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新文化運動在寧波廣泛開展起來,各種新思想、新思潮不斷沖擊軍閥當局和封建勢力在思想文化上的封鎖。寧波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得到解放,他們在組建新文化團體、思考拯救中國的道路和方法過程中,開始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并逐漸同日益發(fā)展的寧波工人運動相結合。這為中共寧波地方組織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組織條件和干部條件。
1921年6月,原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學生謝傳茂、潘念之(潘楓涂)、蔣本菁、干書稼等7人組建進步青年團體“雪花社”,陸續(xù)在小學教師和青年學生中發(fā)展社員,采取讀書、通信、出版刊物等方式學習和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次年8月,謝傳茂、潘念之等人最先在寧波《時事公報》副刊《問題討論》專欄上,發(fā)表《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現(xiàn)社會不安之原因》《兩條路》等10余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同時商討在寧波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地方組織的
問題。同年秋,原寧波崇信中學學生張秋人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即被派到湖南衡陽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任教,從事革命工作。1923年初,張秋人因積極參加湖南當?shù)馗锩顒佣恍7睫o退。之后,他回到上海,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候補委員、團上海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同年下半年,中共上海地委兼區(qū)委(除管轄上海本埠黨組織外,領導江蘇、浙江兩省黨的工作)委派委員徐梅坤來寧波調查工人運動情況,為在寧波建立中共地方組織做準備。張秋人則受團中央委派數(shù)次來到寧波,與周天僇、汪維恒和原寧波崇信中學同學、小學教師趙濟猛等人會晤,又通過趙濟猛結識了謝傳茂、潘念之等人。寧波的這批先進分子在徐梅坤、張秋人等的指導下,開始了寧波團和黨組織的籌建工作。
1924年3月至5月,張秋人以團中央名義,先后介紹周天僇、趙濟猛、許漢城(寧波警察廳督察員)、謝傳茂、干書稼、潘念之(均為小學教師)等6人首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5月下旬,中共早期黨員、曾任團中央書記的俞秀松,受團中央委派來寧波巡視團的工作。5月31日,他主持召開了實際意義上的寧波第一次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大會。會議決定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寧波地方團,推選執(zhí)行委員3人:秘書趙濟猛,宣傳謝傳茂,組織潘念之。寧波地方團建立后得到快速發(fā)展,僅兩個月時間,團員人數(shù)便迅速發(fā)展到20多人。7月13日,根據團的二大章程關于20人以上應組織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的規(guī)定,時任團江浙皖區(qū)兼上海地委秘書(主要領導人)張秋人來寧波主持召開團員大會,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寧波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趙濟猛任秘書(后改稱書記)。同年下半年,根據黨、團兩中央關于超齡團員應于3個月內盡量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通知精神,張秋人介紹超齡團員周天僇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周天僇、汪維恒先后在上海辦理入黨手續(xù),楊眉山、許漢城由周、汪二人代為辦理。他們是寧波地區(qū)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大會在《對于組織問題的議決案》中強調指出組織問題是我黨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最重要問題,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加強黨組織。二三月間,中共上海地委(代行區(qū)委職權)根據四大通過的黨章中“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的規(guī)定,成立了寧波首個黨支部——中共寧波支部,有周天僇、許漢城、楊眉山、謝傳茂、石德濂(石愈白)5名黨員,支部書記周天僇。支部機關駐地設在醋務橋啟明女中,后遷到絲巷弄星云坊。
中共寧波支部成立初期,黨員不足10人。五卅運動后,為適應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及時將一批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并注意吸收工人入黨,逐步在工廠、企業(yè)和手工業(yè)作坊中建立黨的支部。隨著黨員人數(shù)的增加,中共寧波支部先后改建為中共寧波獨立支部、中共寧波支部聯(lián)合干事會。同年冬,寧波支聯(lián)根據中共上海區(qū)委關于“督促杭州、寧波二處于最短期內成立地方委員會”的指示,積極發(fā)展黨員,擴大黨的組織。至年底,黨員發(fā)展至60余人,支部增至4個,為成立寧波地委創(chuàng)造了條件。1926年1月17日,中共寧波全地方第一次大會在啟明女中召開,選舉產生中共寧波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華林任書記。寧波地委管轄范圍包括寧(波)屬的鄞縣、慈溪、鎮(zhèn)海、定海、象山、奉化六縣(后擴大至紹屬的余姚、上虞、新昌、嵊縣,臺屬的寧海、海門、南田、溫嶺等縣)。至1927年4月上旬,寧波地委下轄支部40余個,黨員1200余人,占當時全國黨員總數(shù)的2%。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