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潤
麥克尤恩在40余載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完成了不少文學精品,多次獲得重要文學獎項。目前,他是英國文壇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麥克尤恩中后期作品脫離了早期小說的怪誕,內(nèi)容轉(zhuǎn)向歷史、政治、人性、倫理等更深刻的主題。
目前,國外麥克尤恩研究一直保持較高的熱度,有相當多的專著和論文研究他的小說和短篇小說。對麥克尤恩小說的研究專著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麥克尤恩作品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研究;二是對麥克尤恩某部作品的專門研究;三是比較研究,將麥克尤恩與其他作家進行對比。
一、對麥克尤恩作品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研究
關(guān)于對麥克尤恩作品的主題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馬爾科姆(David Malcolm)的《理解伊恩·麥克尤恩》(Understanding Ian McEwan)、海德(Dominic Head)的《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和《伊恩·麥克尤恩劍橋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Ian McEwan)、威爾斯(Lynn Wells)的《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等。馬爾科姆的《理解伊恩·麥克尤恩》是較早對麥克尤恩的全面綜合性評述,他按照不同的主題對麥克尤恩的小說進行分類研究,以“邪惡”為主題分析了《水泥花園》和《只愛陌生人》,從“反烏托邦(dystopia)”主題分析了《時間中的孩子》,從“歷史”這一主題分析了《無辜者》和《黑犬》,從“科學與虛構(gòu)”這一主題分析了《愛無可忍》。因為這本書是以綜合性介紹為主要目的,因此較有廣度,但是對作品缺乏深入的分析。
海德的《伊恩·麥克尤恩》重點分析了麥克尤恩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海德首先總結(jié)了麥克尤恩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題,具體包括:政治主題、男性暴力和性別關(guān)系主題、科學與理性的局限主題、自然與生態(tài)主題、愛情主題,以及對倫理世界觀追求的主題。然后按照麥克尤恩小說發(fā)表的時間順序,從最早的《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到《贖罪》,一共十部作品,從主題分析、心理分析、性別政治等不同角度對具體作品進行深入解讀。這本專著是較早的一部研究麥克尤恩小說的論文集。海德在2019年又編輯出版了《伊恩·麥克尤恩劍橋指南》,這本最新的研究專著從很多嶄新的角度解讀麥克尤恩主要小說的主題,例如道德困境、科學和氣候危機、男性氣質(zhì)等,還分析了麥克尤恩主要作品中有鮮明特點的兩類小說,一類是思想小說,另一類是冷戰(zhàn)小說,這些新的視角給予研究者以啟迪。
威爾斯的《伊恩·麥克尤恩》從空間、性別政治等角度,結(jié)合傳記批評,解讀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主題以及敘事特點。威爾斯從三個方面論述麥克尤恩作為一名作家的成長。首先,提到了麥克尤恩的“倫理轉(zhuǎn)向”,麥克尤恩早期的作品是怪誕的、缺乏道德感的,然而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麥克尤恩開始探索成熟的社會、歷史和政治主題。其次,對兩性的認識上也體現(xiàn)了麥克尤恩的成長,早期作品中,男性多是霸道的,而女性是受迫害的形象,男女之間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常常表現(xiàn)為:科學與藝術(shù)、物質(zhì)主義與精神主義、理性與非理性。后期作品中,早先單一維度的女性主義方法讓位于對男女相互關(guān)系更細致的描寫。最后,在敘事技巧方面,麥克尤恩早期的作品以對事件的外在敘述為主,“對表面更感興趣”,“認為讓讀者知道人物在想什么這幾乎是騙人的”(Lynn Wells, 2010:17),但麥克尤恩在中后期開始轉(zhuǎn)向另外一種敘事形式,一種內(nèi)在敘事,用以表現(xiàn)意識、思想的流動,表現(xiàn)個人主觀意識。威爾斯對麥克尤恩作品進行分析,從主題的選擇到敘事技巧的轉(zhuǎn)變都可見麥克尤恩作為一位作家的成長。
除此之外,蔡爾茲(Peter Childs)從主題、女性主義、心理分析、象征等不同角度入手,在《伊恩·麥克尤恩小說》一書中分析了麥克尤恩創(chuàng)作的前十部作品,這本專著不僅聚焦于麥克尤恩的長篇小說,也兼議其短篇小說。蔡爾茲在這本書中給予麥克尤恩非常中肯的評價,認為他并不像很多評論家所評述的那樣,其作品缺乏道德感,而實際上,他的興趣是那些邊緣人群,他一直致力于對倫理底線的界定。這本書發(fā)表于2006年,鑒于麥克尤恩的早期和中期作品,蔡爾茲的評論不無道理,只是麥克尤恩后期作品的興趣早已不局限于邊緣人群,而更多涉及的是中產(chǎn)階級,如后期的《追日》《甜牙》《兒童法案》和《堅果殼》,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人身份地位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作家的社會全局眼光使然。類似的研究專著還有塞巴斯蒂安·格勒斯(Sebastian Groes)的《伊恩·麥克尤恩當代研究視角》(Ian McEwan: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的論文集,介紹了對麥克尤恩小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觀點。目前,對于麥克尤恩的綜合性評述多包括傳記介紹,對作品的解讀多從主題和敘事特點等角度分析,也有的專著會采取類似于格勒斯的編纂形式,選取代表性的研究論文編撰成冊。另外,莎菲·扎汗羅山(Shafagh Jahanroshan)于2015年發(fā)表的《伊恩·麥克尤恩小說中的男性危機:性別政治》(Masculine Crisis in Ian McEwans Novels: Gender Politics),主要采用性別批評,結(jié)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卡倫·荷尼(Karen Horney)的“子宮妒羨”(womb envy)倫理,分析了麥克尤恩的三部小說《愛無可忍》,《時間中的孩子》和《星期六》中男主人公遭受到的男性氣質(zhì)危機。這是第一本分析麥克尤恩小說中的男性氣質(zhì)危機的專著。
二、對麥克尤恩某部作品的專門研究
對麥克尤恩單部作品的研究專著相對較少,分析文本也比較單一。目前,國外對麥克尤恩小說研究最多的是《愛無可忍》和《贖罪》,對其他作品的研究相對較少。比如彼得·蔡爾茲編纂的《麥克尤恩的〈愛無可忍〉》( Ian McEwans Enduring Love),這部專著包括幾位研究者對這同一部小說從不同角度的解讀,例如,萊恩(Kiernan Ryan)從圣經(jīng)意象的角度分析洛根墜亡的隱喻性;蘭德爾(Martin Randall)從敘事的角度論述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敘事影響著對事件的構(gòu)建和對事件的理解。麥克尤恩單部作品的另一部研究專著,朱莉·埃拉姆(Julie Ellam)撰寫的《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 Ian McEwans Atonement) ,除了對這部小說進行分析評論,還對原著和據(jù)此改編的電影進行對比。對單部作品的研究多采用這兩種模式,或者是對同一部作品,多個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者是原著與改編電影的對比分析。
三、麥克尤恩與其他作家的對比研究
關(guān)于麥克尤恩與其他作家的對比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專著相對較多,研究的題材也很豐富。例如,對比研究麥克尤恩與其他作家對相同主題的不同表達,有的研究后9/11時代,恐怖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xiàn),比如馬丁·蘭德爾(Martin Randall)在《9/11和恐怖文學》(9/11 and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一書中對比分析唐·德里羅(Don DeLillo)、馬丁·埃米斯(Martin Amis)、伊恩·麥克尤恩、西蒙·阿米蒂奇(Simon Armitage)和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對于具有全球重大意義事件的書寫。有的研究比較不同作家在應(yīng)對世界的各種回應(yīng)時的敘事策略,例如布萊恩·費尼(Brian Finney)在《1984年之后的英國小說:敘述一個國家》(English Fiction Since 1984: Narrating a Nation)對比分析了11位英國作家各自的主要小說,分析小說中主體性的形成和再現(xiàn)。在關(guān)于麥克尤恩的這一章中,作者重點分析了《贖罪》象征手法的運用。有的研究對納粹的文化迷戀,比如佩特拉·鮑(Petra Pau)撰寫的《我們的納粹:當代文學和電影中的法西斯主義再現(xiàn)》(Our Nazis: Representations of Fasc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ilm),這本書分析了當代流行的小說、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對納粹主義的再現(xiàn),分析麥克尤恩的《黑犬》,杰森·盧茨(Jason Lutes)的《柏林》,菲利普·科爾(Philip Kerr)的歷史犯罪小說等,認為納粹主義已經(jīng)被媒介化(meditated)和神話化(mythologised),取代了對真實暴力歷史的批評。此處僅舉幾例。對麥克尤恩的共時研究豐富了對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呈現(xiàn)出跨學科的趨勢,為麥克尤恩小說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也說明麥克尤恩的小說創(chuàng)作涉及社會、文化、政治和歷史的方方面面,他對社會各個層面的關(guān)注廣泛而深刻。
相對于專著,研究數(shù)量更多的是期刊論文和博士論文,以對麥克尤恩中后期的作品研究為多。研究的視角也非常廣泛,主要有倫理道德、性別政治、敘事策略、心理批評、互文性、歷史批評、生態(tài)批評等。
事實上,對麥克尤恩作品解讀的角度遠遠不止于這幾種,以上提到的這幾種解讀方法是比較常見的解讀視角。目前國外對麥克尤恩的研究的趨勢更加多元化,最近新出現(xiàn)的研究角度有美學和“新無神論”等。斯蒂芬妮·阿爾博斯(Stefanie Albers)和托斯頓·凱納斯(Torsten Kaeners)聯(lián)合發(fā)表一篇論文,從詩學和美學的角度探討麥克尤恩《贖罪》,指出這部小說結(jié)合了后現(xiàn)代的和傳統(tǒng)的敘事技巧,因此對故事主線的虛構(gòu)既是前置的也是斷裂的,同時也是封閉的。這部小說故事主線對18世紀文學美學原則的暗指,給讀者對虛構(gòu)世界的建構(gòu)提供了支持和引導,只有對故事主要情節(jié)的“封閉”處理,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最后一章的破壞功能,因此,從美學角度講,這部小說既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是后現(xiàn)代的??傊?,目前國外麥克尤恩研究角度很多,也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麥克尤恩研究在某些方面,比如空間敘事、主題研究等仍舊有較大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