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 梅
一條運作了15年、推出品種數超百種的產品線,背后自然有許多悲歡故事。
截至2020年底,《牛津通識讀本》已經出版到第100種?;厥?006年首次在社內辦公室書架上看到外版書,到2008年首批《牛津通識讀本》面世,到2016年“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開啟,到2020年第100種《幸?!烦霭娌⑴c“一條生活館圖書組”合作全套系的推廣,15年的悉心栽培、15年的深耕細作、15年的共同守望,非常感激迄今為止的職業(yè)生涯一直與這套書同行,親眼見證它由一粒小小的種子長成一株茁壯的大樹,結出“幸?!敝?,并繼續(xù)奮力向上生長,漸有參天之勢。它磨礪了我的編輯技藝,更見證了我的成長。
2006年,還是在校生的我,進入譯林出版社實習,看到辦公室書架上低低放著一整套色彩斑斕的小書,聽說它們全都會被做成雙語書?!斑@就是傳說中的‘口袋書’啊?!蔽议_了眼界。實習期間開始了解到,這套書共有45本(稍后知道這套書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書系,那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原版書系,而這45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社科和人文品種外,還有少量理科選題,如《量子理論》《進化》《數學》等。一路文科生讀上來,看到數理化相關書名竟有本能的懼怕,我突然意識到,做編輯并不是每天看小說,而是常常要一頭扎進多個陌生的領域。關于這套書的基本情況,實習期間做了些基本調研。
實習一年后正式入職,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制定了翻譯體例,將書目發(fā)給多位高校教師,開始了漫漫約譯之路。幸得運氣極好,旗開得勝,約來了多部質量上乘的譯稿,比如胡寶平老師翻譯的《卡夫卡是誰》、萬兆元老師翻譯的《牛頓新傳》、黃繼謙老師翻譯的《西方藝術新論》等等,一下子信心爆棚,悉心編校起來。此時由社科部門轉入了另一位編輯何本國,他對哲學選題很有興趣,立即承擔了《笛卡爾》《卡爾凱郭爾》《維特根斯坦》等哲學選題的編輯工作。其后,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我主要負責文學、藝術類選題,政治專業(yè)出身的何本國主要負責哲學、政治類選題,這樣的二人組工作模式持續(xù)了十年之久。近年又有經濟學博士陳銳和橫跨地理、英語兩大專業(yè)的許丹作為套書的主力編輯加入,其間還常有學有專長的編輯幫助編校其中的個別品種,比如以科幻作品研究作為博士畢業(yè)論文專題的編輯楊雅婷,就責編了《科幻作品》一書。
這套書源系出版名門牛津大學出版社,并且主題廣泛涵蓋宗教、哲學、藝術、文化、歷史、商業(yè)、經濟、法律、政治、社會、心理、科學等人類認知世界的方方面面,套系定名為“牛津通識讀本”可謂再恰當不過。如此之多的學科、雙語對照的呈現形式,對編輯技藝自然是一大磨練,從此案頭除了常規(guī)編校工具書之外,還會有《簡明心理學詞典》《佛學大詞典》《邏輯學大詞典》等專業(yè)辭書。從這套書,我開始學習版式布局、文字潤色、索引編排、數字用法規(guī)范、原版書審讀、選題價值提煉等等。我也兼做“牛津通識讀本”之外的選題,但一切編輯基本功均由這套書的編校磨礪而來。編過這類學術書稿,再看其他校樣,文字編校上幾乎游刃有余。我一直堅持認為,編輯新人初期可以多看看學術類書稿,編?;竟ο鄬鷮嵲S多。
剛開始,我聚焦于自己熟悉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邀約的譯者皆是這個圈內的師長;后來視野擴大到校友圈,多虧在一所院系齊全的綜合性院校就讀多年,許多譯者在這個圈內漸漸浮出。同事們也非常熱心,向我們輸送了多樣的優(yōu)質資源。我們也有意識地關注同類話題或學科的優(yōu)秀譯者,工作之余的社交場合也常常提及待譯的選題,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常有,但同時精通英語和漢語表達的不常有,所以嚴把試譯關,是編輯“相馬”不可或缺的一步。
序言作者人選相對來說更加聚焦,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國內相應學科領域內的一流學者。譯者基本都是某一領域的研究者,結合他們的推薦和多渠道的了解,我們會敲定一位序言作者人選,然后設法聯系。剛入行的時候,我往往會自動腦補種種被拒絕的情形。可實踐過兩三次之后,卻感覺這些學界大咖十分親切,再加上選題本身質量過硬,十之七八竟能邀約成功,只是由于序言作者實在繁忙,交稿時間有時不能保證。當然也有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大驚喜,比如《大眾經濟學》的作者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就與林毅夫先生(作序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相熟,林先生聽說此書的中譯本即將推出,主動提出為其作序推薦。
序言作者陣容熠熠生輝,但編輯的想法一直是為一本書找到最合適的推薦人。在討論序言作者人選時,編輯也常會略過某個學科領域最知名的學者,只是因為他或她的細分領域與圖書內容有一定距離。能夠集齊這么多位學界大咖,也充分說明了這套書涉及的學科領域有多么廣泛。
一條運作了15年、推出品種數超百種的產品線,背后自然有許多悲歡故事。
《牛頓新傳》的譯者萬兆元,本是高校青年英語教師,為翻譯這本書,他全心浸入科學史研究,并考取了《牛頓新傳》作者、牛津大學教授羅布·艾利夫的博士生。萬老師于去年獲得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現任北師大哲學學院副教授。萬老師的學術鉆研精神難能可貴,《牛頓新傳》的譯文準確清通,確為科學史譯著中的翹楚之作。
陸赟博士是這套叢書最高產的譯者,迄今已出版了六本“牛津通識讀本”譯著。他有經濟、英語兩大專業(yè)的學術背景,這兩個領域的相關選題他譯起來得心應手,效率極高且質量上乘,譯文一口氣讀下來,只覺忠實暢達。
15年間,不免有天人兩隔之憾?!杜nD新傳》的序言作者陸埮院士在2014年離世?!短煳膶W簡史》的譯者、紫金山天文臺的陳道漢研究員也于近期辭世?;仡櫯c兩位的交往,恍惚間覺得自己生命中的數個碎片也隨之失落,他們的大家風范和嚴謹氣度,一直讓我追思不已。
“牛津通識讀本”有幾次“出圈”的聯合推廣活動頗有影響力。一是2016年與南京大學合作開展了“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該項目由南大校長和鳳凰出版集團董事長共同啟幕,特邀眾多“牛津通識讀本”的作者、序言作者開啟了系列名家講座。該活動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在核心讀者圈內豎立了極佳的品牌形象,也將“牛津通識讀本”的知名度推向了新高。
“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是我們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線下品牌推廣,而與連岳公號的線上推廣則是歷時最久的,從2019年延續(xù)至今。連岳公號持續(xù)對單品做了詳細而獨特的推介,形成了從圖書內容出發(fā)、深挖內容價值的系列推廣,由此“牛津通識讀本”開始深入社群讀者。
2020年,“牛津通識讀本”第100種面世,“一條生活館圖書組”將100本書摞起,達到了幾乎一個成人的高度;又將100本書蜿蜒排開,匯成一條靈動的、五彩的河流。
2020年,“牛津通識讀本·文學課”融合出版專題在鳳凰書苑App上線,將視頻綜述、音頻解讀、薦書資料、購買鏈接等深度融合,后續(xù)還將針對具體品種開展進一步的視頻課程開發(fā)。
15年的編輯生涯里,我編過文學書、社科書、教輔書、辭書等等,涉足過廣泛的出版領域,但貫穿的主線始終是“牛津通識讀本”的選題、編校、推廣等等。15年來,“牛津通識讀本”的品種逐漸累積,開本由小變大,編輯團隊慢慢壯大又始終圍繞兩位核心編輯;“牛津通識讀本”由一個套書名成為一條產品線、一個品牌名,多個品種入選了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通識教育逐步深入人心。由第100種向第200種進發(fā)的征程正在推進,這棵知識樹的明天必將更加根深葉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