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
借用德國哲學家尼采一本書的書名《神圣的成長》,我愿意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也視為一種“神圣的成長”,這種神圣在于洞明自己,這種成長在于成為自己。
洞明自己,讓成長充滿意義。從科學的角度來談天地宇宙中的個人,常令人感慨此生須臾,猶豫努力的意義;從日常的角度來談生活情境中的個人,又常令人痛感此生碌碌,顧盼人生的意義。事實上,無論是這種不可名狀的猶豫,還是那種不可言說的顧盼,都是一種對于“洞明自己”的渴求。哥爾德斯密斯在《旅客》中談到“無論身處何地,我們只能把自己托付給自己”,《莊子·知北游》中也說“每下愈況”,這里共同表達的意蘊是:我們需要深究自己,需要信任自己,需要“反求諸己”。進而言之,洞明自己是經(jīng)由深刻地認知自己,從而深沉地理解生命意義的過程。在我看來,一個發(fā)展中的教師應是蓬勃生活著的人、心懷熱情的人、專注地投入工作的人。唯有如此,“就算他們的所見所聽與他人的一樣,他們也可以輕松地從普通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意義,以此填補空白的思考”。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特別需要一種對于自己、對于成長、對于生命意義層面的感知和體認。這看似與職業(yè)、專業(yè)無關,但它昭示著作為人的勇氣和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與另一個更為年輕、更具朝氣的生命體進行對話和交流。作為教師,與其說是用專業(yè)在牽引著學生,不如說是用我們生命的活潑與厚重在引領著他們。
成為自己,讓成長貼著天性。相信每個教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我們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尋找著學習的“偶像”、效仿的“名師”。有時這樣的進取成效明顯,有時這樣的努力收效甚微。于是,有的教師開始彷徨,有的教師開始放棄。不管是彷徨還是放棄,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都開始遇到極大的挑戰(zhàn)和挫敗?!俺蔀樽约骸?,即“讓成長貼著天性”。哲學家泰利士有一次抬頭觀察星辰時掉進了坑里,人們嘲笑他能知道天上發(fā)生的事情,卻看不到腳下的東西。對此,黑格爾評論說:“只有那些自己待在坑里,不望高處的人,才永遠不會掉進坑里?!碧├渴谴緲愕?,他天性中對自然、對星辰的熱愛使他跌落而受嘲笑,可黑格爾的評論進行了響亮的回擊,在他看來,泰利士是智慧質樸的,一個跟隨內(nèi)心、聽從本心、緊貼天性的人最終成為古希臘著名的自然哲學家。不可否認,教師起初的模仿是重要的,但模仿不是失去靈魂的照搬。不給自己“人設”的負擔,不追求與“封面人物”的一致,每位教師都“貼著天性行走”,自然而然地,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天性,校園生活才更加豐富而真實。
教師的發(fā)展不是技術的、盲從的,而是“洞明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因為“成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師發(fā)展的意義,它來自教師繁復的日常和煩冗的實踐;是讓成長“充滿意義”和“貼著天性”的過程,因為“貼著天性行走”是我們從內(nèi)在生發(fā)出的純粹的努力,是悠遠綿長、從容不迫的生命流淌。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