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慶/秭歸
一部《論語》,我捧讀多遍,通冊誦讀,卻一直不能記憶和領悟。
不過,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去年駐村扶貧,閑散寂靜的時刻來品讀,體會到,《論語》除了宣傳孝道、仁義、信用、忠誠、節(jié)儉、勤奮等美德外,還包括了活學活用、通權(quán)達變的辯證思維,教育弟子不拘泥于書本、不拘泥于成法,要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實施在為人處世執(zhí)政治國之中。
這種達權(quán)觀,體現(xiàn)在對待不同弟子,孔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鬃诱J為,“有教無類”,意謂對所有人都可以進行教育,但同時認為,人有智愚上下之分?!拔ㄉ现桥c下愚不移?!薄爸腥艘陨?,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教育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套教育方法教到底,一種教育方式教全部。
這種達權(quán)觀,體現(xiàn)在孔子提倡的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思想。“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要求弟子學習要善于變化,要適應變化,要將所學所悟與千變?nèi)f化的實踐切合起來,不能死讀書,僵化教條地學習,如毛主席教導的那樣,不能搞成“本本主義”。
最能體現(xiàn)孔子達權(quán)觀的,是《論語·子路》篇中,關于士的論述。子頁問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士,孔子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上等的士,“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的是次一等的士,最后較差的士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硁硁然小人哉”。就是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又固執(zhí)又沒見識,如生硬的石頭,敲打時發(fā)出木鈍的聲音,固執(zhí)淺薄。這似乎與孔子一貫所提倡的言而有信、言出必遂的思想大相徑庭。在《為政》篇里孔子提出人要言而有信,有信用,講信譽,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對此,我十分疑惑,孔子竟然說出自相矛盾的講述。通過查閱資料,才漸漸明了孔子的辯證觀點?!墩撜Z·里仁》篇里,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認為,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是否符合道義的標準去判斷、去行動。為什么“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只能是下等的士?因為這種人不知變通,固執(zhí)地認定要守最初的“言”,要依言而行,行而有結(jié)果。卻不知道如果一件事不合乎“義”,言怎么可以信?行怎么可以果?即使以前已經(jīng)作出承諾,后來因當時的“言”所依據(jù)的形勢、判斷和理由都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繼續(xù)行、繼續(xù)果會違背“義”,我們怎么能死守承諾,在錯的道路上繼續(xù)錯下去呢?
一部《論語》共二十篇,包含人生的諸多哲理,只有反復誦讀,深入思索,查閱資料,對比各種理解注釋,才能通徹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