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182億元,中國反壟斷史上的最大罰單。
去年12月,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涉嫌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展開調查。如今,終于有了處理結果。
4月10日,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依法向阿里巴巴集團發(fā)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其2019年度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字創(chuàng)下中國反壟斷史上的最高罰金紀錄,三倍于此前的最高紀錄(2015年,高通公司曾因壟斷行為被處以60.88億元人民幣罰款)。而在全球范圍內,這個數字也可以進入全球前五大反壟斷罰款之列。
《行政處罰決定書》披露了大量非常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首先是關于阿里巴巴違法行為的認定。
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是否實施“壟斷行為”?這些核心問題的認定是很復雜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比如2010年的“3Q大戰(zhàn)”(騰訊與奇虎 360 之間的訴訟戰(zhàn)),訴訟雙方交戰(zhàn)的核心就是相關市場的界定標準和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標準。
此次處罰阿里,《行政處罰決定書》首先以數據和事實確認了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相關地域市場)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相關商品市場)具有支配地位。
經查,阿里巴巴自2015年以來,濫用其支配地位,禁止平臺內經營者在其他競爭性平臺開店或者參加促銷活動,排除、限制了相關市場競爭,侵害了平臺內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損害了消費者利益,阻礙了平臺經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且不具有正當理由,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禁止“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其次是銷售額4%的罰款標準的確認。
根據《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1%~10%的罰款?!缎姓幜P決定書》中表示,監(jiān)管部門綜合考慮阿里巴巴集團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等因素,對其處以2019年銷售額4%的罰款。
對于此次處罰,阿里巴巴方面回應稱: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4月1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當日8點舉行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監(jiān)管部門的反壟斷處罰不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當日港股早盤,主要科技股普遍下跌,阿里巴巴(09988.HK)的股價卻一度高開超過 7%,收盤報232.2港元/股,漲6.51%,總市值超過 4.2 萬億元人民幣。自阿里巴巴遭遇反壟斷調查以來,其市值已經跌掉超萬億。有分析稱,此次監(jiān)管部門開具的罰單雖重,但對于阿里巴巴來說,也算是靴子終于落地,“利空出盡”。
實際上,從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1年要抓好8項重點任務,到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張罰單無疑釋放了更加清晰的政策信號。無論對于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還是反壟斷監(jiān)管的推進,這張罰單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標志性事件。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
阿里被罰后不久,反壟斷的利劍指向美團。4月26日,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宣布,近日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2020年可以說是我國在反壟斷領域的立法高產年。2020年1月,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公布《〈反壟斷法〉修訂草案 (公開征求意見稿)》,這是《反壟斷法》實施12年來的首次修訂,其中第一次將互聯網領域納入。
隨后,《禁止壟斷協議暫行規(guī)定》《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guī)定》《經營者集中審查暫行規(guī)定》等3部規(guī)章,以及《經營者反壟斷合規(guī)指南》等5部指南陸續(xù)出臺,不僅細化了相關反壟斷法律制度,也對互聯網等新經濟業(yè)態(tài)法律適用問題作出了有針對性的規(guī)定。
去年“雙11”前夕,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今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fā)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梢?,國家反壟斷的一大重點就是平臺經濟領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攝
記者查閱陸續(xù)出臺的政策文件以及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表態(tài)發(fā)現,被多次提及的監(jiān)管重點主要有“限定交易”,如電商平臺的“二選一”;“低于成本銷售”,如社區(qū)團購不計成本燒錢換流量;“差別待遇”,如外賣平臺對用戶大數據殺熟和對商家做搜索降權和流量限制;“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如OTA(在線旅游平臺)進行捆綁銷售和強制綁定保險……
其實,針對電商平臺、外賣平臺、生活服務平臺、網約車平臺、在線旅游平臺等平臺經濟公司一些涉嫌壟斷的做法,一直有用戶和商家提出過質疑、訴訟和舉報,各地方市場監(jiān)管部門也開出過罰單。
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網站的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全國辦結壟斷案件108件,罰沒金額3.91億元。
此次阿里巴巴收到“天價罰單”,無疑傳遞了更為明確的信號:監(jiān)管的落實力度正在加大。至于還會不會有“巨頭”被罰和罰款金額被刷新,或許要看其他平臺經濟公司有沒有從中吸取教訓,自我約束,盡快合規(guī)。
4月10日,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時建中教授在《經濟日報》撰文稱,為了避免“過早”以及“過度”執(zhí)法傷及行業(yè)本身的創(chuàng)新和競爭層次的提高,需要經歷必要的“觀察期”,以支持平臺經濟的發(fā)展。但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平臺企業(yè)已經由“孩童”進入到“青年”時期,平臺企業(yè)的商業(yè)模式、交易結構初步定型,所實施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自我優(yōu)待”“扼殺式并購”等行為對競爭、創(chuàng)新和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可以明確清晰地予以識別。在我國平臺經濟發(fā)展到現階段,啟動反壟斷執(zhí)法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在全球范圍內,對科技互聯網巨頭(Big Tech)的監(jiān)管都是難題。一方面,這些公司是數字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者,為各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但另一方面,因為其擁有強大技術和數據資源,是人們進入互聯網世界的入口,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作惡”,破壞力極大。
正如暢銷書《硅谷帝國》中所論述的,那些如同“帝國”一般的公司,影響持續(xù)而隱秘,甚至可能重塑世界的未來。雖然硅谷的天才們大多最初都是理想主義斗士,希望用技術塑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但當他們變成巨頭,往往又會成為片面追求利潤的賺錢機器,屠龍者自己變成惡龍。
2020年7月30日,也是可以載入美國互聯網發(fā)展史的一天。華盛頓國會山舉辦繼20世紀90年代微軟反托拉斯法聽證會之后最大的一次聽證會,而出席這次美國國會眾議院反壟斷子委員會聽證會的是美國四大科技公司GAFA的掌門人們:Alphabet 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
實際上,美國政府已經開展過多輪對這4家公司的反壟斷調查。2019年,Facebook曾同意支付50億美元的罰款,以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其多年來侵犯隱私的調查達成和解。但2020年,FTC又開啟了對Facebook的兩起反壟斷調查。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在全球范圍內,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有30多個國家正式對美國互聯網巨頭們采取限制措施。以一直走在世界反壟斷執(zhí)法前列的歐洲國家為例,已經屢屢給出巨額罰單,被罰最多的正是“不作惡”的谷歌。(注:Do not be evil,谷歌創(chuàng)始人曾將其作為公司座右銘。2015年重組后,“不作惡”在母公司Alphabet官方層面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確的事。)
2017年,谷歌因在搜索結果中“偏袒”自家的“谷歌購物”被歐盟委員會處以24.2億歐元的罰款;2018年,谷歌因利用安卓操作系統(tǒng)來屏蔽競爭對手被處以43.4億歐元罰款;2019年,谷歌又因為要求客戶拒絕競爭對手的搜索廣告被處以14.9億歐元的罰款。
反壟斷,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復雜的經濟問題,甚至也是國際問題。針對科技巨頭們,如何進行有效但不損害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監(jiān)管,各國政府都在探索路徑。
正如《人民日報》在評論中所提到的,此次針對阿里巴巴的反壟斷調查,并不意味著國家對平臺經濟鼓勵、支持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恰恰是為了更好規(guī)范和發(fā)展平臺經濟,引導、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以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