的分割與切角,字號較大,給予人上海的科技與創(chuàng)新感。以單一站點視覺整體來看,科技感的數字字體與書法字體的站牌風格不符,可見上海地鐵十五號線字體設計的整體性較弱,削弱了部分地鐵視覺形象的差異化構建。

結語

綜上所述,站在可行性與地域性的文化立場上,上海地鐵公共空間的情感化視覺設計需要從色彩、主題、字體與圖形全方位的展現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逐步解決上海地鐵“特色危機”的問題。分析國內外優(yōu)秀案例,多數站臺通過符號與地域文化結合的方式展現城市精神,以壁畫、吊頂等基本藝術形式占多數,少數使用互動裝置與藝術裝置。上海地鐵十五號線視覺設計較早期地鐵視覺設計來說發(fā)展成熟,已具備“一站一色一圖形”的符號心理學原則,以桂林公園為代表的站點完美體現中國傳統符號審美觀念,與國際化理念的站點融合,打造全線路多文化的十五號線,賦予地鐵品牌性、人情味與地域文化屬性,鏈接地域環(huán)境與城市市民的溝通交流。在遵循視覺文化系統構建規(guī)范基礎上,保證整體性與系統性的統一。目前上海地鐵視覺設計還存在單一形式的問題,在色彩、圖形差異化較強的基礎上,還需要完善字體、導視的符號統一度,以及結合5G下的特殊時代背景,使用多媒體技術更全面的凸顯地域文化的顯性價值,技術融合公共空間情感化組織,賦予地鐵空間秩序感與多元化,將地域特征結合當代美學傳達給乘客。打造沉浸式系統的地鐵公共空間是未來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瑞士)索緒爾,2011

[2]胥娜.基于符號學理論的地鐵車站空間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6

[3]章莉莉上海地鐵公共藝術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J]公共藝術,2013 (04):74-77

[4]韓紅薇基J城市文化的特色地鐵站視覺形象構建研究[D]人連理工大學,2015

[5]常旭地鐵空間公共藝術傳播策略及發(fā)展建議——以上海地鐵l號線為例[J]中國報業(yè),2017(22):15-16

[6] NORMAN D AEmotional Design [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2

[7]林小峰,黃玄借文創(chuàng)之力,創(chuàng)園林之彩——從園林行業(yè)視角解讀上?!拔膭?chuàng)50條”[U].園林,2018 (06):2-6

[8]李斯論新媒體背景下廣州地鐵站站臺視覺形象設計的研究[J]設汁,2019, 32 (23):143-145

猜你喜歡
符號學乘客符號
嫦娥五號帶回的“乘客”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號的由來
最牛乘客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變符號
車上的乘客
高鐵丟票乘客索退款被駁回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4
符號學理論初探
學習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珲春市| 清河县| 连云港市| 垣曲县| 甘德县| 梧州市| 吉安县| 革吉县| 图片| 驻马店市| 高平市| 壶关县| 运城市| 清河县| 邢台县| 东宁县| 盱眙县| 侯马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上林县| 清远市| 浮梁县| 邯郸市| 尼勒克县| 江安县| 宁海县| 朔州市| 陆丰市| 颍上县| 卢龙县| 泸西县| 南汇区| 阿拉善盟| 三台县| 阜平县| 虎林市| 侯马市| 财经| 临潭县| 永年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