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艷
【摘 要】教育源于生活,思品課教學高于生活,讓三觀處于形成期的初中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接收思品教育、理解政治知識、掌握一定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chǔ)提升公民政治素養(yǎng),是一個好政治老師的奮斗目標。轉(zhuǎn)變觀念,回歸初中思品課的生活本源;走進生活,敢于面對和利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闡釋基本政治原理;勇于探索,從生活中尋找有效的思品課教學方法,讓三觀教育接地氣,做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關(guān)鍵詞】生活本源;政治原理;思品課教學方法
初中思品課教學內(nèi)容豐富,包括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常識教育以及基本國情國策教育等四部分。青少年期是形成正確三觀的關(guān)鍵時期,然而多元價值觀交錯的今天,思想品德課程的應試性質(zhì),原本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思品課由于脫離生活實際而令其信服度偏低,在實際效用的達成度方面自然也是極低的,甚至還會引發(fā)學生的懷疑與反感,這與初中思品課設置的初衷相去甚遠。如何讓初中思品課教學真實回歸生活、讓學生們接收到的三觀教育接地氣正是本文思考的問題。本文下面將從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轉(zhuǎn)變觀念,回歸初中政治的生活本源
眾所周知,初中生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高峰期,意志的發(fā)展雖然逐漸成熟,但仍然比較單純幼稚,容易受暗示,做事有時搖擺不定,有時獨斷專行,自制力差,目標模糊,辨別能力弱,是進行思品教育的困難時期。同時,初中生對外界新奇有趣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他們又處于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zhì)形成、分化和定型時期,所以也是進行思品教育最重要最關(guān)鍵的時期。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關(guān)鍵的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大舞臺,各種真善美假惡丑的人和事都在上演,在初中生心理上、視覺上潛移默化地留下種種痕跡。隨著社會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化,大量社會問題通過一定的方式投射到中學生身上。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環(huán)境對成長中的初中生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各種假惡丑以激烈或平緩的形式廣泛而持久地影響著初中生,其結(jié)果是使初中生形成不正確的道德評價、曲解真善美,最終導致降低甚至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和威信。然而,在初中思品教育過程中,我們或因應試教育的壓力、或因自身對政治原理理解的局限性,不少思品老師選擇了回避社會問題,照本宣科地灌輸高標準的國民意識、塑造高尚的道德等精神領(lǐng)域。結(jié)果,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到的和課堂上學到的大相徑庭,加重學生的疑惑,進而出現(xiàn)類似“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局面,甚至有時候教師也不能自圓其說,大大降低了思品教育的威信和效果。
社會轉(zhuǎn)型不可避免,在轉(zhuǎn)型期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也是無法預料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期望有一個封閉的純凈的社會環(huán)境,也不能一味地回避社會問題,單純采取防守策略,而是應當敢于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走進生活。一方面,初中生來自生活,有自己的感知能力,教師應當盡量真實地呈現(xiàn)生活。教師可以善于利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將社會真實地呈現(xiàn)給學生,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隱藏,將教育和生活硬生生地割裂,為教書而教書,僅僅呈現(xiàn)書本,缺乏說服力,容易造成學生的疑惑和厭煩。教師應該善于捕捉生活,結(jié)合教材主題精心選取學生所熟知的事例為我所用,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又能增加知識的可信度,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能力,提高公民意識。另一方面,初中生又應該走向生活。在社會道德主旋律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觀察社會中的各種人和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課堂就是一個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平臺。通過自己發(fā)現(xiàn)真善美,可以使學生相信生活的美好,并對自身的言行有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通過對假惡丑的揭露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這種做法的不妥當之處,從而對自身有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通過學生的疑惑和牢騷可以更深層次地挖掘真善美和假惡丑,在討論的氛圍中集體找到合理的方法,使學生心服口服。
比如說,在講授“八榮八恥”這一觀點時,簡單的誦讀只會讓學生覺得單調(diào)而空泛。反過來,讓學生列舉一組組生活中自己或贊賞或批判的事例,然后全班同學加以討論,教師再借此機會幫助學生梳理引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八榮八恥”不是空洞簡單的說教,而是當前社會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特別提到面對“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這個問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見解,仔細聽來也貌似都有道理,但是真正剖析開來,無外乎道德層面應該尊老助人、法律層面應該合理自衛(wèi),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我們的學生遇到這樣的情形,應該怎么做才能助人而不憋屈,這才是我們思品課老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
二、走進生活,敢于利用復雜的社會素材闡釋基本政治原理
從現(xiàn)實生活中看,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有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導致很多家長、學生、社會甚至學校都不足夠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學校和學生都比較重視知識的掌握,忽視行為的養(yǎng)成,將知識考核與品行考核脫節(jié)。政治理論知識的傳輸不等同于道德認同,學生政治理論的學習能力和現(xiàn)實的道德行為能力也不一定是完全匹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動,在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之外,還要增強其思想道德情感,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然而,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或因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或受現(xiàn)有的德育評估體系的不完善的影響,或受德育工作本身難度的制約,學校的德育評價標準還是以理論知識記憶考核為主。此外,基于初三中考包含思品的考核,很多學生和老師將思品課視為中考的“撈分課”,完全違背了德育的初衷,將德育過于功利化,從而造成了中學生知識和道德的不協(xié)調(diào)。事實上,思想品德教育應該是一門生活的學問,關(guān)乎到一個人人生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它應該走進生活,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思品課的內(nèi)容不僅僅是知不知和懂不懂的問題,更是信不信的問題。推廣社會公德,形成健全人格,解決學生在成長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困惑與問題,應該是初中思品教育的主要任務,初中思品課要為學生的生活服務,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將“思品教育提高到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高度”這一觀念落實到思品課教學中時,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比如說,在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知識點的講解問題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從考試的角度來說,會背誦會默寫就夠了。然而這句話對學生而言其實是比較空泛的,這就需要老師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進行一個解析,此時就需要我們帶著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的收入有了提高、對生活不再單純地停留于吃飽穿暖了,而是吃得健康穿得精致等等了,那么此時此刻就需要有相適應的“社會生產(chǎn)”與之匹配,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諸多原因使得社會生產(chǎn)暫時還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這樣就造成了矛盾。再加上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只存在于某個地區(qū)或者某個產(chǎn)業(yè),而是一種普遍性的,所以這就成了我國當前的主要社會矛盾。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先回顧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再對比現(xiàn)在的生活,暢想未來的生活,通過這么一個比較的過程得出社會在進步、矛盾在變化,無形中也傳遞了“社會是螺旋式上升”的哲學思維。
三、勇于探索,從生活中尋找有效的思品課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事情貴在有好方法,而教育這項關(guān)乎國計民生的千秋大業(yè)也需要有合適的方法,方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思品教育方法尤為重要。
(一)擺正教材的位置,融入生活的內(nèi)容
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現(xiàn)有的考試制度的影響,思想政治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教師拘泥于教材,教教材,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然而,教材往往有滯后性,比如所選案例過于陳舊來不及修正,教材編寫不夠嚴密等。在強調(diào)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些教師仍然采用教死書的形式上這門課,明顯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容易讓教育走入死胡同。因此,教師應該嘗試著放下教材,走進生活。
放下教材不是指完全把教材放在一邊、不管不顧,而是應該在熟讀教材、深入鉆研教材并結(jié)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情、地方實際),敢于打破教材的體系,同時融入時事政治、學?;顒?、教師的故事、學生的故事,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增強各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實用性和真實性,通過這種方式將教材重新整合,讓這些活生生的東西去激發(fā)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理解、去體驗、去感悟。
(二)改革教育評價機制,重視生活因素
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長期以來,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評價標準還是書面考試為主,考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將學生真正的思想道德狀況和言行舉止拋在一邊,主要針對結(jié)果進行評價,忽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甄別與選擇功能,忽視其對生活的導向和激勵功能。然而,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是一種更直接、更真實的評價,它能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和真實情景來表現(xiàn)他們的學習成效,既能反映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又能揭示其道德狀況。因此,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gòu)在制定政治評價機制的時候,應該將生活因素作為很大的考慮因素。
初中思品教育關(guān)系到未成年人的正確三觀的形成,在只有接地氣、生活化,才能讓主流價值觀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將之奉為行事準則和處事原則。因此,讓初中思品課生活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需要教師、學生、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我們成為最好的思品課老師,從將思品課帶入生活中開始。
【參考文獻】
[1]何愛蓉.走向生活世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0(1),48
[2]歐陽超.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3]佚名.國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EB/OL].北京教育科研網(wǎn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