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芳
給兵馬俑拍照有多難
假如你有幸來到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目光穿越兵馬俑軍團,也許能看到一個正在拍照的工作人員。
他長相普通,但如炬的目光通過鏡頭定格的一剎那,他變得不再普通。他的名字叫趙震,職業(yè)文物攝影師,兵馬俑就是他的“模特”。你可能不知道,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有一本文物總賬,每尊兵馬俑都是有“身份證”的,而趙震正在做的事就是給兵馬俑拍“證件照”。
給兵馬俑拍照不僅是技術(shù)活,更是體力活!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歷史的見證者。趙震每天穿梭于兵馬俑之間,宛若跳脫的小動物鉆入瓷器森林,既要小心翼翼地拍攝,又要保護拍攝對象不受到一絲一毫的損毀,非膽大心細技術(shù)高不可!所以趙震的職業(yè)生涯中,體力輸出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得不停地蹲下、站起,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晴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那灰頭土臉的工作“LOOK”似乎比滿坑的兵馬俑更像兵馬俑。
等待每一天的“高光時刻”
雖然這些秦俑“模特”非常配合拍攝,但是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俑坑里不允許打光,趙震每天最頭疼的就是捕捉珍貴的自然光源,等待天光一現(xiàn)的瞬間,好按下快門。太陽留給秦始皇帝陵這樣的機會并不多,而且稍縱即逝。有時候,為了拍好一尊特殊角度的秦俑,趙震需要等待一年的時間。
每年最好的自然光源是在冬至那天的下午,當北半球的陽光懶洋洋地灑進俑坑,照亮長埋地下兩千年的臉龐,攝影師趙震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覺得那一瞬間,兵馬俑仿佛活了過來,個個神采飛揚地撲進他的鏡頭。
據(jù)了解,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兵馬俑數(shù)量大概在8000尊左右,而趙震剛剛拍攝完十分之一,他的追光之路既遠且長。
為歷史守夜的“坑二代”
凡是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過的人,站在一尊尊沉默不語卻惟妙惟肖的秦俑前,想必都會被那滄桑悲壯的歷史氣息震撼,一瞬間會有無數(shù)金戈鐵馬、殺聲陣陣的畫面在腦海中升騰。這一刻,你是否肅然起敬?
這一刻,對于秦始皇帝陵的工作者來說,心中涌動的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使命感與職業(yè)的榮耀感——他們是歷史的守門人。
趙震從小就在一號坑邊長大,是名副其實的“坑二代”,因為他親眼目睹了自己的父親和長輩如何從灰土中打撈歷史,怎樣吹去歷史的塵埃還原真實,他也深深地熱愛上了這份工作,所以他給自己的微博取名“秦陵守陵人”,這是表白,也是承諾。
文物不說話,卻總讓人熱淚盈眶
也許有人覺得趙震的工作既枯燥又乏味,每天對著不會說話的文物,僅憑熱愛也很難堅持下去。但趙震說,文物雖然不會說話,但卻常常令他感動。
有一次,趙震在進行拍攝時,恰好有一縷天光照亮了身邊的秦俑,他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秦俑嘴邊的一枚指紋。
誰說文物沉寂無聲?這枚指紋告訴人們,曾經(jīng)有一個鮮活的生命呼吸著兩千年前的空氣,用一雙粗糙的大手在這里忙碌過。這本不應(yīng)該存在的一枚指紋,也許是他過于疲累所致,也許是他有趣的靈魂有意為之。總之,他為未來世界留下一個符號,也讓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永恒。
趙震看到這枚指紋時的心情宛若穿越,舉著相機的他仿佛回到兩千年前,他的面前就是那位工匠,他正在沉默不語地工作,正在塑造活的歷史。那專注的神情,就和自己一樣。
趙震說那一刻他熱淚盈眶,這就是他工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