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
近期,重慶淳輝閣2021年春拍版畫專場,受到已故版畫家家屬們的集體質疑,指出該專場的12件拍品全部為贗品。一時輿論嘩然。在5月16日上午,淳輝閣發(fā)布了對該專場拍品撤拍的聲明,事件算是告一段落。在這一起事件中,引發(fā)藝術家家屬集體氣憤的地方在于,在明確告知拍賣行其版畫專場作品為贗品時,拍賣行的回應是“我們對拍品不保真”。
如果從理性角度分析這起事件,可以得出兩點:藝術家無權干涉拍賣;拍賣可以不保真,但并非“免死金牌”。
藝術家無權干涉拍賣分兩個情況:一是拍賣屬于商業(yè)行為,如果藝術家不屬于買賣的任何一方,的確無權干涉;二是即使藝術家及其家屬對拍品作出鑒定,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由藝術家本人或其家屬鑒定是目前大部分人認為最為可靠的辦法。但即使藝術家及其家屬的鑒定受到普遍認可,放到法律層面,則又另當別論。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2014年吳冠中“池塘”拍賣糾紛案,當時原告從某拍賣行拍下一幅名為“池塘”的吳冠中作品,后經藝術家本人鑒定被判為偽作,但原告最終敗訴,主要原因在于藝術家本人及其家屬的鑒定結論在訴訟中并無法律效力。
至于第二點,拍賣行在藝術品交易過程中對拍品不保真的原則,其實并非行業(yè)潛規(guī)則。在法律上有明文規(guī)定,從1996年開始施行的《拍賣法》第六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zhèn)位蛘咂焚|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闭沁@條規(guī)定,諸多買家往往在起訴拍賣公司的糾紛案件中領到敗訴判決。
當初,《拍賣法》 “不保真”的最大理由就是藝術品的真?zhèn)坞y以鑒定。因此,但凡舉行拍賣會,拍賣行一般會事先對所有拍品進行拍賣預展,競拍者在拍賣前可以進行仔細甄別,至于是否值得入手,全憑競拍者自己決定。那么,從商業(yè)交易的角度來說,作為競拍者,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拍賣公司收取了買家的傭金,不能完全不承擔相應的責任,《拍賣法》也明確規(guī)定:“拍賣人有權要求委托人說明拍賣標的來源和瑕施?!迸馁u行業(yè)應向競拍者詳細說明自身對拍品的鑒定情況以及存在問題等。
所以,即使在法律上有可以免責,拍賣行也并非就可以“為所欲為”。拍賣作為小眾高端的市場,口碑是決定一家拍賣行能否長久生存下去的關鍵,也是制約拍賣行在拍品鑒定上不作為的關鍵。
試想,如果一家拍賣行屢次被指出上拍偽作,對其聲譽、品牌效應的打擊可謂是巨大的,有時候甚至是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打擊。至于藝術家或家屬發(fā)現(xiàn)某場拍賣出現(xiàn)贗品,又不能阻止的情況下,大可以向公眾發(fā)布聲明。而是否參與競拍,決定權還是在競拍者手里。
綜上所述,就不難理解,淳輝閣為何在輿論壓力下,能懸崖勒馬,迅速撤拍了。畢竟,拍賣是商業(yè)行為,就自然受那只 “無形的手”制約。
(編輯/雷之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