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帆,隋國榮
(上海理工大學 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
近年來,隨著全球投影顯示行業(yè)需求的大幅增長,微型投影器件得到了廣泛的研發(fā)。例如手機投影儀、車載投影儀、眼鏡投影儀、頭戴式顯示器、虛擬視網(wǎng)膜顯示器等[1-3]已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guān)注。這些便攜、可穿戴式設(shè)備可以快速地將計算機生成的視覺信息顯示到現(xiàn)實世界之中,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有用的獲取即時信息的工具。微型投影器件被期望是緊湊的、無焦點的,并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圖像[1,4-5]。由于投影顯示器件通常采用紅(R)、綠(G)、藍(B)三色光組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色彩再現(xiàn),作為其中的關(guān)鍵器件,合波器的性能決定了顯示的質(zhì)量,因此RGB合波器技術(shù)對微型投影顯示至關(guān)重要。
傳統(tǒng)的RGB合波器主要有棱鏡型合波器和光纖型合波器[6]。棱鏡型合波器結(jié)構(gòu)相對復雜,對器件的要求和對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的要求都較高,光場的輸入/輸出耦合效率較低;光纖型合波器結(jié)構(gòu)簡單,光場的輸入/輸出耦合效率較高,但其成本偏高并且尺寸相對較大。而集成光學器件具有尺寸小、結(jié)構(gòu)緊湊等特點,恰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诠獠▽У目梢姽怦詈掀髂軌?qū)崿F(xiàn)合波器的功能,并且具有尺寸小、效率高、性能穩(wěn)定等特點。2014年,日本福井大學Nakao等設(shè)計了定向耦合型波導RGB合波器,其尺寸縮小至7.8 mm,三基色平均傳輸效率達到了96%[1];2018年,日本NTT公司在犧牲一定傳輸效率的情況下引入模式轉(zhuǎn)換結(jié)構(gòu),通過二次耦合的方式將Nakao等設(shè)計的定向耦合型RGB合波器的尺寸縮小為原來的一半[4]。這些工作驗證了波導型RGB合波器的可行性。
鑒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聚合物波導的多模干涉型(MMI)RGB合波器。本設(shè)計基于自映像原理對多模干涉耦合器的尺寸進行了理論計算,并通過束傳播法(BPM)進行了仿真和優(yōu)化,找到了MMI型合波器的最優(yōu)尺寸,實現(xiàn)了R、G、B光束的合波。
圖1為RGB合波器的截面圖,波導為埋式結(jié)構(gòu)。在x-y截面內(nèi),芯層材料是折射率約為1.60的SU-8聚合物,包層材料是折射率約為1.46的SiO2。
圖1 RGB合波器截面圖Fig.1 Corss-sections of RGB beam combiner
SU-8聚合物[7-10]材料是20世紀90年代由IBM公司發(fā)明的一種具有負性感光性能的環(huán)氧樹脂,其厚度可在0.75 ~450 μm之間調(diào)節(jié),對于400 nm以上波長具有很高的透射率,而且具有較好的化學和熱穩(wěn)定性。同時,SU-8聚合物光波導具有更小的側(cè)壁粗糙度,大大減小了傳輸過程中的散射損耗。SU-8聚合物作為芯層,提高了波導的折射率對比,有利于更好地限制光的傳輸和減小器件的尺寸。此外,SU-8光波導能采用傳統(tǒng)的紫外光刻技術(shù)制作,相比采用硅納米線結(jié)構(gòu)的強限制光波導,此工藝成本以及復雜度大大降低。
RGB合波器的x-z截面如圖1(b)所示,它通過兩個2×1 MMI,將可見光波段的R、G、B三種波長的光進行合波復用。基于MMI結(jié)構(gòu)的波導光子器件因其體積小、損耗低、帶寬大、易于制作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yīng)用于濾波器、分路器、傳感器、耦合器[11-15],同時相較于定向耦合器,它對制備工藝的要求不高,工藝容差大,更利于器件的批量生產(chǎn)和降低生產(chǎn)成本。本設(shè)計中,R、B光束在第一個MMI合波器輸出端進行組合;R、B組合光束和G光束在第二個MMI合波器輸出端進行組合。兩個MMI耦合器的長度分別為LMMI1和LMMI2,寬度均為WMMI。
基于自映像原理的多模干涉耦合器(MMI)[16-17]對每個進入耦合器的波長會在沿光的傳播方向周期性地再現(xiàn)輸入場剖面。MMI波導中前兩個模式的拍頻長度可以定義為
式中: β0和 β1分別是前兩個導模的傳播常數(shù);nr是芯層的有效折射率; λ0是工作波長;We0是近似的耦合器波導有效寬度。在TE模式下,We0定義為[16-17]
式中:WM是實際的耦合器寬度;nc是包層折射率。要使得MMI耦合器分離或者合并三個不同的波長,兩個耦合器的長度需要滿足如下關(guān)系:
式中:X1、X2、X3、X4、X5均是系數(shù);Lπ是拍頻長度; λ1、 λ2、 λ3分別為藍光、綠光、紅光波長。為了使得耦合器能小型化,X系數(shù)應(yīng)盡可能小。選擇 λ1、 λ2、 λ3分別為440 nm(藍光),550 nm(綠光),660 nm(紅光),耦合器寬度WM為10 μm。根據(jù)式(1)、(3)和(4)則可以獲得各個波長之間的拍頻比,進而計算得到:X1=2,X2=3,X3=4,X4=5,X5=6;MMI理 論 長 度LMMI1和LMMI2分別為1 939.4 μm和969.7 μm。
設(shè)備的插入損耗計算式如下:
式 中:pout是 波 導 輸 出 端 口 的 輸 出 功 率;pin是輸入功率。
設(shè)備的串擾計算式如下:
式中:p是所需端口的輸出功率;pm是其他端口串擾功率。
利用OptiBPM仿真軟件對設(shè)計的RGB合波器進行仿真,計算方式采用有限差分光束傳播方法(FD-BPM)。設(shè)初始輸入波導、輸出波導和S波導寬度為2 μm,初始波導的厚度均為0.5 μm。器件的傳輸損耗主要來源于兩方面,波導干涉長度帶來的傳輸損耗和不同波導之間的耦合損耗。為了最小化傳輸損耗和耦合損耗,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波導結(jié)構(gòu)。整個優(yōu)化過程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首先,對多模干涉波導的長度進行優(yōu)化。由自映像理論可知,由于在理論計算過程中對拍長Lπ采取了近似,使得實際的自映像輸出像點與理論計算得出的像點存在偏差。因此,在仿真設(shè)計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得其真實的輸出自映像位置。通過改變MMI多模區(qū)域的長度,監(jiān)測其輸出效率,以輸出效率最大值為真實的自映像輸出像點,綜合考慮三個工作波長的實際輸出像點位置,得到優(yōu)化后的LMMI1和LMMI2的長度分別為1 010 μm和2 018 μm。由此可以看出,自映像的理論計算像點位置均要小于實際輸出像點位置,多模波導的有效寬度要大于實際寬度,而前述理論計算的取值是取其實際寬度,因此,理論計算值偏小。同時,由式(1)可知,多模干涉波導長度與其寬度的平方是一個正比例關(guān)系。因此,在多模干涉波導的實際自映像輸出像點確定之后,不再對多模波導寬度進行變動。
其次,通過優(yōu)化輸入波導、輸出波導、S波導的寬度和波導的整體厚度來優(yōu)化輸出特性,經(jīng)過多次模擬,得到器件傳輸損耗最小時的設(shè)計尺寸。
最后,為了減小不同波導連接處的模式耦合損耗,在多模干涉區(qū)的接入接出端引入了taper結(jié)構(gòu)。引入taper結(jié)構(gòu)之后,減小了接入接出波導之間的相位失配,提高了能量傳輸效率,可得到最優(yōu)設(shè)計結(jié)果。
OptiBPM可以模擬二維(2D)和三維(3D)波導器件中的光傳播,用此軟件對所設(shè)計合波器結(jié)構(gòu)進行了R、G、B光束的傳輸模擬并對結(jié)構(gòu)進行了多次優(yōu)化。仿真結(jié)果可得,器件的總長為3 600 μm,優(yōu)化后的輸入、輸出及S波導的寬度為2.6 μm,厚度為0.52 μm。taper的寬度在2.6~3.1 μm之間變化,長度為20 μm。
器件的傳輸效率隨不同輸入、輸出波導寬度變化如圖2所示。由仿真結(jié)果可知,R、G、B三個波段的傳輸效率變化趨勢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作為一個超帶寬器件,難以滿足三個波長在一個尺寸上均取得最優(yōu)的輸出效率,優(yōu)化的過程實際是尋找平均最優(yōu)的過程。由平均傳輸效率曲線可以看出,當波導寬度為2.6 μm時,R、G、B光束的平均傳輸效率能達到最高。
圖2 傳輸效率隨輸入波導寬度的變化Fig.2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he width of the input waveguide
器件的傳輸效率隨不同波導厚度的變化如圖3所示。由仿真結(jié)果可知,G、B波段隨著厚度的增加,傳輸效率呈增長趨勢,R波段隨著厚度的增加,傳輸效率呈下降趨勢。由平均傳輸效率曲線可以看出,當波導寬度為0.52 μm時,R、G、B光束的平均傳輸效率能達到最高。
圖3 傳輸效率隨波導厚度的變化Fig.3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waveguide
引入taper結(jié)構(gòu)之后,器件傳輸效率前后變化如圖4所示:R波段和B波段的傳輸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taper的引入減少了器件的失配損耗;G波段的傳輸效率相對減小,是因本身G波段的輸出效率就較高,引入taper獲得的增益低于增加taper接觸面的損耗所致。盡管如此,耦合器平均傳輸效率達到了94.02%,較之前提升了很多。
圖4 引入taper前后的傳輸效率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taper was added
在x-z平面上,利用光束傳播法模擬的R、G、B三個工作波長的光場,其剖析圖如圖5所示。由圖5可看出,R、G、B波長在各自的區(qū)域都獲得了較好的傳輸,色散、串擾等非常小。R、B光束在z= 1 110 μm處進行組合,G和R、B組合光束在z= 3 518 μm處進行復用/解復用,整個器件的長度為3 600 μm。
圖5 RGB合波器在三個工作波長處的光場傳輸圖Fig.5 Field distributions of the RGB beam combiner
三個輸入通道在可見光范圍內(nèi)(400~700 nm)的光譜傳輸特性如圖6所示。從圖6中可以看出,RGB合波器只有在相應(yīng)的工作波長范圍內(nèi)才能取得較好的傳輸特性,這也表明了三個波長通道之間的串擾非常小。值得注意的是,綠光輸入通道,在波長500 nm和600 nm處,實現(xiàn)了接近50%的傳輸效率,這是由兩個波長的二重像位置和多模干涉區(qū)的輸出位置重合所致。不過這并不影響器件的實際使用,兩個波長距離R、G、B的中心波長距離較遠。圖7顯示了傳輸效率與中心波長偏差值的關(guān)系。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并利用式(5)、(6),可計算輸出端口的3 dB插入損耗下的帶寬、插入損耗和中心波長輸出效率,結(jié)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輸出端口的3 dB插入損耗的帶寬為17.1~22.1 nm,具有較大的波長容差;器件中心波長的插入損耗在0.16~0.36 dB之間,平均傳輸效率達94.02%。
圖6 RGB合波器的傳輸光譜特性Fig.6 Transmissi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RGB beam combiner
圖7 傳輸效率隨中心波長偏差Fig.7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he central wavelength deviation
表1 RGB合波器的輸出參數(shù)Tab.1 Output parameters of the RGB beam combiner
器件傳輸效率隨波導厚度偏差的變化,如圖8所示,中心點是波導厚度為0.52 μm的位置,此時R、G、B的平均傳輸效率最高。從仿真結(jié)果可知:波導厚度偏差為±0.1 μm時,R、G、B的傳輸效率均大于85%;當波導的厚度偏差為±0.2 μm時,R、G、B的傳輸效率仍全部大于75%。由此表明本設(shè)計在波導厚度方面具有極高的工藝容差,有利于實際器件的制作。
圖8 傳輸效率隨波導厚度偏差的變化Fig.8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he thickness deviation of the waveguide
器件的傳輸效率隨輸入、輸出波導寬度偏差的變化,如圖9 所示,中心點是輸入、輸出波導寬度為2.6 μm的位置。結(jié)果顯示,當輸入、輸出波導寬度偏差為±0.3 μm時,R、G、B的傳輸效率均能大于80%,表明在波導寬度方面也有較好的制作容差,通常微加工工藝的制作容差為±0.1 μm[1]。
圖9 傳輸效率隨波導寬度偏差的變化Fig.9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varies with the width deviation of the waveguide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SU-8聚合物的多模干涉型波導RGB合波器。器件在不引入額外波導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波導R、G、B光束的高效傳輸并縮小了器件尺寸,因此該合波器不僅有利于簡化器件結(jié)構(gòu),而且還有助于器件的片上集成發(fā)展。設(shè)計尺寸決定輸入、輸出波導都是多模傳輸,這是由于R、G、B三個波長間隔較大,無法實現(xiàn)單個尺寸對三個波長均滿足單模傳輸,而且因傳輸距離極短,使用多模傳輸比單模傳輸更有利于降低器件的制作成本。此外,相比傳統(tǒng)的Y分支耦合器、定向耦合器,多模干涉型耦合器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制作成本低、工藝容差大等優(yōu)勢。從波導寬度和厚度兩個方面的仿真結(jié)果也驗證了本文器件具有更大的工藝容差,更易加工制造與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本文設(shè)計的基于SU-8聚合物的多模干涉型RGB合波器具有實際的應(yīng)用價值,本文的工作可為未來的光學顯示、計算機視覺、可穿戴電子設(shè)備、生物成像、醫(yī)療設(shè)備和光學顯微鏡等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