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星軍,何斌,汪祚禮
(1道縣四馬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站,湖南道縣 425307;2道縣植保植檢站,湖南道縣 425300)
稻飛虱為水稻重要遷飛性害蟲之一,易爆發(fā),吸食水稻汁液,使稻株變黃干枯,形成“虱燒”;嚴(yán)重時,會造成水稻大面積減產(chǎn)或絕收[1]。自1970年代以來,稻飛虱在我國連年大爆發(fā),至1990年代初,稻飛虱中等偏重發(fā)生共13年,占總年份的一半以上[2]。道縣發(fā)生為害的主要是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其中白背飛虱主要在上半年,褐飛虱主要在下半年。近10年來,全縣水稻稻飛虱年發(fā)生面積3.5萬~4.5萬hm2,占水稻播種面積的75%~96%,為害損失稻谷105萬~135萬kg,發(fā)生程度中等偏重至大發(fā)生。在防治用藥上,20世紀(jì)80—90年代以樂果、葉蟬散、敵敵畏、異丙威等為主,90年代后期,噻嗪酮和吡蟲啉兩種藥劑具有效果好、毒性低、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從而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成為防治水稻稻飛虱最主要的藥劑[3]。2010年以后,吡蚜酮、烯啶蟲胺、噻蟲嗪等藥劑成為稻飛虱的主要防治藥劑[4]。但因多年來大量使用吡蟲啉、噻嗪酮,稻飛虱已產(chǎn)生較高的抗藥性[5]。據(jù)調(diào)查,最初10%吡蟲啉、25%噻嗪酮用藥量分別為300 g/hm2和450 g/hm2,對稻飛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目前用藥量已經(jīng)分別增加到600 g/hm2和900 g/hm2。用藥量大幅度增加,防治成本提高,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造成很多問題。但因煙稻輪作、氣溫高、大戶規(guī)模種植、水稻品種單一等原因,蟲害越來越嚴(yán)重,對水稻生產(chǎn)威脅極大,推廣新型滅殺稻飛虱的化合物已十分迫切。為此,筆者選取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等5類不同有效成分的常用殺蟲劑進(jìn)行田間試驗,希望篩選出高效、持久的防治藥劑和減量節(jié)本省工的防治方法,為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提供技術(shù)參考。
1.1.1 供試藥劑
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湖南新長山農(nóng)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湖南農(nóng)大海特農(nóng)化有限公司)、25%噻蟲嗪水分散粉劑(山東濱農(nóng)科技有限公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
1.1.2 供試作物
供試水稻品種泰優(yōu)2068,在湘南地區(qū)全生育期118 d(廣西恒茂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播種時間為2020年6月28日,移栽時間為2020年7月22日,種植密度為18 cm×20 cm。藥劑處理時水稻處于分蘗末期至孕穗期,具體施藥時間為2020年9月5日。
1.1.3 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選擇在道縣四馬橋鎮(zhèn)西鳳村3組(111.7547°E,25.40295°N),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試驗田不噴施其他殺蟲劑,水肥管理按大田生產(chǎn)進(jìn)行。施藥當(dāng)天晴,氣溫28~32℃,北風(fēng)2~3級,藥后30 d無降雨。
試驗設(shè)5種藥劑處理: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240 mL/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50 g/hm2;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150 g/hm2;25%噻蟲嗪水分散粉劑300 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噴施等量清水為對照。
試驗設(shè)3次重復(fù),共18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63 m2左右(7 m×9 m),隨機(jī)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間筑泥埂相隔,四周設(shè)1 m以上的保護(hù)行。
施藥時用3WBD-16型背負(fù)式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噴施藥液量657 kg/hm2。施藥時田間保留3~5 cm水層,藥后保持1周。
田間共調(diào)查5次,時間分別為2020年9月5日(藥前),2020年9月8日(藥后3 d),2020年9月12日(藥后7 d),2020年9月19日(藥后14 d),2020年9月26日(藥后21 d)。
調(diào)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小區(qū)取5點,每點5株,分別統(tǒng)計稻飛虱若蟲和成蟲,計算防效和蟲口減退率,并觀察施藥后3、7、14、21 d稻株生長情況,目測供試藥劑對水稻的安全性。
從表1可知,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藥后3 d對稻飛虱若蟲的防效為95.1%,蟲口減退率為88.1%,藥后7、14、21 d,對稻飛虱若蟲防效分別為93.8%、94.5%、95.0%,持續(xù)時間長,蟲口減退率分別為73.8%、34.7%、26.7%。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藥后3 d防效均在91.2%以上,蟲口減退率最差的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都在78.4%以上;藥后14 d,防效均在89.0%以上,蟲口減退率分別為37.8%、50.0%、31.9%;藥后21 d,防效分別為91.6%、90.1%、87.1%,蟲口減退率分別為0、14.6%、-14.9%。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藥后3、7 d,防效分別為87.3%、80.9%,蟲口減退率分別為74.0%、32.0%,藥后14、21 d,防效分別為56.9%、36.4%,蟲口減退率分別為-150.0%、-460.0%。
表1 不同施藥處理對稻飛虱若蟲的防效Table 1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treatments on nymphs of the rice planthopper
從表2可知,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稻飛虱成蟲的防效,藥后3 d為97.4%,藥后21 d為96.5%,蟲口減退率藥后3 d為96.7%,藥后7 d為93.3%,藥后21 d為83.3%,持續(xù)時間長,防效優(yōu)異。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藥后3 d,防效分別為94.7%、94.7%、86.8%,蟲口減退率分別為92.9%、92.9%、81.5%;藥后7 d,防效分別為93.9%、91.8%、85.7%,蟲口減退率分別為89.3%、85.7%、74.1%;藥后14 d防效均在81.3%以上,蟲口減退率分別為60.7%、57.1%、37.1%;藥后21 d,防效分別為87.3%、86.6%、73.9%,蟲口減退率分別為35.7%、32.2%、-37.0%。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成蟲的防效,藥后3 d為81.6%,蟲口減退率為76.7%,藥后7 d防效為79.6%,蟲口減退率為66.7%,藥后14、21 d,防效分別為54.1%、35.7%,蟲口減退率分別為-39.2%、-204.2%,基本無防效。
表2 不同施藥處理對稻飛虱成蟲的防效Table 2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treatments on adult of the rice planthopper
續(xù)表2
從表3可知,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藥后3 d為95.7%,藥后7 d為94.3%,藥后14 d為94.8%,藥后21 d為95.4%,蟲口減退率,藥后3 d為91.7%,藥后7 d為81.9%,藥后14 d為72.2%,藥后21 d為62.5%,持續(xù)時間長,防效優(yōu)異。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50%吡蚜·噻蟲胺可濕性粉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藥后3 d防效均在90.0%以上,蟲口減退率均在81.0%以上;藥后7 d防效分別為91.6%、90.8%、89.0%,蟲口減退率分別為 70.8%、72.4%、66.2%;藥后14 d防效分別為91.1%、90.6%、87.2%,蟲口減退率分別為 47.7%、52.6%、33.8%;藥后21 d防效分別為90.6%、89.7%、84.4%,蟲口減退率分別為 15.4%、21.1%、-23.0%。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藥后3 d為85.8%,藥后7 d為80.6%,藥后14 d為56.2%,藥后21 d為36.2%,對稻飛虱的蟲口減退率,藥后3 d為75.0%,藥后7 d為45.0%,藥后14 d為-108.4%,藥后21 d為-364.0%。
表3 不同施藥處理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Table 3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treatments on rice planthopper
藥后3、7、14、21 d觀察,各施藥處理小區(qū),水稻株型適中,葉片窄直,劍葉直立長而不披,未見葉片出現(xiàn)斑點、灼傷枯萎等藥害現(xiàn)象,水稻生長發(fā)育正常,說明各藥劑按上述劑量使用安全。
吡蟲啉的大范圍推廣已20余年,前期能有效控制稻飛虱,但自2005年開始,褐飛虱連續(xù)3年在全國大暴發(fā),其對吡蟲啉的抗性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6,7]。目前大田防治使用的噻蟲嗪,加大劑量對稻飛虱有一定的效果,但與使用初期比已明顯下降,稻飛虱對噻蟲嗪抗藥性明顯上升。抗性監(jiān)測結(jié)果表明,褐飛虱對噻蟲嗪已產(chǎn)生中等至高水平抗藥性,其中,高水平抗藥性種群占總監(jiān)測種群數(shù)的60%,田間防治效果低于80%[8]。但盲目加大用藥量會帶來成本增加、農(nóng)藥殘留量大等負(fù)面問題。因此,建議減少或與其他農(nóng)藥混合使用。吡蚜酮對稻飛虱有不同的作用機(jī)理,主要通過抑制稻飛虱對水稻韌皮部取食來達(dá)到防治目的[9]。田間試驗顯示,兩種不同濃度吡蚜酮的復(fù)配劑防治稻飛虱,用藥21 d后,防治效果均可達(dá)到90%左右,田間防治效果較好,可輪換使用。
三氟苯嘧啶是新型介離子類或兩性離子類殺蟲劑,屬新型嘧啶酮類化合物,對水稻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均具良好的防治效果,且高效、持久、用量低,屬水基化劑型,對環(huán)境友好,對蜘蛛影響較?。?0]。本次試驗中,小區(qū)間筑田埂隔水,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可通過作物根部吸收并傳導(dǎo)[11],是控制稻飛虱的理想藥劑,可替代目前稻飛虱已產(chǎn)生抗性的農(nóng)藥品種,建議大面積推廣。施藥時需先灌水,田間保持3~5 cm水層,抬高稻飛虱棲息位置,藥液均勻噴灑到稻叢基部,形成霧狀,在稻飛虱低齡若蟲盛發(fā)期用藥。高溫天氣應(yīng)避免中午施藥。生產(chǎn)上建議不同作用機(jī)理的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另外,在稻飛虱的防治方案中,除化學(xué)防治外,還應(yīng)選擇抗病蟲品種和加強田間管理,如合理布局,避免偏施氮肥,減少蟲源,并結(jié)合生物防治,以保護(hù)和利用天敵。
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防治水稻稻水虱,藥效達(dá)21 d以上,且防效達(dá)95.4%,可在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80%烯啶·吡啶酮水分散粒劑、50%吡酮·噻蟲胺可濕性粉劑、25%噻蟲螓水分散粉劑,對稻飛虱均有一定防效,藥后21 d,防效仍達(dá)84.4%以上,可交替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在藥后3 d達(dá)到防治高峰,防效為85.8%,但藥后21 d防效只有36.2%,不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