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慈軍, 俞 麗,3, 楊建新,3, 朱振秀,3, 高永平,3, 韓 亮, 金萬昆,3*
(1.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天津寧河301599;2.農業(yè)部天津鯉鯽魚遺傳育種中心,天津寧河301599;3.天津市淡水魚類遺傳育種企業(yè)重點實驗室,天津寧河301599)
鯽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yǎng)殖對象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近年來,隨著養(yǎng)殖規(guī)模的連年擴大和不斷追求的高密度、高產量,各種病害日趨嚴重[2-5],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危害越來越大,給養(yǎng)殖者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阻礙了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盡快培育鯽魚新品種是育種研究工作的當務之急。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科研人員經多年實地調研、考察,發(fā)現(xiàn)內蒙呼倫貝爾湖中,有一種原生態(tài)野鯽,當地人稱之為“大鯽”,于2014年引進了該鯽魚,因產自貝爾湖,暫命名“貝爾鯽”。經血細胞檢測和染色體核型分析,該魚有二倍體和三倍體2種類型,將三倍體個體擴種繁殖,獲得了貝爾鯽(3n)F1種群。在天津、遼寧等地進行的中試養(yǎng)殖結果表明:貝爾鯽具有生長快、好飼養(yǎng)、抗寒能力強等優(yōu)良經濟性狀。經肌漿蛋白電泳分析,貝爾鯽在遺傳結構上明顯不同于彭澤鯽和異育銀鯽“中科3號”[6]。為了探討貝爾鯽(3n)與銀鯽的其他種群在外部形態(tài)上是否存在差異,筆者采用國標性狀測定方法,對貝爾鯽、方正銀鯽和彭澤鯽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了測量和比較分析,以期進一步了解貝爾鯽種質,為其育種提供參考。
測量所用的貝爾鯽、方正銀鯽和彭澤鯽均是換新場2015年4月擴種繁殖、培育至2016年6月的2齡魚,詳見表1。
表1 三種鯽魚測量規(guī)格
1.2.1 形態(tài)測量
依據GB/T 18654.3-2008[7]進行形態(tài)學性狀的測定。用電子秤、兩角規(guī)和游標卡尺等分別測量體重、全長、體長、體高、體寬、尾柄長、尾柄高、頭長、吻長、眼徑、眼間距、腸長等可量性狀;對背鰭條、胸鰭條、腹鰭條、臀鰭條、側線鱗等可數性狀記數;內部器官特征采用解剖法,記錄左側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下咽齒式等性狀。比例性狀按全長/體長、體長/體高、體長/體寬、體長/尾柄長、體長/尾柄高、尾柄長/尾柄高、體長/頭長、頭長/吻長、頭長/眼徑、頭長/眼間距、眼徑/眼間距、腸長/體長等12種不同性狀的比值。長度精確到0.01 mm,重量精確到0.1 g。
1.2.2 數據分析
測量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當處理之間差異顯著(P<0.05)時,用Duncan檢驗進行多重比較。所有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SD)形式表示。
2.1.1 體色
貝爾鯽背部至側線上方青灰色略呈綠色,側線下方漸淡趨于白色,腹部銀白色,背、尾鰭青灰,胸、腹、臀鰭乳白色。
2.1.2 體型
貝爾鯽體型偏扁,似紡錘型,頭小,口端位,無須;吻圓鈍,呈弧形;眼大小適中,位于頭側上方。背基弧形,下腹平直,體形豐滿健壯,尾柄高大于尾柄長。背鰭外緣平直,起點至吻端的距離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第一根不分枝鰭條細小,第四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較粗較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基部。腹鰭基部與背鰭起點相對,腹鰭末端不達肛門。臀鰭第三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后緣有鋸齒。尾鰭叉形較淺。
2.1.3 內部特征
貝爾鯽的脊椎骨4+28~29,鰾2室,前室較粗短,長為寬的1.35±0.04倍;后室較細長,長為寬的2.64±0.17倍;后室長為前室長的1.93±0.15倍。肝臟較發(fā)達,為彌散型,褐紅色,分布于腸及腸系膜處,重量占體重的6.56%。膽囊呈橢圓囊狀,深綠色,重量為體重的0.21%。脾臟的重量為體重的0.45%。消化道較長,腸長為體長的4.22±0.60(3.62~5.22)倍。下咽齒一行,齒式4/4,腹膜灰黑色,肌間刺79~88根。
2.1.4 可數可量性狀
背鰭鰭式:D.iv-17~19;分枝鰭條數多數為18。胸鰭鰭式:P.i-16~19,分枝鰭條數多數為18。腹鰭鰭式:V.ii-8。臀鰭鰭式:A.iii-5。尾鰭條數:C.30~32,多數為32。側線鱗數:30~32,多數為31。左側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為50~57??蓴悼闪啃誀钜姳?。
表2 貝爾鯽與方正銀鯽、彭澤鯽主要形態(tài)特征比較
表2顯示了貝爾鯽、方正銀鯽、彭澤鯽22個性狀的結果,由表2可知,貝爾鯽有11項性狀與方正銀鯽差異顯著,分別是體長/體高、體長/尾柄高、尾柄長/尾柄高、頭長/眼徑、頭長/眼間距、腸長/體長、背鰭條、胸鰭條、側線鱗和側線上、下鱗;有18項性狀與彭澤鯽差異顯著,分別是體長/體高、體長/體寬、體長/尾柄長、體長/尾柄高、尾柄長/尾柄高、頭長/吻長、頭長/眼徑、頭長/眼間距、眼徑/眼間距、腸長/體長、背鰭條、胸鰭條、尾鰭條、側線鱗、側線上、下鱗、鰓耙和脊椎骨。說明貝爾鯽的體型更接近于方正銀鯽。而在體長/體高、體長/尾柄高、尾柄長/尾柄高、頭長/眼徑等性狀上貝爾鯽、方正銀鯽和彭澤鯽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形態(tài)學研究仍是魚類分類研究的主要手段,通過形態(tài)可量、可數性狀的觀察和統(tǒng)計分析,可在短時間將物種進行區(qū)分和分類[8]。魚類的形態(tài)特征主要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但也與所棲息的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通過測量形態(tài)學性狀,不僅能為分類提供依據,而且可以檢測種的純度[9-10]。 沈俊寶等[11]調查發(fā)現(xiàn),分布于黑龍江水系不同水域中的銀鯽形態(tài)存在差異[12];孟煒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額爾齊斯河干流與附屬支流的銀鯽,不同地理群體間也存在形態(tài)學差異;馬波等[14]通過形態(tài)測量發(fā)現(xiàn),額爾齊斯河雌性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群體中存在2種形態(tài)類型,按照體長/體高區(qū)分為高背型(1.78~2.14)和低背型(2.18~2.39),且兩者在側線鱗、體高、頭高、尾柄高、體寬、頭寬等性狀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
本文中貝爾鯽、方正銀鯽和彭澤鯽均為同齡的三倍體個體,方正銀鯽和彭澤鯽均是多年來家養(yǎng)品種,貝爾鯽雖是地方野生種,但經過繁殖、馴化、池塘飼養(yǎng)培育的子代,消除了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其形態(tài)特征完全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通過對貝爾鯽、方正銀鯽、彭澤鯽外部形態(tài)、可數可量性狀、體色的比較可知:貝爾鯽既有與方正銀鯽和彭澤鯽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如體長/頭長、腹鰭、臀鰭條數、咽齒數沒有差異,又表現(xiàn)出許多明顯的不同,從可數性狀看,貝爾鯽的側線鱗數為30~32,側線上下鱗均為7,背鰭條數為17~19,而方正銀鯽和彭澤鯽的側線鱗數為29~31,側線上下鱗為6~7,背鰭條數均為16~18;從可量性狀看,3種魚體長/體高比值均存在差異顯著,貝爾鯽體長/體高為2.43±0.06,方正銀鯽為2.60±0.30,彭澤鯽為2.71±0.07,表明貝爾鯽體型比方正銀鯽和彭澤鯽相對要高,比方正銀鯽高6.54%,比彭澤鯽高10.33%,說明貝爾鯽具有明顯的體型優(yōu)勢[14];從體長/體寬、體長/尾柄長、頭長/吻長、眼徑/眼間距4項比例值分析,貝爾鯽與方正銀鯽差異不顯著,而與彭澤鯽差異顯著,說明貝爾鯽和方正銀鯽體型比彭澤鯽較側扁,尾柄短,吻小,眼大;從腸長/體長看,貝爾鯽為4.22±0.60,而方正銀鯽和彭澤鯽分別為3.24±0.35、3.23± 0.35,說明貝爾鯽的腸道比方正銀鯽和彭澤鯽要長。從體色看,貝爾鯽背部至側線上方青灰色略帶綠色,腹部銀白色;方正銀鯽背部黑灰色,腹部深銀白色;彭澤鯽背部青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綜上,采用國標性狀測定方法,可對貝爾鯽、方正銀鯽、彭澤鯽進行區(qū)分,在體長/體高、體長/尾柄高、尾柄長/尾柄高、頭長/眼徑、胸鰭條數等性狀上貝爾鯽、方正銀鯽和彭澤鯽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在天津、遼寧等地進行的中試養(yǎng)殖結果表明:貝爾鯽具有生長快、好飼養(yǎng)、抗寒能力強等優(yōu)良經濟性狀,有望開發(fā)育成一個新的養(yǎng)殖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