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①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②”其鄰人之父③亦云④。暮⑤而果大亡⑥其財。其家皆智⑦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出自《韓非子·說難》)
注釋
①雨:作動詞,下雨。②“不筑”句:這是假設句,“如果……就……”。③父:fǚ,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這里指鄰居家的老人。④云:(這樣)說。⑤暮:晚上。⑥亡:丟失。⑦智其子:智,動詞,認為……很聰明,這里指認為他家的兒子很聰明。
譯文
宋國有一個富人,下雨時墻被淋壞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修補好,一定會有盜賊來?!彼従拥睦先艘策@樣說。當晚果然丟失了很多財物。這家人都認為他家的兒子很聰明,卻懷疑鄰居的老人。
品讀
這就怪了!同樣提出正確的意見,為什么受到完全不同的對待呢?有人說,這是因為兩人的親疏不同:一個是自己人,一個是外人。但是,判定意見的是非,應該從親疏出發(fā)呢,還是應該從意見本身出發(fā)呢?
宋國這個富人的故事啟發(fā)了我們:判定意見的是非,要看意見是否合乎實際,合乎情理,而不能依據(jù)提意見的人與自己關(guān)系的親疏與好壞。在面對他人的意見時,我們只有盡量排除偏見,客觀看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王昌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