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亮
關鍵詞:《唐刺史考全編》;析疑;補正
摘 要:《唐刺史考全編》是一部頗具影響、廣受好評的大著,然亦存在任職系年、史實考辨中的一些問題。本文擇其與貶官相關者,析疑補正,希望使之更趨精準和完善。
中圖分類號:K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1)03-0022-10
Revision and Supplement to Complete Works of Study on Prefectural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
SHANG Yong-liang(School of Liberal Art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Key words:Complete Works of Study on Prefectural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revision;supplement
Abstract:Complete Works of Study on Prefectural Governors in Tang Dynasty is an influential and widely acclaimed masterpiec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exact tenures of some prefectural governors as well as some historical facts. This paper revises and supplements some item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demoted officials in the work,and hopes to make it more accurate and perfect.
1987年,郁賢皓先生在江蘇古籍出版社推出《唐刺史考》,受到海內(nèi)外學人的廣泛重視和好評;十余年后,郁先生又對原著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增補修訂,易名《唐刺史考全編》(下簡稱《全編》),由安徽大學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使得后出轉精,望重學林。筆者在研讀過程中,受益實夥,然亦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任職系年、史實考辨中的問題。茲特就其與貶官相關者擇要拈出,以年代順序編排,既就教于郁先生,也希望能為這部大著的更趨精準和完善略盡綿薄。
1.虢州刺史李愔?!度帯肪砦灏讼道類执屉接谪懹^十八年至永徽元年,誤。
《舊唐書》卷七六《太宗諸子》:“蜀王愔,太宗第六子也?!瓙殖7抢須獡羲靠h令,又畋獵無度,數(shù)為非法。……乃削封邑及國官之半,貶為虢州刺史?!盵1]2 659《新唐書》卷八〇《太宗九王》所載略同。
按:據(jù)《舊唐書》卷一八九上《儒學上·蓋文達傳》:“(貞觀)十三年,除國子司業(yè)。俄拜蜀王師,以王有罪,坐免。十八年,授崇賢館學士。尋卒。”[1]4 951知文達貞觀十三年后為蜀王師,十八年前以王罪坐免,至十八年已授新職,則蜀王遭貶亦當在此前,而不當遲至貞觀十八年至永徽元年間。
2.華州刺史李君羨。《全編》卷三系君羨刺華于貞觀二十二年,誤。
《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初,左武衛(wèi)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時太白屢晝見,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間又傳《秘記》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惡之。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又以君羨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深惡之,后出為華州刺史。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shù)相從,屏人語。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盵2]6 259
按:上引《通鑒》雖系君羨事于貞觀二十二年,然此為其被誅之年;至其出刺華州,則以一“初”字領起,意在追敘往事?!杜f唐書》卷六九《李君羨傳》:“太宗即位,(君羨)累遷華州刺史,封武連郡公?!盵1]2 524《新唐書》卷九四《李君羨傳》:“貞觀初,太白數(shù)晝見,……帝……忌之,未幾,出為華州刺史?!盵3]3 837綜合諸文獻所載,知君羨左遷華州乃因太白屢晝見及其封邑皆有“武”字,而為太宗所忌,其時在貞觀初。至其被誅,則已至貞觀二十二年。故不應混淆二事,將其被誅之年視為刺華之年。
3.果州刺史高敬言?!度帯肪矶黄呦稻囱猿龃坦萦诟咦跁r,誤。
《太平廣記》卷二二一引《定命錄》:“高敬言為雍州法曹,張冏藏書之云:‘從此得刑部員外郎中給事中果州刺史,經(jīng)十年,即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二年患風,改虢州刺史。為某乙本部,年七十三。及為給事中,當直,則天顧問高士廉云:‘高敬言卿何親?士廉云:‘是臣侄。后則天問敬言,敬言云:‘臣貫山東,士廉勛貴,與臣同宗,非臣近屬。則天向士廉說之,士廉云:‘敬言甚無景行,臣曾嗔責伊,乃不認臣。則天怪怒,乃出為果州刺史。”[4]1 699
按:《定命錄》所記冏藏卜敬言發(fā)跡事雖有附會,然與敬言一生行跡大致相合1。據(jù)《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士廉卒于貞觀二十一年(647)正月壬辰,時年七十二,則敬言與則天間對話并出刺果州,必在士廉尚在世之貞觀二十一年前,而不當遲至高宗朝。又,據(jù)同書卷五○《刑法志》,知敬言于高宗即位之永徽初為吏部侍郎,參與撰定律令格式,則其貶果州亦當在此前之太宗朝。
4.沁州刺史爾朱儀深?!度帯肪戆宋逑祪x深貶沁刺于顯慶二年,并謂:“上官儀顯慶二年為許敬宗構陷下獄,見兩《唐書·上官儀傳》。爾朱儀深貶沁刺當在其時?!盵5]1 224誤。
按:上官儀下獄事在麟德元年(664),至十二月丙戌被殺,兩《唐書》之《高宗紀》《上官儀傳》及《資治通鑒》卷二○一麟德元年條等并紀其事。又據(jù)《冊府元龜》卷九三三《總錄部·誣構》:“詳行正卿爾朱儀深為沁州刺史……并坐與(上官)儀交游故也?!盵6]10 998則儀深之貶,自當在麟德元年十二月或稍后,而與前此七年之顯慶二年(657)無涉。
5.隰州刺史郭廣敬。《全編》卷八三系廣敬貶隰刺于顯慶中,并謂:“上官儀顯慶二年為許敬宗構陷下獄,見兩《唐書·上官儀傳》。郭廣敬貶隰刺,當在其時?!盵5]1 199誤。
按:原因同上條。又,《冊府元龜》卷九三三《總錄部·誣構》:“郜國公郭廣敬為隰州刺史?!c(上官)儀交游故也?!盵6]10 998據(jù)此,郭廣敬之貶隰刺,亦當在麟德元年十二月或稍后。
6.澧州刺史鄧玄挺?!度帯穼⑿σ蝗送瑫r事分系澧州、壽州二處,失察。
《舊唐書》卷一九○上《文苑上》:“則天臨朝,(玄挺)遷吏部侍郎,既不稱職,甚為時談所鄙。又患消渴之疾,選人目為‘鄧渴,為榜于衢路。自有唐已來,掌選之失,未有如玄挺者。坐此左遷澧州刺史。”[1]5 007
按:玄挺貶地,《舊書》本傳、《通典》卷二三《職官》五、《太平御覽》卷二一五《職官部》、《冊府元龜》卷六三八《不稱》均謂澧州;《封氏聞見記》卷三《銓曹》則謂壽州。《全編》兼取二說,卷一七四謂澧州,卷一三○謂壽州,且均系于光宅元年,兩相依違而無斷。今依《舊書》本傳等文獻,取澧州說。
7.婺州刺史豆盧欽望?!度帯肪硪凰奈逑灯浯替挠谌缫庠?,誤。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上柱國贈司空芮國元公豆盧府君(欽望)之碑并序》:“公諱□望,字思齊,昌黎徒河人……時高宗厭俗上仙,太后臨朝稱制?!鯂灾麟y,……兇黨克平,……乃拜公左千牛將軍、京師留守……時□□□公弟欽文以飛言得罪,竄于炎方。公坐出為婺州刺史。未幾,除越州都督。”[7]30-31
按:據(jù)上引《碑序》“兇黨克平”諸語,疑欽望出刺婺州在武后登極未久之垂拱年間。又,《新唐書》卷一一四《豆盧欽望傳》:“欽望累官越州都督、司賓卿。長壽二年,拜內(nèi)史,封芮國公?!盵3]4 204《會稽掇英總集·唐太守題名記》:“豆盧欽望,如意元年三月自婺州刺史授,拜司農(nóng)卿?!盵8]489據(jù)此,知欽望出刺婺州在如意元年前2;至如意元年,始由婺州轉刺越州;至長壽二年返朝?!度帯肺醇啊侗颉罚瑥驼`解《總集》文意,遂將欽望移刺越州之年視為刺婺之年。
8.資州刺史楊元禧?!度帯肪硪弧鸲ㄔH地為貝州,疑誤。
《舊唐書》卷七七《楊弘禮傳附元禧傳》:“元禧頗有醫(yī)術,為則天所任。嘗忤張易之之意,易之密奏元禧是楊素兄弟之后,素父子在隋有逆節(jié),子孫不合供奉。則天乃下制曰:‘……其楊素及兄弟子孫,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衛(wèi)。于是左貶元亨為睦州刺史,元禧為資州長史?!盵1]2 675《新唐書》卷一○六《楊弘禮傳》:“貶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資州刺史?!盵3]4 046《資治通鑒》卷二○七久視元年:“閏月……壬寅,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盵2]6 549
按:元禧貶官,兩《唐書》所載不同,或謂長史,或謂刺史,當從《新書》《通鑒》作刺史,蓋其與兄元亨同時被貶,所貶事由無別,則其官職宜同;至其貶地,兩《唐書》本傳均謂“資州”,惟《通鑒》謂“貝州”;《通鑒》胡注引嚴衍注謂:“‘貝改‘資?!盵2]6 6651可資參考。
9.儀州刺史賀蘭務溫。《全編》卷八八謂務溫刺儀約開元初,誤。
《唐故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相州諸軍事守相州刺史上柱國河南賀蘭公(務溫)墓志銘并序》:“中宗龍飛,再張日月,洗是幽滯,始趨天闕,入拜少府監(jiān)丞,仍加朝散。累遷主客員外、祠部郎中?!Y部尚書薛稷熏灼當代,欲搖動此流,公固執(zhí)如一,不為之撓。及入秉機務,縱心高下,……因而左出,拜儀州刺史。未幾,除揚州司馬?!盵9]616
按:據(jù)上引《墓志》,知務溫左遷儀州在薛稷任禮部尚書時?!杜f唐書》卷七三《薛收傳附薛稷傳》:“稷……歷工部、禮部二尚書。以翊贊睿宗功封晉國公,賜實封三百戶,除太子少保。睿宗常召稷入宮中參決庶政,恩遇莫與為比?!标愃肌秾毧虆簿帯肪戆溯d《唐贈益州都督王美暢碑》,乃“唐禮部尚書、昭文館學士薛稷撰并書”,“碑以景云二年七月立”。[10]605據(jù)此,知薛稷任禮部尚書在睿宗朝,且深得睿宗恩遇,可謂“熏灼當代”;而至玄宗登極前后,其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等依附太平公主謀廢立,頗為玄宗所惡,并于開元元年七月賜死于萬年獄(《資治通鑒》卷二一○開元元年條)。故務溫刺儀不應在薛稷失勢并被賜死之開元初,而當在其任禮部尚書之景云末。
10.徐堅,出為絳州刺史?!度帯肪戆恕鹣灯涫掠谙忍煸?,誤。
《舊唐書》卷一○二《徐堅傳》:“徐堅,西臺舍人齊聃子也?!瓐云藜词讨嗅酥?,堅以與羲近親,固辭機密,乃轉太子詹事,謂人曰:‘非敢求高,蓋避難也。及羲誅,堅竟免深累,出為絳州刺史,五轉復入為秘書監(jiān)?!盵1]3 175-3 176參看《新唐書》卷一九九《徐堅傳》、《全唐文》卷二九一張九齡《大唐故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集賢院學士贈太子少保東海徐文公神道碑銘并序》。
按:據(jù)《舊唐書》卷八《玄宗上》、《資治通鑒》卷二一○開元元年條,岑羲先天二年七月被誅,故徐堅之貶當在先天二年亦即開元元年(713)七月或稍后。
11.涪州刺史周利貞?!度帯肪矶幌灯滟H涪州于先天元年至開元二年間,不確。
《新唐書》卷二○九《酷吏》:“先天初,(利貞)為廣州都督?!吺聞兏睿拟部嗥錃埮?,皆起為寇,詔監(jiān)察御史李全交按問,得贓狀,貶涪州刺史?!盵3]5 912《冊府元龜》卷一六二《帝王部·命使》:“(先天)二年七月壬申,命……廣州都督周利貞宣撫嶺南道?!盵6]1 951《資治通鑒》卷二一一開元二年:二月,“敕:‘涪州刺史周利貞等十三人,皆天后時酷吏,比周興等情狀差輕,宜放歸草澤,終身勿齒?!盵2]6 816參看《唐文拾遺》卷三《放周利貞等歸草澤敕》。
按:據(jù)上引文獻,知利貞于先天二年七月由廣州都督宣撫嶺南道,至開元二年由涪州刺史任放歸草澤,則其貶涪州當在先天二年(713)七月后至開元二年(714)二月間。
12.睦州刺史宋璟?!度帯肪硪幌灯涫掠陂_元二年至三年,不確。
《舊唐書》卷九六《宋璟傳》:“(璟)尋拜國子祭酒,兼東都留守,歲余,轉京兆尹,復拜御史大夫,坐事出為睦州刺史,轉廣州都督,仍為五府經(jīng)略使?!盵1]3 032《資治通鑒》卷二一一開元三年:正月,“御史大夫宋璟坐監(jiān)朝堂杖人杖輕,貶睦州刺史?!盵2]6 828《(淳熙)嚴州圖經(jīng)》:“宋璟,開元三年五月十一日自御史大夫拜?!盵11]4 299參看《歷代石刻史料匯編·宋璟碑》、《全唐文》卷三四三顏真卿《有唐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丞相上柱國贈太尉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
按:此數(shù)書均明謂宋璟貶睦州在開元三年,惟《通鑒》所言,為貶職之時;《圖經(jīng)》所言,乃蒞任之時。又,《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載:“(璟)歷兗冀魏三州、河北按察使,進幽州都督,以國子祭酒留守東都,遷雍州長史。玄宗開元初,以雍州為京兆府,復為尹。進御史大夫,坐小累為睦州刺史?!盵3]4 391所敘較《舊書》本傳翔實;《全編》卷一僅取其“遷雍州長史……復為尹”數(shù)語,即謂其誤,實則不誤。蓋因宋璟先自東都留守遷雍州長史,其后雍州改京兆府,璟即由雍州長史轉京兆尹,進御史大夫(時在開元二年,見顏真卿《神道碑》),至開元三年,復貶睦州刺史也。
13.海州刺史、遷洺州刺史慕容珣?!度帯肪砥叨灯涑龃毯V萦陂_元初,卷一○四系其遷洺州刺史于開元三、四年,未確。
《唐中散大夫守秘書監(jiān)致仕上柱國慕容公(珣)墓志銘并序》:“公諱珣,昌黎棘城人也?!馂槔舨渴汤?,德舉也?!跏逃吠跣駫缎翱v慝,怙寵作威,……上聞其奸,委公繩按。公置諸深議,投畀遐荒,……以忤時宰,出為海州刺史,俄遷洺州刺史?!盵12]556
按:慕容珣出刺海州乃因繩王旭罪忤時宰所致,而其時繩王旭罪者尚有一李杰?!杜f唐書》卷一○○《李杰傳》載:“初,杰護作時,引侍御史王旭為判官。旭貪冒受贓,杰將繩之而不得其實,反為旭所構,出為衢州刺史?!盵1]3 111-3 112《資治通鑒》卷二一一系其左遷衢州事于開元四年十月。細核之,珣、杰繩王旭當為同時事,杰既于開元四年十月貶,珣亦當相前后。又,據(jù)《舊唐書》卷五○《刑法》,珣開元六年任吏部侍郎,則其于開元四年末貶海州未久當即移刺洺州,并于六年返朝。
14.德州刺史韓思復?!度帯肪硪灰弧鹣灯涑龃痰轮萦陂_元八年,誤。
《舊唐書》卷一○一《韓思復傳》:“開元初,為諫議大夫。時山東蝗蟲大起,姚崇為中書令,奏遣使分往河南、河北諸道殺蝗蟲而埋之。思復以為蝗蟲是天災,當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滅。上疏曰:……上深然之,出思復疏以付崇。崇乃請遣思復往山東檢蝗蟲所損之處,及還,具以實奏。崇又請令監(jiān)察御史劉沼重加詳覆,沼希崇旨意,遂棰撻百姓,回改舊狀以奏之。由是河南數(shù)州,竟不得免。思復遂為崇所擠,出為德州刺史,轉絳州刺史。”[1]3 149《新唐書》卷一一八《韓思復傳》、《冊府元龜》卷五四六《諫諍部·直諫》所載略同。
按:《舊唐書》卷三七《五行志》:“開元四年五月,山東螟蝗害稼,分遣御史捕而埋之。……八月四日,敕河南、河北檢校捕蝗使狄光嗣、康瓘、敬昭道、高昌、賈彥璇等,宜令待蟲盡而刈禾將畢,即入京奏事。諫議大夫韓思復上言曰:……上出符疏付中書姚崇,乃令思復往山東檢視蟲災之所,及還,具以聞?!盵1]1 364《全唐文》卷三三八顏真卿《東方先生畫贊碑陰記》:“郡嘗為德州,其贊開元八年刺史韓公思復刻于石碑?!盵13]3 430據(jù)此,知捕蝗事在開元四年,思復出刺德州亦當在同年或稍后,至開元八年仍在德州任?!度帯肺从[《舊書·五行志》,僅據(jù)顏《記》系年,故有此誤。
15.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颋?!度帯肪矶^蘇颋“赴任益州當在九年春”,[5]2 943疑誤。
按:蘇颋赴任益州當在開元八年春。《資治通鑒》卷二一二開元八年:春,正月,“時璟與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蘇颋建議嚴禁惡錢,江、淮間惡錢尤甚,璟以監(jiān)察御史蕭隱之充使括惡錢。隱之嚴急煩擾,怨嗟盈路,上于是貶隱之官。辛巳,罷璟為開府儀同三司,颋為禮部尚書”。[2]6 858據(jù)此,知罷颋為禮部尚書在八年正月辛巳;又據(jù)《舊唐書》卷八八《蘇瓌傳附蘇颋傳》,知其罷政事后“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事”,[1]2 881其間歷時當甚短?!度圃姟肪砥咚奶K颋《將赴益州題小園壁》:“歲窮惟益老,春至卻辭家??上|園樹,無人也作花。”[14]814當即本年春西行時所作,而無待遲至一年后之九年春。
16.登州刺史嚴挺之?!度帯肪砥甙酥^:“李元纮與杜暹在開元十四年拜相,十七年罷相。則嚴挺之刺登州當在此期間。”[5]1 101此雖無大誤,然失之寬泛。
《舊唐書》卷九九《嚴挺之傳》:“時黃門侍郎杜暹、中書侍郎李元纮同列為相,不葉。暹與挺之善,元纮素重宋遙,引為中書舍人。及與起居舍人張咺等同考吏部等第判,遙復與挺之好尚不同,遙言于元纮。元纮詰譙挺之,挺之曰:‘明公位尊國相,情溺小人,乃有憎惡,甚為不取也。詞色俱厲。元纮曰:‘小人為誰?挺之曰:‘即宋遙也。因出為登州刺史、太原少尹?!盵1]3 104-3 105
按:檢《冊府元龜》卷六四三《貢舉部·考試》:“十五年五月詔中書門下引文武舉人就中策試,于是藍田縣尉蕭諒、右衛(wèi)胄曹梁涉、邠州柱國子張玘等對策稍優(yōu)錄奏。帝謂源干曜、杜暹、李元纮等曰:‘朕宵衣旰食,側席求賢,所以每念搜揚者,恐草澤遺才,無繇自達。至如畿尉衛(wèi)佐,未經(jīng)推擇,更與褐衣爭進,非朕本意。繇是唯以張玘為下第放選,余悉罷之?!盵6]7 710據(jù)此,可知《舊書》本傳所載“考吏部等第判”之時間;而因挺之與宋遙好尚不同,其事竟為玄宗所知并親加處置,則挺之出刺登州,疑在開元十五年五月或稍后。
17.夔州刺史程伯獻?!度帯肪矶稹鹣挡I刺夔約開元十八年前后,誤。
按:程伯獻刺夔當在開元二十一年?!短乒舒?zhèn)軍大將軍行右衛(wèi)大將軍贈戶部尚書廣平公(程伯獻)墓志銘并序》:“上又親謁五陵,以公為營幕置頓使,事畢,加鎮(zhèn)軍大將軍,進封廣平郡公,……才號文儒,遭絳灌而猶黜。痛矣哉。乃出為夔州刺史?!盵15]153據(jù)此,知伯獻刺夔在玄宗親謁五陵、加鎮(zhèn)軍大將軍等職銜后。另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一三:玄宗謁橋、定、獻、昭、乾五陵在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其時伯獻為營幕置頓使;十九年春正月王毛仲等遠貶,“自是宦官勢益盛,高力士尤為上所寵信?!鹞岽髮④姵滩I、少府監(jiān)馮紹正與力士約為兄弟,力士母麥氏卒,伯獻等被發(fā)受吊,擗踴哭泣,過于己親”。[2]6 913則伯獻斯時尚在朝。又,《舊唐書》卷九八《韓休傳》:休“開元二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碛腥f年尉李美玉得罪,上特令流之嶺外,休進曰:‘美玉卑位,所犯又非巨害,今朝廷有大奸,尚不能去,豈得舍大而取小也!臣竊見金吾大將軍,依恃恩寵,所在貪冒,第宅輿馬,僭擬過縱。臣請先出伯獻而后罪美玉。上初不許之,休固爭曰:……上以其切直,從之”。[1]3 078參看《新唐書》卷一二六《韓休傳》、《唐會要》卷五二《忠諫》、《冊府元龜》卷三一七《宰輔部·正直》。核諸文獻,伯獻除神龍元年“一竄炎海,六遷霜露”外,于玄宗朝中前期更無貶謫經(jīng)歷,直至開元二十一年,因韓休固爭“請先出伯獻而后罪美玉”,方使得“上從之”,則伯獻之貶夔州,當即在本年。
18.臺州刺史裴光庭?!度帯肪硪凰乃囊耘峁馔榕_州刺史,并系其貶年于開元十九年,誤。
《新唐書》卷二○四《方技·袁天綱傳》:“時有長社人張憬藏,技與天綱埒。……裴光廷當國,憬藏以紙大署‘臺字投之,光廷曰:‘吾既臺司矣,尚何事?后三日,貶臺州刺史?!?/p>
按:兩《唐書·裴光庭傳》無光庭貶臺州事,貶臺州者實為張嘉貞?!杜f唐書》卷八《玄宗上》:“(開元十二年)秋七月壬申,月蝕既。己卯,廢皇后王氏為庶人。……戶部尚書、河東伯張嘉貞貶臺州刺史?!盵1]186-187參看同書卷九九《張嘉貞傳》、《資治通鑒》卷二一二開元十二年條??肌度帯分抡`之由,蓋因全依《新唐書·方技傳》及《太平廣記》所引文。此段記述,實出自《尚書故實》:“中書令河東公開元中居相位,有張憬藏者,能言休咎,一日忽詣公,以一幅紙大書‘臺字授公。公曰:‘余見居臺司,此何意也?后數(shù)日,貶官臺州刺史?!眱啥挝淖致酝?,然《故實》僅言“河東公”,而未言其名姓;至《太平廣記》卷七七引《尚書故實》,乃于“河東公”下徑增“裴光庭”三字;而《新唐書·方技傳》又沿《廣記》妄增之文而誤書。陶敏《全唐五代筆記·前言》及同書所錄《尚書故實》下有詳辨;[16]7、2 284《全編》于此未加詳察,故有以裴代張之誤。
19.衡州刺史張涚?!度帯肪硪涣呦灯浯毯庠陂_元二十年,誤。
《(嘉泰)會稽志》卷二《太守》:“張涚,開元二十年自衡州刺史授?!盵17]6 748《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八所載同。
按:《會稽志》所言“二十年”乃張涚由衡移越之年,而非其始刺衡之年?!洞筇乒侍写蠓蚴钩止?jié)同州諸軍事同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涚)墓志銘并序》:“公諱涚,字尚潔,魏郡人也?!D御史中丞、都畿按察。是時黃門侍郎宇文融,執(zhí)權者所嫉,司農(nóng)少卿蔣岑同惡而相附。命公糾按,冀獲我心。公以為山川可逾,義不可奪?!炜悍庖陨献啵堬黢R以待行,乃貶授衡州刺史。居二年,遷越州都督?!盵18]499據(jù)此知其貶刺衡州實在遷越之前二年,即開元十八年。又,據(jù)兩《唐書·宇文融傳》、《通鑒》卷二一三,知宇文融開元十七年因黨爭受劾,于九月、十月相繼貶汝州刺史、平樂尉,則《墓志》謂張涚“糾按”其事,“義不可奪”,其貶自當在此后未久;“居二年,遷越州都督”,亦與其開元十八年貶刺衡州事相合。
20.金州刺史左振(震)?!度帯肪矶鹑灯湟拼探鹬轂樯显辏?61),疑誤。
《全唐文》卷三八三元結《左黃州表》:“乾元己亥,贊善大夫左振出為黃州刺史。……黃之巫女,亦以妖妄得蒙恩澤,朝廷不問,州縣惟其意。公忿而殺之,……三拜遷侍御史,判金州刺史?!盵13]3 897
按:乾元己亥,即乾元二年?!度帯芬侗怼分叭葸w侍御史”為“居三年,遷侍御史”,并謂“居三年當為上元二年”,[5]2 755因系左振移刺金州為上元二年(761)。然查姚鉉《唐文粹》卷六九、洪邁《容齋四筆》卷四、楊守敬《湖北金石志》卷五、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卷三九所錄《左黃州表》,均作“三拜”或“三遷”,惟四部叢刊景明本《元次山集·文集》卷九、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卷六三一所引元文作“居三年”。又,《唐國史補》卷上:“震乃壞鎖而入,曳巫者斬之階下,惡少年皆死。……朝遷厚加慰獎,拜震商州刺史。”[19]20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八八《人物志》謂:“唐左震……以贊善大夫出為黃州刺史……曳女巫階下斬之,悉斃所從少年,……帝聞而慰獎,遷商州刺史。后判金州刺史?!盵20]437據(jù)此,知左振由刺黃、刺商而刺金,正合“三拜”之數(shù)。至其何時刺金,尚難遽定。
21.濠州刺史張鎰?!度帯肪硪欢呦祻堟劥体┯诖髿v十年至十二年,又系盧沇、韋某、諸葛澄刺濠于大歷六年至十年間,疑皆誤。
《舊唐書》卷一二五《張鎰傳》:“大歷五年,除濠州刺史,為政清凈,州事大理?!铎`曜反于汴州,鎰訓練鄉(xiāng)兵,嚴守御之備,詔書褒異,加侍御史、沿淮鎮(zhèn)守使。尋遷壽州刺史?!盵1]3 545-3 546《新唐書》卷一五二《張鎰傳》:“大歷初,出為濠州刺史,政條清簡,延經(jīng)術士講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經(jīng)者四十人。……以最遷壽州刺史?!盵3]4 829-4 830參看《冊府元龜》卷六七三《牧守部·褒寵》、卷六七六《牧守部·教化》、卷六八○《牧守部·靜理》、卷六八四《牧守部·課最》、卷六九六《牧守部·修武備》、《全唐文》卷四九九權德輿《唐故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賓客贈戶部尚書齊成公(抗)神道碑銘并序》。
按:張鎰出刺濠州,《舊傳》謂大歷五年,《新傳》謂大歷初,所言甚明?!度帯芬善浣哉`,所據(jù)者僅為“李靈曜反于汴州乃大歷十一年事”。靈曜大歷十一年反于汴州,史有記載,自可信從,然此只可證是時張鎰尚在濠州刺史任,卻無助說明其何時出刺濠州。又,查《全編》所載大歷五年至十二年任濠州刺史者,有盧沇、韋某、諸葛澄、張鎰,然核諸文獻,鎰前諸人均缺實證。據(jù)《新唐書》卷七三上《宰相世系三上》,盧沇所任乃“郢、亳二州刺史”[3]2 931?!度帯分^“亳”當為“毫”之誤,并引上圖藏拓片《唐故朝散大夫毫郢二州刺史上柱國盧府君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以為證,然拓片作“豪”,非“濠”,而“豪”“亳”形近易訛,實不足以證《新書》為誤,亦不足以定其出刺“濠州”于大歷六年前后。至于韋某,僅引《全唐詩》卷二○六李嘉佑《司勛王郎中宅送韋九郎中往濠州》之詩題,即謂其于大歷中任濠州刺史,更無旁證。原詩云:“憐爾因同舍,看書似外家。出關逢落葉,傍水見寒花。送遠添秋思,將衰戀歲華。清淮倍相憶,回首莫令賒?!盵14]2 151實為普通送行詩,從中絕難看出韋氏有出任州刺史之痕跡。至諸葛澄,亦僅據(jù)《唐故黃岡縣丞陳君(雅)夫人諸葛氏墓志銘并序》之“曾祖澄,豪州刺史”一語,即系其任職于大歷六年至十年間。據(jù)《志》文,諸葛氏“以寶歷元年五月廿五日, 發(fā)而卒,春秋六十一”,[9]1 027逆推之,當生于代宗廣德二年(764)。若以一代二十五年計,則其曾祖諸葛澄已是武后朝初生人,其任濠州刺史至遲亦當在玄宗朝,而絕難延至代宗朝。凡此諸端,《全編》似均有誤判,難以取信。準此,則自大歷五年至十二年間濠州刺史任闕,故仍當以《舊書》本傳明載之大歷五年為據(jù),系張鎰出刺濠州于本年。又,張鎰離任時間,《全編》據(jù)《舊書·蕭定傳》所載蕭定、蕭復與張鎰于大歷中課績第一諸事,謂“蕭定、蕭復均約大歷十二年為潤州、常州刺史,則張鎰刺濠州亦約在此期間”,[5]1 735自當無誤,然卻難定張鎰離濠之確切時間,且于文獻引用略有遺漏。據(jù)《冊府元龜》卷六七三《牧守部·褒寵》:“張鎰為亳州刺史,大歷十二年以為壽州刺史,特加五階,褒善政也?!盵6]8 043此條誤“豪”為“亳”,卻明載其轉壽州為大歷十二年,故可依從。至于《唐會要》卷三六《修撰》所載“建中元年十月,濠州刺史張鎰撰《五經(jīng)微旨》十四卷、《孟子音義》三卷,上之”,[21]659顯誤,蓋是時張鎰已自濠州移壽州也。此由大歷十四年十二月所撰《唐壽州刺史張鎰去思頌》(《金石錄》卷八)亦可得一旁證。
22.鄭州刺史于頎?!度帯肪砦迦灯浯锑嵱诮ㄖ性曛炼辏`。
《舊唐書》卷一四六《于頎傳》:“于頎字休明,……歷戶部侍郎、秘書少監(jiān)、京兆尹、太府卿,代杜濟為京兆尹?!略d,親昵之?!拜d得罪后,出為鄭州刺史,遷河南尹,以無政績代還?!盵1]3 965-3 966《新唐書》卷一四九《于頎傳》:“載得罪,出鄭州刺史,徙河南尹?!盵3]4 800參看《冊府元龜》卷九四五《總錄部·附勢》。
按:兩《唐書》本傳皆謂于頎因曲事元載遭貶,而元載大歷十二年三月得罪下獄,被賜死,則于頎被貶當在同年。又,《舊唐書》卷一二《德宗上》:“(建中二年正月丁亥),以前鄭州刺史于頎為河南尹?!盵1]328據(jù)此,知于頎自鄭州刺史遷河南尹在建中二年。
23.潮州刺史李皋?!度帯肪矶鹣道罡拶H潮于大歷十四年,誤。
《舊唐書》卷一三一《李皋傳》:“李皋,字子蘭,……改處州別駕,行州事,以良政聞。征至京,未召見,因上書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貶潮州刺史。時楊炎謫官道州,知皋事直,及為相,復拜衡州?!盵1]3 637《新唐書》卷八〇《李皋傳》所載略同?!顿Y治通鑒》卷二二六大歷十四年:八月,“初,衡州刺史曹王皋有治行,湖南觀察使辛京杲疾之,陷以法,貶潮州刺史。時楊炎在道州,知其直,及入相,復擢為衡州刺史。”[2]7 387參看《全唐文》卷五六一韓愈《曹成王碑》、《太平御覽》卷二五五《職官部·刺史下》、《冊府元龜》卷二六七《宗室部·孝行》、卷八七五《總錄部·訟冤》、《千唐志·有唐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贈尚書右仆射嗣曹王(李皋)墓志銘并序》。
按:李皋自衡州貶潮州,蓋因湖南觀察使辛京杲陷以法,其事又為時任道州刺史之楊炎所知。據(jù)載,大歷五年五月癸未,“以羽林大將軍辛京杲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1]297;大歷十二年四月,“貶吏部侍郎楊炎為道州司馬”[1]311,則李皋之貶潮,約在此期間;至大歷十四年八月庚辰,楊炎自道州刺史入朝為相(《舊唐書》卷一二《德宗上》),始復擢李皋為衡州刺史?!度帯废道罡拶H潮于大歷十四年,并引《通鑒》語以為證,恐系誤讀所致。蓋《通鑒》于大歷十四年八月敘其事,乃指“復擢為衡州刺史”事;至其在衡被陷及貶潮事,則以一“初”字領起,追敘以往,而非謂貶潮在此時也。
24.費州刺史嚴郢?!度帯肪砣黄呦灯滟H地為州,疑誤。
《舊唐書》卷一二《德宗上》:“(建中三年四月)壬午,貶御史大夫嚴郢為費州長史,杖殺左巡使、殿中侍御史鄭詹。郢歲余卒?!盵1]333《新唐書》卷一四五《嚴郢傳》:“(盧)杞用郢敗炎,內(nèi)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殺御史鄭詹,出郢為費州刺史。”[3]4 729參看《新唐書》卷一九三《蔡廷玉傳》、《唐國史補》卷中、《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資治通鑒》卷二二七建中三年條、《冊府元龜》卷九二○《總錄部·讎怨》。
按:《舊唐書》卷一三五《盧杞傳》謂“貶郢為州刺史”,與同書《德宗紀》及諸書所載不同。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卷一八“貶嚴郢費州刺史”條下云:“舊《盧杞傳》云貶郢州刺史,今從《實錄》?!盵22]1《全編》卷三一七僅據(jù)《舊書·盧杞傳》即定其貶所為州,疑誤;又于卷一八一謂從《新傳》及《通鑒》,定其貶官為費州刺史,則是將一人同時事分系兩地,欠妥。
25.信州刺史孫成?!度帯じ骄帯废灯涑龃绦胖萦谪懺?,誤。
《舊唐書》卷一九○中《文苑中·孫逖傳附孫成傳》:“成字退思,……歷倉部郎中、京兆少尹。出為信州刺史,有惠政,郡人請立碑頌德,優(yōu)詔褒美。轉蘇州刺史。貞元四年,改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五年卒。”[1]5 044-5 045參看《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中·孫逖傳附孫成傳》。
按:上引兩《唐書》本傳皆謂孫成自京兆尹出刺信州,然未及刺信時間;《冊府元龜》卷八二○《總錄部·立祠》謂孫成“貞元初為信州刺史”[6]9 746,僅言其貞元初在信州刺史任,而非準確貶年。據(jù)《太平廣記》卷四五二《任氏》:“建中二年,既濟自左拾遺與金吾將軍裴冀、京兆少尹孫成、戶部郎中崔需、右拾遺陸淳,皆謫居東南,自秦徂吳,水陸同道。”[4]3 697知孫成與沈既濟同期遭貶,時在建中二年。又,《舊唐書》卷一四九《沈既濟傳》:“建中初,(楊)炎為宰相,薦既濟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遣、史館修撰。既濟以吳兢撰《國史》,以則天事立本紀,奏議非之曰:……其事竟不得行。既而楊炎譴逐,既濟坐貶處州司戶。”[1]4 034-4 037《舊唐書》卷一二《德宗上》:“(建中二年七月)庚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楊炎為左仆射;……冬十一月乙酉,尚書左仆射楊炎貶崖州司馬,尋賜死。”[1]329-330據(jù)此,知沈既濟遭貶乃坐楊炎事,其時當在建中二年十一月間。又,《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御經(jīng)略招討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樂安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孫府君(成)墓志銘并序》:“君諱成,字思退?!徇w京兆少尹?!c楊中書曩以意為友,未嘗進退于人,當軸不親,及放受譴,出為信州刺史?!盵23]112則孫成之貶,亦坐楊炎事,其時當與沈既濟同?!度帯废灯浯绦庞谪懺?,恐系誤讀前引《元龜》語所致。
26.漢州刺史楊頊?!度帯窋⑵錃v刺濮州、湖州、漢州,所系時、地錯亂。
《唐國史補》卷中:“德宗建中元年,貶御史中丞元令柔;二年,貶御史中丞袁高;三年,貶御史中丞嚴郢;四年,貶御史中丞楊頊。皆四月晦,談者為異?!盵19]44《全唐文》卷五一四殷亮《顏魯公行狀》:“今檢校國子祭酒楊昱自御史中丞、京畿采訪使除為漢州刺史,轉湖州刺史,以舊府之恩,乘州人之請,紀公遺事,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門之外,即今都官郎中陸長源之詞也?!盵13]5 230《(嘉泰)吳興志》卷一四:“楊頊,正元四年自濮州刺史授,遷國子祭酒?!督y(tǒng)記》云:‘興元元年?!盵24]4 774
按:勞格《讀書雜識》卷七辨楊頊事謂:“參考諸書,楊頊、楊昱、楊瑱、楊真,當即一人。疑本名頊,余俱宋人避神宗諱所改。”[25]249又,《吳興志》謂楊頊“正(貞)元四年自濮州刺史授”,誤;前引《行狀》未及濮刺,當從《統(tǒng)記》及《行狀》,作興元元年由漢刺轉湖刺,“濮”或為“漢”之訛誤。又,《全唐文》卷四六九陸贄《奉天薦袁高等狀》:“袁高、楊頊,已上二人并曾任御史中丞……昨蒙宣示中書,進擬量移官,令臣審看可否者,因悟貶降之輩,其中甚有可稱。”[13]4 794-4 795《舊唐書》卷一二《德宗上》:“(興元元年八月)己未,前湖州刺史袁高為給事中。”[1]346據(jù)此,知因陸《狀》,袁高得由湖州入朝,楊頊或即此時自漢州轉刺湖州。《全編》先據(jù)《吳興志》謂其貞元四年刺濮(卷六七),又據(jù)《統(tǒng)記》及《行狀》謂其興元元年至貞元二年刺湖(卷六七○),復引《行狀》系其刺漢于貞元中(卷二二三)。其所定時、地與文獻所載多有不合。
27.郴州刺史穆贊?!度帯肪硪涣讼蒂澊坛挥谪懺?,誤。
《舊唐書》卷一五五《穆贊傳》:“時陜州觀察使盧岳妾裴氏,以有子,岳妻分財不及,訴于官,贊鞫其事。御史中丞盧佋佐之,令深繩裴罪,贊持平不許。宰臣竇參與佋善,參、佋俱持權,怒贊以小事不受指使,遂下贊獄。侍御史杜倫希其意,誣贊受裴之金,鞭其使以成其獄,甚急。贊弟賞馳詣闕,撾登聞鼓。詔三司使覆理無驗,出為郴州刺史。參敗,征拜刑部郎中?!盵1]4 115-4 116《新唐書》卷一六三《穆贊傳》、《冊府元龜》卷三三七《宰輔部·專恣》所載略同。
按:《全唐文》卷七八三穆員《尊勝幢記》:“我生同氣者七人,……先是兩兄郴州刺史贊、前右補闕貶連州司馬質從官于遠,……貞元六年秋七月七日,前侍御史穆員記?!盵13]8 185又,《舊唐書》卷一三《德宗下》:“(貞元五年二月)庚子,……以御史中丞竇參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兼轉運使;……(八年四月)乙未,貶中書侍郎、平章事竇參為郴州別駕?!盵1]367-374據(jù)此,可推知穆贊出刺郴州當在貞元五年二月后、六年七月前,至貞元八年四月后返朝。又,《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先君諱鎮(zhèn),……遷殿中侍御史,為鄂岳沔都團練判官。……后數(shù)年,登朝為真,會宰相與憲府比周,誣陷正士,以校私仇。有擊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群冤獲宥,邪黨側目,封章密獻,歸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貶夔州司馬。作《鷹鹯詩》。居三年,丑類就殛,拜侍御史?!盵13]5 942-5 943據(jù)此,知柳鎮(zhèn)曾參與穆贊冤獄之“三司覆理”事,并于此后一年貶夔州司馬,在夔三年,至“丑類就殛”之貞元八年返朝拜侍御史。由貞元八年逆推四年,則其覆理穆贊事為貞元五年,而穆贊經(jīng)“三司使覆理無驗,出為郴州刺史”亦正當在此年。
28.絳州刺史韋武?!度帯肪戆恕鹣淀f武刺絳在貞元十五年前,不確。
《舊唐書》卷一三八《趙憬傳》:“時吏部侍郎杜黃裳為中貴讒譖及他過犯,御史中丞穆贊、京兆少尹韋武、萬年縣令李宣、長安令盧云,皆為裴延齡構陷,將加斥逐。憬保護救解之,故多從輕貶?!盵1]3 778參看《新唐書》卷一五〇《趙憬傳》、《冊府元龜》卷三一○《宰輔部·德行》。《新唐書》卷九八《韋挺傳附韋武傳》:“武,少孤。……德宗幸梁州,委妻子奔行在,除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元琇為水陸轉運使,表武以倉部員外郎充判官。……轉刑部員外郎?!鬄榻{州刺史?!瓚椬跁r,入為京兆尹?!盵3]3 905
按:呂溫《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吏部尚書京兆韋公(武)神道碑銘并序》:“遷京兆少尹。是歲荊吳昏墊,宸衷軫駭,親臨軒,分命十使馳傳吊諭,……公復奏罄實,固言蠲賦息役之宜。為聚斂者所嫉,岀為絳州刺史……遷晉慈隰等州都防御觀察處置等使、晉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居晉郡六年,順宗就加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盵26]72-73《唐會要》卷七七《諸使上·巡察按察巡撫等使》:“貞元八年八月,詔曰:‘……京兆少尹韋武往揚、楚、廬、潤、壽、滁、蘇、常、湖等州宣撫?!盵21]1 416據(jù)此,知韋武貞元八年八月尚在京兆少尹任,返京后為聚斂者所嫉出刺絳州,其時當在貞元八年末或九年初。另據(jù)上引舊書《趙憬傳》,韋武之貶似亦與杜黃裳事相關,而黃裳坐選曹乖誤削階在貞元九年正月(《唐會要》卷七四《選部上·掌選善惡》),則韋武等人之貶或當與其同時。又,據(jù)上引呂溫《碑銘》,知韋武刺絳后,遷晉慈隰等州都防御觀察處置等使、晉州刺史,并居晉郡六年,至順宗朝始加左散騎常侍,憲宗即位后為京兆尹,則逆數(shù)六年,其自絳遷晉當在貞元十五年?!度帯穬H據(jù)《碑銘》所記年數(shù)即系韋武刺絳于貞元十五年前,而未及韋武等之貶“皆為裴延齡構陷”事。據(jù)《舊唐書》卷一三《德宗下》,知延齡卒于貞元十二年九月丙午,則韋武之貶,自當在貞元十二年九月前,而絕難延至其死后數(shù)年。
29.虔州刺史穆贊?!度帯肪硪涣幌的沦澊舔谪懺四?,疑誤。
《舊唐書》卷一五五《穆贊傳》:“(竇)參敗,征拜(贊)刑部郎中。因次對,德宗嘉其才,擢為御史中丞。時裴延齡判度支,以奸巧承恩。屬吏有贓犯,贊鞫理承伏,延齡請曲法出之,贊三執(zhí)不許,以款狀聞。延齡誣贊不平,貶饒州別駕。丁母憂,再轉虔、常二州刺史?!盵1]4 116參看《新唐書》卷一六三《穆贊傳》、《舊唐書》卷一三八《趙憬傳》、《冊府元龜》卷五一五《憲官部·剛正》、《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全唐文》卷七八四穆員《秘書監(jiān)致仕穆元堂志》。
按:穆贊為裴延齡所譖貶饒州別駕在貞元十年六月[2]7 684,轉虔州刺史在丁母憂后,其母裴氏“以貞元十三年六月二十四違養(yǎng)”[13]8 214-8 2161,則其服除,當在貞元十五年七月前后[21]6792。以此計,其出刺虔州疑在貞元十五年至十七年間。[27]254《全編》系其刺虔于貞元十八年,未知所據(jù)。
30.信州長史李充?!度帯じ骄帯分^李充貞元十一年為信州刺史,不確。
《舊唐書》卷一三《德宗下》:“(貞元十一年四月)壬戌,貶太子賓客陸贄為忠州別駕,京兆尹李充信州長史,衛(wèi)尉卿張滂汀州長史?!盵1]4023《資治通鑒》卷二三五貞元十一年:“陸贄既罷相,裴延齡因譖京兆尹李充、衛(wèi)尉卿張滂、前司農(nóng)卿李铦黨于贄?!模脑拢尚?,貶贄為忠州別駕,充為涪州長史,滂為汀州長史,铦為邵州長史。”
按:《通鑒》謂李充貶涪州長史,疑誤;[28]1284《全編·附編》引《新書·宗室世系表上》蜀王房“信州刺史充”,謂李充貞元十一年為信州刺史,恐亦不確。蓋《舊書》《通鑒》所載充貶官皆為長史,而本年同貶之張滂、李铦諸人亦均為長史,李充似難例外;《新表》所載,或為其日后升遷之職。
參考文獻:
[1] 劉煦,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司馬光. 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6] 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 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全唐文補遺:第七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8] 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M]//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第11冊. 楊忠,賈貴榮,主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
[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qū)文管處.千唐志齋藏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 陳思.寶刻叢編[M]//四部叢刊四編:第95冊.張元濟,編.北京:中國書店,2016.
[11] 中華書局編輯部.淳熙嚴州圖經(jīng)[M]//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12]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 彭定求,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 曹寅,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5] 陳長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10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6] 陶敏,李德輝,等.全唐五代筆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7] 中華書局編輯部.嘉泰會稽志[M]//宋元方志叢刊: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18] 張乃翥.龍門區(qū)系石刻文萃[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19] 李肇,趙璘.唐國史補·因話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20] 《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光緒)重修安徽通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1]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2] 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M]//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23] 陳長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12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4] 中華書局編輯部.嘉泰吳興志[M]//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25] 勞格.讀書雜識[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6] 呂溫.呂衡州文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27]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8] 岑仲勉.唐史余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