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青蘭
2019年末起,沙漠蝗蟲在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qū)肆虐成災,部分地區(qū)受災嚴重,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2020年7月,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tài)?!皫资觌y得一見的千億級蝗災”來無影去無蹤,不少中國網友對此類災害感到一頭霧水。其實,我們對陣漫天飛蝗的“糧食安全保衛(wèi)戰(zhàn)”貫串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仍未結束。
身處漫天飛蝗之中,很難保持冷靜和方向感,而普通人對蝗災的認知也正如“一蟲障目”,感到撲朔迷離。對于這種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新奇的自然災害,有許多真相等待挖掘。
閱讀新聞報道,人們會對蝗群的移動速度感到驚訝和恐懼,這是因為成群的蝗蟲兩三天將一處的某些植物“吃干抹凈”后就會離開,一下沒了蹤影,給人“憑空消失”的感覺。
然而大規(guī)模的蝗災真的能徹底消失嗎?這要從蝗災的起因說起。
蝗蟲成災是長期以來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我國生態(tài)學家馬世駿院士揭示了飛蝗暴發(fā)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fā)生,次因是社會不穩(wěn)定及貧窮落后。
第一,蝗蟲的繁衍需要干旱,這是因為蝗蟲的習性是將尾部伸到土壤中產卵,只有植被稀疏、含水量10%~20%的堅硬土壤才符合它們的需求。
第二,蝗群的壯大離不開潮濕,蝗蟲主要以植物為食,在其生活史早期,它們是孤立的、沒有翅的“若蟲”,傾向于相互避開。但當單位面積內的蝗蟲密度開始升高,它們互相觸碰到后腿的動作會導致外觀和行動方式的改變——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只時,蝗群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蝗災就此開始。
第三,蝗災治理是長期工作,需要有組織地進行,且早期干預更有效。在缺乏干預或干預手段較為原始的條件下,蝗災發(fā)生頻率很高——在中國近2000年歷史中,有確切文字記錄的蝗災達173次。
2018年的蝗災發(fā)展過程正好可以印證這三點。2018年5月,颶風襲擊阿曼、也門和沙特阿拉伯三國之間的沙漠地帶,原本荒涼的沙漠地帶植被迅速生長,深埋的蝗蟲卵在潮濕的土壤中大量孵化,當地蝗蟲數量6個月內暴漲400倍。通常隨著沙漠恢復干燥、食物被吃光,蟲群會恢復平衡。但10月的一次颶風又帶來了降水,據統(tǒng)計,到2019年3月,當地蝗蟲數量已增加3 000多倍。在消耗完出生地的食物后,蟲群開始了遷徙:一部分跨過波斯灣,經伊朗南部,向東抵達巴基斯坦和印度;另一部分南下通過也門,因內戰(zhàn)而未及時噴灑農藥的農田壯大了蟲群,它們飛越紅海上空,沿非洲東岸一路向南。
引發(fā)關注的沙漠蝗蟲,在歷史上的活動范圍通常都在非洲北部、中亞和南亞,幾乎不會越過喜馬拉雅山脈??梢哉f,它們帶來的恐懼與美味都與你我無關。不過,要問蝗蟲能吃嗎,好吃嗎,怎么吃,其中倒是有些講究。
你可能不知道,田間地頭青綠色的蚱蜢也是一種蝗蟲——蝗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作蝗蟲。我們通常所說的螞蚱,主要是指劍角蝗科中的蝗蟲和錐頭蝗科負蝗屬的蝗蟲。這些“本地蝗蟲”營養(yǎng)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中國古代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太平御覽》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崩钐K《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背吮幻朗臣覀兇罂於漕U,蝗蟲還可作藥用。中醫(yī)認為它們味甘、辛,性溫,能健脾消食,息風止痙,止咳平喘,通絡。
前文提到,蝗蟲成群后外觀會發(fā)生改變。在由翠綠色變?yōu)辄S黑色的同時,它們體內也會產生一種叫苯乙腈的氰化物,使得鳥類捕食蝗蟲的意愿急劇下降。在捕食者體內,這種物質會轉變?yōu)橛卸練淝杷帷R虼?,靠吃來解決蝗災有風險,更何況按500只蝗蟲一千克計算,一個蟲群或許就是數十萬千克,留下的蟲卵更是不計其數,很難吃光。
從歷史上來看,治理包括蝗蟲在內的各種蟲害是農業(yè)從業(yè)者每年的“春夏大計”。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蝗災的統(tǒng)計、分析,撰寫《除蝗疏》。此書共計24章,3萬多字,介紹了古代蝗災發(fā)生季節(jié)和滋生地,總結了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器具抄掠法等。其中火燒法直到20世紀初依舊被當作有效的滅蝗方法。
20世紀后,許多來自各個專業(yè)的專家投身于蝗災治理,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果?,F代滅蝗的重點在于早干預,相對蝗蟲成災后再行動,監(jiān)測蝗蟲活動并使用殺蟲劑更為高效節(jié)約?,F代滅蝗在手段上也引入了許多新的技術,如無人機灑藥、生物防治等。相較而言,訓練和投放食蟲禽類進行生物防治不僅不會導致農藥殘留,而且有助于生態(tài)平衡,可以一舉多得。一只雞一天能吃掉70只蝗蟲,一只鴨子則能吃掉200多只。“高蛋白”的蝗蟲大餐和“散養(yǎng)”運動成就了可口有彈性的禽肉,雞鴨完成“蟲口奪糧”任務后還能被當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給飼養(yǎng)者帶來經濟收入。
2020年3月,中巴雙方簽署了《關于加強植物病蟲害防治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了共建中巴植物病蟲害可持續(xù)治理中心等務實合作舉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蝗災已經造成無數損失,今后世界人民通過不懈努力,相信在面對未來蝗蟲災害時會有更多有效的對策。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10 種)
1.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飛蝗 [ 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飛蝗和其他遷移性蝗蟲)]
3.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4.黏蟲 [ 東方黏蟲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勞氏黏蟲Leucania loryi Duponchel]
5.稻飛虱 [ 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St l)和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
6.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7.二化螟 [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8.小麥蚜蟲[ 荻草谷網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
9.馬鈴薯甲蟲 [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10.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