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勤
“自古以來,中國白便一直贏得世人的贊同,它值得被我們所重視。從宋代起,它便聞名遐邇,其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從未中斷過,并且延續(xù)至今……它的一些器物被施予一層若隱若現(xiàn)的白釉,與胎體完美結(jié)合……正是它這一獨有的氣質(zhì),我們將其命名為中國白……這一透明的胎釉特點與神像瓷塑作品是如此相得益彰,讓我們?yōu)橹浴!?/p>
上述這段話出自19世紀下半葉法國著名的中國陶瓷收藏家格蘭迪·迪耶1894年編撰的《中國陶瓷》一書,他筆下的“中國白”正是來自福建地區(qū)的德化白瓷。
西方人認識瓷器,首先是從遠涉中國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那部奇妙的回憶錄《馬可·波羅游記》開始?!恶R可·波羅游記》于1298年問世,再現(xiàn)了東方的強大、繁榮和財富,較為詳盡地記載了中國瓷器最基本的制作方法。
《馬可·波羅游記》一書記述了當時德化窯生產(chǎn)瓷器的情況:“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Tiungug,即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購價甚賤”,作者盛贊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購價甚賤”。面對琳瑯滿目的德化瓷器,馬可·波羅愛不釋手,并將德化瓷器帶回意大利。時至今日,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還珍藏著他帶回的諸如青白釉四系罐等德化瓷器。由于德化瓷是馬可·波羅最早介紹并帶回歐洲,故又名“馬可波羅瓷”。
1275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一路行走,走遍了大半個中國。1292年,馬可·波羅等六百余人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到波斯(今伊朗),來到了福建泉州,分乘十四艘帆船,由刺桐港(今泉州港)揚帆啟航。他在泉州逗留期間來到德化縣。馬可·波羅在書中這樣記載道,從福州出發(fā),經(jīng)過四五天的路程,“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Zai-tun,今泉州),在晉江支流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城[馮承鈞則譯作‘迪云州(Tiunguy),即現(xiàn)在的德化]?!彼€說:“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別無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這種瓷器的制作工藝如下:他們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將它壘成一個大堆,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從不翻動,歷時三四十年。泥土經(jīng)過這種處理,質(zhì)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煉,適合制造上述的各種器皿。然后抹上認為顏色合宜的釉,再將瓷器放入窯內(nèi)或爐里燒制而成。因此,人們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兒孫貯備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八個瓷杯?!?/p>
馬可·波羅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元代德化瓷業(yè)生產(chǎn)的輪廓:一是生產(chǎn)規(guī)模大,“瓷市甚多”;二是瓷質(zhì)精美;三是價格便宜,很受國外的歡迎。其游記中所述的當時瓷器的生產(chǎn)方法和煉泥的經(jīng)過,與成書于明崇禎丁丑年(1637)的《天工開物》介紹陶瓷燒造工序不謀而合。《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在《陶埏》篇中詳細介紹了燒造瓷器要經(jīng)過取土、制坯、上釉、裝窯等四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