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工農(nóng)革命軍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三灣改編”,將黨支部建立在連隊上,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組織系統(tǒng)。這是反映三灣改編的油畫。
縱觀我們黨和人民軍隊革命歷史漫漫征程,如果說,南昌起義塑造了人民軍隊的“形”,那么,三灣改編無疑熔鑄了人民軍隊的“魂”,而保證這支軍隊軍魂永駐的一項重要原則和制度,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支部建在連上。它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也從此定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未來發(fā)展壯大的基調(diào)和底色。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指出: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fā)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qū)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zhì)和根本優(yōu)勢?!?/p>
此前,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國防科技大學視察時強調(diào),“我軍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各種艱難困苦、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這是我軍的軍魂和命根子,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丟?!?h3>發(fā)軔于黃埔軍校的探索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共同建立了黃埔軍校,標志著初創(chuàng)不久的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從事軍事活動的開始。那時在國民革命軍中設立了黨代表制度、政治部制度和黨部制度,成為區(qū)別于其他軍隊的重要標志。
毛澤東1937年曾對此高度評價:“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fā)展的”。
1924年黃埔軍校初創(chuàng)之時,中國共產(chǎn)黨推薦和介紹了一批黨團員和進步青年投考軍校。在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中,共產(chǎn)黨員和青年團員約占十分之一。同時,中共還派了一批重要干部到軍校擔負各級政治領導工作,如周恩來、包惠僧、熊雄先后任過軍校政治部主任,聶榮臻、楊其綱、王逸常、盧德銘等先后任過政治部秘書、科長或科員,等等。
周恩來成為軍校政治部主任后,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制度,有力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普及。1925年12月?lián)吸S埔軍校政治部代理主任的共產(chǎn)黨人熊雄,是主持軍校政治部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主任,歷時一年零三個月。
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領導軍隊政治工作。當時軍界的中共黨員很少,聚集在黃埔軍校的這些人基本上是當時中共有軍事工作經(jīng)驗的重要人物。這些共產(chǎn)黨人到黃埔軍校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軍隊政治工作經(jīng)驗,培養(yǎng)了一批專門軍事人才,之后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自己的軍隊的骨干。
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黃埔軍校開創(chuàng)的政治教育模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新的軍隊政治工作,體現(xiàn)了黃埔軍校及當時國民革命軍的鮮明特點,是中國軍事制度的革命性變革的開始,不僅是北伐革命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創(chuàng)設黨絕對領導軍隊新制度做了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11月,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qū)委在取得孫中山的同意后,對原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進行改組。鐵甲車隊在形式上隸屬于孫中山大元帥府,但由中共廣東區(qū)委直接領導,實際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這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革命武裝的首次嘗試。廣東區(qū)委的領導和指導實踐,初步探索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
毛澤東一路調(diào)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短暫休整時,整個隊伍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兵的連隊,吸引了毛澤東的目光。
一年后,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由周恩來具體負責將鐵甲車隊擴編為一個獨立團。周恩來在獨立團建立黨支部,各連成立黨小組,班、排均有黨、團員,由中共廣東區(qū)委軍事部直接領導。這支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的部隊,就是后來贏得“鐵軍”赫赫威名的葉挺獨立團。
南昌起義的槍響,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了自己的人民軍隊,各地起義風起云涌。然而隨后敵人的反撲,接連遭遇的挫折,讓黨領導下的這些武裝,走到了一個生死關頭。
1927年9月中旬,艱難轉(zhuǎn)戰(zhàn)在羅霄山脈中的秋收起義部隊,疲憊不堪,人心浮動。這支毛澤東領導的起義部隊,遭遇攻打平江、瀏陽、醴陵的失利和幾天慘烈征戰(zhàn),已由4個團5000余人銳減至1500余人。起義軍許多人是剛剛放下鋤頭、拿起梭鏢的農(nóng)民,一聽到槍響就慌了神。起義軍總指揮盧德銘犧牲,師長余灑度軍閥習氣嚴重,團長邱國軒叛變,成批的官兵四散而逃。籠罩在隊伍中的悲觀情緒,就像彌漫在山間的濃霧。
腳部受傷的毛澤東,拄著拐杖一瘸一拐行進在隊伍里。一個月前,他在漢口的“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而此時作為黨的前委書記,他思慮最多的是:如何把槍桿子牢牢抓在黨的手中?怎樣才能保住和把握住這支革命武裝,這是黨革命的本錢。
毛澤東一路調(diào)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短暫休整時,整個隊伍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兵的連隊,吸引了毛澤東的目光。毛澤東找來這個連的黨代表何挺穎,他曾是北伐時期的團黨代表。在昏暗的油燈下,毛澤東與何挺穎徹夜長談。毛澤東問,部隊為什么抓不???為什么逃兵這么多?何挺穎回答,主要原因是連隊一級沒有黨的組織,黨的影響沒有滲透到隊伍中去;黨員太少,又沒有捏在一起,形不成力量。
當時,我們黨雖然也整合和影響了一些國民黨軍隊,在起義軍當中建立了黨的組織,但是這些組織都是建立在團以上,而基層的連一級則沒有建立這個組織,所以它就不能及時影響士兵、不能及時掌握士兵的情況。對于這個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早就在思考和探尋,最終找到了答案:黨支部不能只建在團一級,而要建到連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