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院士”只為歲歲瓜果飄香;“錦綸院士”為百姓“織衣”;“油菜院士”讓百姓的鍋里從此不缺油;“辣椒院士”讓“辣文化”走出國門……因為有這些院士不斷奮斗,我們的衣食住行才得以保障。
隨著“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繼離世,院士群體再度引發(fā)人們關注?!疤鸸显菏俊敝粸闅q歲瓜果飄香;“錦綸院士”為百姓“織衣”……因為有這些院士不斷奮斗,我們的衣食住行才得以保障。
“錦綸院士”:為百姓“織衣”
去年4月12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郁銘芳因病醫(yī)治無效,于當日12時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郁銘芳是我國的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合成纖維工業(yè)的開拓者之一。他參與研制并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之后又紡出第一根國產(chǎn)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
60多年來,郁銘芳率領團隊攻克難關、填補空白,為百姓“織衣”,為國防戰(zhàn)略作出了貢獻。作為“錦綸院士”,他推動中國實現(xiàn)了從“化纖大國”到“化纖強國”的跨越。
“甜瓜院士”:把一切獻給了“吃瓜群眾”
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這背后蘊藏了一位老人畢生的心血,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人稱“甜瓜院士”。
1962年底,吳明珠和同事收集了新疆吐魯番所有的甜瓜品種,從中選育出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品種。其中,紅心脆品質(zhì)最佳,在市場上長盛不衰。數(shù)十年來,吳明珠培育了30多個品種,包括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把一切獻給了“吃瓜群眾”。
如今,91歲的吳明珠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已經(jīng)認不出人了,但與種瓜相關的事還時常被她提起。
“辣椒院士”:讓“辣文化”走出國門
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和他的團隊在湖南率先開展了辣椒種質(zhì)資源研究。幾十年來,他們收集和保存國內(nèi)外辣椒種質(zhì)資源3000多份,建立了我國數(shù)量最多的辣椒種質(zhì)資源庫,鄒學校也因此被稱為“辣椒院士”。
20世紀80年代末,鄒學校培育出了風味獨特的微辣型辣椒,并推廣到了全國。有人形容,湖南的“辣文化”在全國蔓延,完全是從這個品種開始的。此外,他研發(fā)的辣椒品種還在烏干達等國廣泛種植。
“油菜院士”:鍋里從此不缺油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專注雜交油菜育種數(shù)十年,帶領團隊培育出近60個油菜品種,讓百姓的鍋里從此不缺油。他也被稱為“世界雜交油菜之父”“油菜院士”。
1999年,傅廷棟開始在甘肅省和政縣研究麥后復種飼料油菜。自此,秋閑時種飼料油菜,逐漸成為西北、東北多地的選擇。這不但緩解了西北、東北秋冬青飼料不足的難題,而且增加了綠色覆蓋。22年來,和政縣油菜種植面積從2.5萬畝擴大到16萬畝,畝產(chǎn)從100公斤增至200公斤,品種全部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化,雜交種全面普及。
如今,年過八旬的傅廷棟依然圍著油菜田地轉(zhuǎn)。他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科研就要圍著農(nóng)民打轉(zhuǎn)!”
“養(yǎng)豬院士”:從此餐桌上不缺肉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位養(yǎng)豬學院士熊遠著長期從事豬遺傳育種技術研究,為我國畜牧學科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諸多貢獻。
20世紀80年代,熊遠著帶領團隊培育出我國自己選育的第一個高瘦肉型母本新品種——“湖北白豬”及其品系,又優(yōu)選出瘦肉率高、質(zhì)優(yōu)味美的“杜湖豬”,并推廣到全國各地,形成年產(chǎn)百萬頭商品瘦肉豬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從此百姓餐桌上不缺肉。
在成功面前,熊遠著和他的團隊并未止步。他們跟蹤世界豬育種研究前沿開展攻關,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
“親魚院士”:讓魚兒“游”進千家萬戶
“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淡水魚價格不高,在為人們提供魚類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敝袊こ淘涸菏縿⑸佘娬f。他的父親是已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淡水魚繁殖生理學家劉筠,父子二人被稱為“親魚院士”。
劉筠是我國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方法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我國四大家魚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帶領團隊較早取得了草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還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異源四倍體鯽鯉,并利用其繁殖了湘云鯽、湘云鯉,比普通的鯉魚、鯽魚體型肥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特別是谷氨酸(人體生長所需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高,味道鮮美。
劉少軍追隨父親的腳步,幾十年來專注于研究淡水魚人工繁殖方法。他培育的雜交翹嘴魴、合方鯽等,也“游”進了千家萬戶。
“水泥院士”:“綠色水泥”的革命者
提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龍,水泥行業(yè)幾乎無人不知。他常說:“第一個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須吃。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創(chuàng)新型國家。”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產(chǎn)品,但每生產(chǎn)1噸水泥熟料會排放約1噸的二氧化碳。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p>
實際上,在此之前,徐德龍已經(jīng)為水泥工藝變革做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早在1983年,他經(jīng)過反復的熱力學理論研究,首次創(chuàng)立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研究成果出來后,徐德龍一直苦苦尋找試驗的機會。2010年,他終于將該理論應用于水泥熟料生產(chǎn)線。結(jié)果表明,電耗降低15%以上,二氧化硫減排了約80%,氮氧化物減排了50%以上,各項指標均居國際領先水平。徐德龍也因此被稱為“水泥院士”。
2018年9月21日,徐德龍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爸腥A民族的復興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作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
“高鐵院士”:“希望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的人生,與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發(fā)展密不可分。他的研究改變了中國近百年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使長大隧道修建技術有了重大突破。此外,他還主持設計了大瑤山隧道、秦嶺隧道等。
王夢恕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高鐵院士”,他曾參與高鐵的研發(fā)。曾有人說中國高鐵不安全,王夢恕卻力挺高鐵建設。不過,他也指出,高鐵并非越快越好,鐵路運營要求安全、可靠、實用、經(jīng)濟。他打了一個比方,就像人吃飯一樣,八分飽最健康。
針對旅客提出的高鐵開通無線網(wǎng)絡、盒飯價格高等熱點問題,王夢恕曾多次直言不諱,只為讓中國高鐵早日成為代表中國實力的一張名片。他曾說:“希望有一天,其他國家的人一提到高鐵,就會想到中國。”
2018年9月20日,王夢恕逝世,享年80歲。
“科”之大者,為國為民!感謝院士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奮斗!
(《生活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