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 張睿霖
摘 要:披讀楚史,不難發(fā)現(xiàn)楚人羋姓系當時社會的共識。通過對《史記·楚世家》《世本·氏姓篇》《大戴禮記·帝系》等相關(guān)傳世文獻的細致考辨,并據(jù)最新考古資料,推論楚人羋姓宜源于清華簡《楚居》篇所載楚人嫡系先公季連之始居地隈(騩、隗、媿)山,借地名而獲,且與季連之母女嬇(隤、潰)有密切聯(lián)系。又作為后世楚君專用的熊(酓)字,當是以職為氏,與楚人絕地天通的巫??s酒等活動有關(guān),楚人能夠溝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質(zhì)的本領(lǐng),亦可向上追溯至楚嫡系先公季連時期。
關(guān)鍵詞:羋姓;季連;隈山;熊氏
中圖分類號:K2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4-0122-07
“羋”姓作為楚人的族姓,系楚史與楚文化研究當中備受重視的問題。目前為止,前輩學者對于楚人“羋”姓的由來,業(yè)已探討不少,本文擬在學界已有研究基礎(chǔ)上,再細致梳理相關(guān)傳世文獻,并借最新出土材料,就楚人“羋”姓之淵源作進一步深入考究,以期在楚史、楚文化研究方面有所推進,不當之處,尚祈方家不吝賜正。
一、傳世文獻及出土材料中關(guān)于楚人“羋”姓的記載
在此,宜首先著重強調(diào)一下“楚人(或楚族)”這一概念,王光鎬先生指出:“楚國、楚地內(nèi)的楚人,實則是一個‘多元民族系統(tǒng)。姑不論楚國曾先后兼并數(shù)十個邦國,這些邦國的遺民亦可稱為‘楚人,即以楚國崛起于江漢,江漢土著居民亦不失為‘楚人主體因素之一部的情況看,其中的民族成分仍然相當復(fù)雜?!雹俦疚乃接懙某?,既未囊括“邦國遺民”“江漢土著”等楚國異姓,也不包括業(yè)已降為平民的楚之同姓,僅就楚公族集團而言。
楚人羋姓系當時社會的普遍認識,史料記載當中屢見不鮮。《左傳》魯昭公十三年(前529)載晉國中軍將韓宣子(韓起)與叔向(羊舌肸)對楚國君位繼承制度評論說:“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雹谠陧n起、叔向等外人看來,“羋”姓可代表楚國公室。
再者,古時女子出嫁后有多種稱呼方式,然一般情況下其稱謂的最后一個字為其父姓。征于典籍文獻及出土材料,楚公族出嫁女皆照例稱“某羋”。如“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夜出,文羋送于軍”③?!拔牧d”,嫁于鄭文公(前672—628年在位),故稱“文羋”,楚公室女。又楚成王末年欲廢黜太子商臣,商臣聞之而未察,告其師潘崇,潘崇建議:“享江羋而勿敬也。”杜預(yù)注:“江羋,(楚)成王妹嫁于江?!雹艹登嚆~器有“楚王媵邛仲嬭南鐘”:“唯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邛(江)仲嬭(羋)南龢鐘,其眉壽無疆,子孫永保用之?!雹輯?,王國維先生解釋說:“嬭者,楚姓,即羋之正字?!雹薰粝壬忉屨f:“即楚姓羋之本字?!雹卟?、仲、叔、季為子女行輩之稱,“仲嬭”即是“楚王的第二個女兒”⑧。“邛”?“仲嬭”所嫁夫家江國。銘文大意是說楚王為嫁到江國的次女作陪嫁媵器,祈其萬福。
楚王之女稱“某羋”外,其他楚諸公族成員之女亦稱“某羋”。如“王子申盞盂”,銘文為:“王子申作嘉嬭(羋)盞盂,其眉壽無期,永保用之?!雹岢袃蓚€王子申:一為楚共王(前590—560年在位)時期的申公、右司馬,一為楚昭王(前515—489年在位)時期的令尹公子申,字子西,劉彬徽先生指出:“從此器的蓋紐形制與填云紋的三角形紋來看,與下寺M7的盞相近,應(yīng)定為共王時的王子申?!雹庠偃纭俺酒埍P”,銘文為:“楚季茍作羋尊媵沫盤,其子=(子子)孫=(孫孫)永寶用享?!盉11“楚季”,氏稱,“茍”,人名,《世本》說:“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盉12學界觀點楚季茍為若敖少子楚季之后B13。銘文大意是說楚季茍為其女作媵器盤用于陪嫁之用。又有“楚屈子赤角簠”:“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仲羋璜飤簠,其眉壽無疆,子=(子子)孫=(孫孫)永保用之?!盉14說的是屈子赤角為他的次女仲羋作媵器,望其子孫繁昌。東漢王逸說:楚武王“生子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B15。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顯赫公族屈氏之女出嫁亦要冠以“羋”姓。
合之,楚人羋姓系當時社會共識,茲需慎重思考的是楚人何以會以羋作為本族的族姓呢?
二、楚人“羋”姓為羊圖騰崇拜說辨析
《說文解字》:“羋,羊鳴也?!盉16《史記·楚世家》“羋姓,楚其后也”條下,《索隱》:“羋,羊聲也?!盉17以“羊聲”訓(xùn)“羋”,諸多學者亦多從此點來考察“羋”姓,且將其與圖騰羊崇拜乃至羌族聯(lián)系起來。李玄伯先生指出羋姓圖騰為羊B18。姜亮夫先生云:“史載楚姓羋,以羊為圖騰也。”B19一之先生云:“‘羋本系羌人自稱。”“楚王族本系羌人?!盉20何光岳先生云:“羊叫聲為咪咪,與羌族的以羊為圖騰有密切關(guān)系,也可說明楚之先,已混有羌族血統(tǒng)?!盉21以上諸多學者將楚人羋姓與羊圖騰崇拜乃至羌族聯(lián)系起來,可商。細考于青銅器銘文,羋字主要有兩種書寫形式:其一,作“嬭”,由“女”“爾”兩部構(gòu)成,見“楚王媵邛仲嬭南鐘”“王子申盞盂”等。其二,“嬭”字上加“日”字頭,由“女”“日”“爾”三部構(gòu)成,見“楚季茍盤”“楚屈子赤角簠”等。上楚族姓“羋”之本字,爾聲,或從女,或從女從日,皆與羊無涉,見于經(jīng)傳之所以皆作“羋”,乃系同音假借。
再者,無論是古籍文獻抑或出土資料的記載,皆清楚地表明楚傳統(tǒng)風俗文化中,楚人所崇拜的對象乃是鳳與龍,而非羊,且以鳳為主?!冻o》中就有大量關(guān)于“鳳”的記載,姜亮夫先生統(tǒng)計“鳳”字凡二十四見B22,又《尹文子·大道上》載有一小故事:“楚人擔山雉者,路人問:‘何鳥也?擔雉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今直見之,汝販之乎?曰:‘然。則十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將欲獻楚王,經(jīng)宿而鳥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獻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凰,貴,欲以獻之,遂聞楚王。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于買鳥之金十倍?!盉23楚風俗文化重鳳,此即路人欲以山雉獻楚王的原因所在。楚王亦貴鳳,故厚賜獻鳳之路人。
征于考古資料,北至魯豫,東達蘇皖,南抵湘黔,西以川鄂為界,原楚國廣大疆域內(nèi)出土的以鳳為主題或者與鳳有關(guān)的實物比比皆是,是同時代其他諸國所不能比擬的。舉例而言,如河南葉縣出土有龍鳳聯(lián)體透雕玉佩,河南信陽楚墓出土有大型連尾鳳架鼓及金銀彩繪龍鳳棺,安徽壽縣出土有龍鳳青銅塑像,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有虎座鳳鳥懸鼓,江陵望山二號楚墓出土有龍鳳紋銅尊,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有三鳳雙連杯,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繡有鳳斗龍虎圖案禪衣、三頭鳳絹面綿袍等。
鳳之形象,在上諸出土發(fā)現(xiàn)中顯得高貴富麗,凜然威武,較龍、虎形象為尊。如虎座鳳鳥懸鼓,彩繪之鳳揚首昂立,作引頸長鳴狀,雙足踏虎背之上,作為百獸之王的猛虎則呈馴服蜷臥樣。又鳳斗龍虎圖案禪衣,“每幅圖像長28.5厘米,寬23厘米,有一鳳、二龍、一虎。鳳舉足展翅,氣勢軒昂。一足后翹,有騰躍之意;一足前伸,方攫一龍之頸;雙翅奮撲,分別擊中一龍、一虎之腰”B24。又三頭鳳絹面綿袍,“三頭鳳與大花朵組成長條形圖案。主鳳頸項挺直,頭部高昂,兩眼圓睜面向觀者。鳳頭高束大花冠”,“鳳的兩腿略彎作半蹲狀,腹部圓滾似有所孕,其寓意當為生命的繁衍”B25。據(jù)上分析,楚人的圖騰崇拜對象只能為“鳳”,且具有唯一性,B26故將楚人之羋姓與圖騰羊崇拜乃至羌族聯(lián)系起來,不妥。
楚人羋姓之由,羊圖騰崇拜說外尚有其他觀點。如岑仲勉先生認為“羋”姓來源于生活在伊朗高原西北、里海西南的米地亞人,“羋”,彌是反,《切韻》mjie,與“米地亞(Media,又稱Madia)”對音相合。B27從讀音上分析楚人羋姓與米地亞的關(guān)系,張正明先生指出:“西方米底(地)亞人一說,根據(jù)明顯不足?!盉28馬敘倫先生《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一書中引錢坫之說:“楚之姓羋,音與米同,古假借用鬻,故稱羋熊為鬻熊?!盉29劉玉堂、曾浪二位先生《楚先君名號與楚公族姓氏》一文觀點與之同,B30言鬻熊之鬻乃羋之假借字,從米得聲,羋、鬻通用,可從,然討論的系羋字向下的發(fā)展而非往上的追溯。
三、楚人羋姓與清華簡《楚居》所見“隈山”關(guān)系分析
征于傳世文獻及出土材料,推測楚人羋姓或徑由清華簡《楚居》所見“隈山”而獲,系以地名為姓,謹論證如下:
1.陸終生六子與季連系羋姓楚人之先公分析
戰(zhàn)國時期楚公族成員屈原在其所作的《離騷》中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盉31據(jù)此楚人最早始祖可上推至五帝之一的顓頊,這與《史記·楚世家》開篇所言“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B32相一致?!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云:“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盉33“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B34“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盉35《左傳》之“鄭”即為《漢書·地理志下》之“新鄭”,地望可確定在今河南新鄭市,由此推知祝融及其后裔原先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原一帶。B36《史記·楚世家》有祝融之子陸終生“六子”的記錄:“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chǎn)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B37《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六子”之事,當本源于《大戴禮記·帝系》《國語·鄭語》與之類似的記載,《大戴禮記·帝系》:(陸終氏)“產(chǎn)六子”,“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云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B38又《國語·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wèi),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shù)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后。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B39借上引《史記·楚世家》《大戴禮記·帝系》《國語·鄭語》“陸終六子”的三則史料,可知陸終長子昆吾,或名樊,己姓;次子參胡,或名惠連,斟姓;B40三子彭祖,或名籛,彭姓;四子會(鄶)人,或名萊言,妘姓;五子安,曹姓;六子季連,羋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條下,《索隱》引《世本》言:“宋衷云:‘季連,名也。羋姓所出,楚之先?!盉41推尋宋衷之言,則楚人羋姓由季連始獲,季連系羋姓楚人的嫡系男性先祖,為羋姓之祖,此點亦為楚人所認同?!蹲髠鳌肤斦压暧涊d有楚靈王(前540—529年在位)與右尹子革(鄭丹)的一段對話:“王(楚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右尹子革)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杜預(yù)注:“陸終氏生六子,長曰昆吾,少曰季連,季連,楚之祖,故謂昆吾為伯父?!盉42在楚靈王看來,季連實是其祖,故稱季連長兄為“皇祖伯父”。
又清華簡《楚居》開篇即言:“季連初降于隈山,至于穴窮?!盉43之后再依次講述楚人諸先公先王世次、居所及其變遷情況,迄于楚悼王(前401—381年在位)之世。《楚居》敘事為何從季連開始而非更早的老童、祝融諸人呢?李守奎先生指出:“季連是羋姓的祖先,《楚居》的作者把他當做楚人的直接遠祖?!盉44湯漳平先生也認為:“季連正是楚之始祖,楚人之所以為‘楚的直接源頭?!盉45
概言之,季連是楚人所認可的先祖,系羋姓之祖,羋姓這一代表楚人族屬血統(tǒng)的標識僅與季連有直接聯(lián)系,宜借此點來深究楚人羋姓的真正由來。
又上引陸終之昆吾(樊)、參胡(惠連)、彭祖(籛)、鄶人(萊言)、安、季連六子,分屬己、斟、彭、妘、曹、羋六不同古姓,為何陸終六子同父而別為六姓呢?類似之事《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B46前輩學者對此問題多有研究,陳絜先生綜合辨析諸家之說,指出諸說皆有破綻可尋,認為:“隨著氏族的分化,新的氏族會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取氏族名號?!薄坝卸嗌賯€新氏族就有多少個新的氏族名號也就姓?!薄耙宰寰拥貫樾湛赡芫褪侵饕绞街??!盉47此說可從,驗之己、斟、彭、妘、曹、羋六姓,以彭、曹二姓為例,彭姓,“名翦,為彭姓,封于彭城”B48。即陸終三子彭祖(籛、翦)因彭城而獲彭姓。曹姓,馬世之先生在解釋《大戴禮記·帝系》所記“其五曰安,是為曹姓”時說:“安即晏安,陸終第五子,其早居地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史稱‘曹陽。”B49即陸終第五子晏安因曹陽而獲曹姓。據(jù)此,則楚人取羋為姓,或與楚人先公季連之居住地名有關(guān),尚有其他佐證可支持此論點。
2.商周青銅器銘文所見偏旁從女字之古姓分析
羋之本字的兩種書寫形式,偏旁皆從女,商周青銅器銘文中有諸多偏旁為女字之古姓,如姬、姜、姚、嬴、媯、姒等。分析這些古姓的由來,金良年先生言:“最初的姓,大都由地名轉(zhuǎn)化而來。”B50核之典籍,其說可信。如:“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B51杜預(yù)注:“因其所由生以賜姓,謂若舜由媯汭,故陳為媯姓?!盉52《尚書·禹貢》“錫土姓”條下,《孔傳》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謂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賜之姓以顯之?!盉53換言之,商周古姓大都與先祖所生地或所居地之地名有直接聯(lián)系,如上引杜預(yù)、孔穎達所列舉的媯姓,《元和姓纂》亦云:“帝舜之后,舜生媯汭,子孫氏焉?!盉54又《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韋昭注:“姬、姜,水名。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盉55姬之得姓黃帝居姬水故也;姜之得姓炎帝居姜水故也。又姚姓,《說文解字》:“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倍斡癫米ⅲ骸八茨该盏牵从谝μ?,因姓姚氏?!盉56又嬴姓,《史記·秦本紀》云:“舜賜(伯益)姓嬴氏?!盉57《通志·氏族略序》云:“居于嬴濱者賜以嬴?!盉58
再者,取男性先公居住地之地名作為本族之族姓的現(xiàn)象,于后世民族中多見,如耶律氏,“有謂始興之地曰世里,譯者以世里為耶律,故國族皆以耶律為姓”B59。又1949年之前,在今天我國云南省怒江州獨龍江流域,生活有獨龍族,當時尚處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未有統(tǒng)一的族稱,常以其居住的地區(qū)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如“獨龍”“迪麻”等。其個人命名方式多為:地名(家族名稱)+父、母名+本人愛稱+本名,如有名“孔當木·頂·阿克洽·松旺”者,“孔當木”,當?shù)刈匀淮迕詾榧易鍢俗R,頂,父名,阿克洽,愛稱,松旺,其人之名。
稽上媯、姬、姜、姚、嬴等諸古姓例,繼證之以民族學材料,以衡羋姓得姓之由,則女字偏旁之楚人“嬭(羋)”姓,宜源出楚先公季連的居住地名,因地名而獲姓。
3.清華簡《楚居》“季連初降于隈山”分析
《楚居》:“季連初降于隈山。”“隈山”,整理者說:“疑即騩山,《山海經(jīng)》中有楚先世居騩山之說?!盉60指出“隈”通“騩”,確然?!摆瘛保瑥奈仿?“騩”,從鬼聲,“畏、鬼楚簡多通用”B61。李學勤先生申之:“隈山應(yīng)是《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內(nèi)《中次三經(jīng)》的騩山,也即《中次七經(jīng)》的大騩之山,就是今河南新鄭、密縣一帶的具茨山?!盉62將“隈(騩)山”地望確定在新鄭、新密一帶,恰與《左傳》魯昭公十七年所載“鄭,祝融之虛也”相應(yīng),可從。
“隈(騩)山”又名“泰(大)隗山”,系上古名山,以神名為名,由來已久?!肚f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贬屛模骸盎蛟疲捍筅?,神名也。”具茨,“山名也。司馬云,具茨,在滎陽密縣東,今名泰隗山”。B63《元和郡縣圖志》“密縣”條下有相似記載,云:“大騩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于具茨山,故亦謂之大騩山?!盉64“降”字,守彬先生解釋說:“‘降可解釋為‘出生?!薄摆裆綉?yīng)該是季連的出生地或者最初得到的封地?!盉65換言之,隈山及其附近區(qū)域應(yīng)該是季連部族的生產(chǎn)、生活之地。
合上分析,有如下三層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推論邏輯:其一,季連系羋姓楚人的先公,為羋姓之祖,羋姓作為楚人族姓由季連始獲;其二,陸終六子雖同父,概因居地不同而別為六姓,加之商周青銅器銘文中女字偏旁之古姓多以男性先公居地為名,遂推定楚人羋姓宜與楚人先公季連之居住地名有關(guān);其三,清華簡《楚居》所見“隈(騩、隗)山”為季連始居所,為上古名山,且為楚人溝通天地、神人的圣山(詳下)。
又上古音中,隈(騩、隗)字,從畏(鬼)聲,影母,微韻(i);嬭字,從爾聲,明母,脂韻(ei)。韻母部分,隈、嬭二字屬脂微合韻,讀音相似,而先秦時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韻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B66聲母部分,明(微)母字、影母字在韻母相似的情況下,通假之例亦非獨見,如“末”(明母)與“遏”(影母)、“拇”(明母)與“毐”(影母)、“網(wǎng)”(明母)與“枉”(影母)、“妄”(明母)與“枉”(影母)等。B67舉“妄”“枉”為例,《楚辭》卷十四《哀時命》:“摡塵垢之枉攘兮?!蓖跻葑ⅲ骸巴魅?,亂貌。”B68馮其庸按:“‘枉讀為‘妄?!墩f文》:‘妄,亂也?!盉69故即使單純從上古音韻來看,隈(騩、隗)、嬭二字亦可通。
據(jù)上,概可推定楚人“嬭(羋)”姓,當源出于清華簡《楚居》所見楚先公季連之居所隈(騩、隗)山,嬭(羋)通隈(騩、隗),借地名而獲姓。
楚人取“嬭(羋)”字作為本族之族姓,除去以地名為姓外,尚有其他歷史考量。
《說文解字》“姓”字條下云:“人所生也?!薄耙蛏詾樾眨瑥呐?,生亦聲?!盉70“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guān)系,說明同姓之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guān)系人群的標記,“所以姓在最初就是母系血緣關(guān)系的標志”B71。而嬭字,《廣雅·釋親》:“嬭,母也?!盉72《廣韻》:“嬭,楚人呼母?!盉73至今湖北諸多地區(qū)尚存呼母為“嬭”的風俗,黃樹先先生指出,19世紀70年代修的《黃阪縣志》在“風俗”條下記錄湖北黃阪人呼“母”為“二”,又《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中記錄羅田、廣濟、蘄春、陽新、大冶等地呼“母”為“異”,“二”“異”皆當為“嬭”之記音。B74征于文獻資料,季連之母,為鬼方氏之女,《世本·氏姓篇》作“女嬇”B75,《大戴禮·帝系》作“女隤”B76,《漢書·古今人表》作“女潰”B77,其實一也。合之,“嬭”“媿(隗、騩)”“嬇”“隤”“潰”諸字讀音皆似,加之“嬭”字在楚語當中又有表母之意,疑楚人以嬭為姓,除去以地名為姓的因素外,尚有追念季連之母女嬇(隤、潰)之意。
四、歷代楚君專用氏稱“熊”字分析
鬻熊,是商末周初的一名杰出政治家,于楚而言,其最大的功績是在殷、周變革之際,審時度勢,把握時機,率領(lǐng)楚人投奔周文王。張正明先生言其雖非開國始封之君,卻是肇業(yè)奠基之主。B78季連與鬻熊的世系關(guān)系,《史記·楚世家》說:“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薄捌渥釉恍茺?。”B79此記載中鬻熊系季連之遠孫后裔,至于中間究竟間隔多少世,已無法具考。
按之古籍文獻,楚雖為羋姓國,然楚君自鬻熊以降例稱“熊某”,“熊”字成為歷代楚君的專用氏稱,此與其他諸侯本國之姓即為國君氏稱的情況迥異,如齊為姜姓國,國君稱“姜某”;陳為媯姓國,國君稱“媯某”;晉為姬姓國,國君稱“姬某”等。
關(guān)于楚君專用氏稱“熊”字,諸多學者將其與作為圖騰崇拜的動物熊結(jié)合起來。姜亮夫先生說:“此熊必為一種吉祥之別稱,除以為圖騰外,無他可釋?!盉80林維純先生說:“楚人對熊的崇拜,到了西周以后,便逐漸轉(zhuǎn)化成為國君的尊號了?!盉81何光岳先生觀點類似:“熊乃荊楚的一個圖騰?!盉82上諸多學者將楚王專用氏稱“熊”字與圖騰熊崇拜聯(lián)系起來,可作進一步的探討。
楚系青銅器中,經(jīng)傳所見作為楚君氏稱的“熊”字,皆作“酓”,如“楚王酓章鐘”B83、“楚王酓璋戈”B84、“楚王酓前鼎”B85等,王輝先生說:“酓讀同熊,侵蒸對轉(zhuǎn)?!盉86張正明先生申之:“文獻以‘熊代‘酓,一則是由于這兩個字讀音相近,二則是出于北方諸侯對楚人曾以禽獸視之的心理。”B87
甲骨文中“熊”字從能,像猛獸之形?!蹲髠鳌肤斦压吣辍捌渖窕癁辄S熊”條下,杜預(yù)注:“獸名,亦作‘能。”B88“酓”字,從酉從今,亦即“”字,今楷書作“飲”。B89“酓”“熊”二字雖屬同聲假借,然所代表的意義迥然不同,故經(jīng)傳所見楚君稱“熊”氏當與圖騰熊崇拜無涉。又張正明先生言:“楚君以酓(即飲)為氏,應(yīng)與縮酒有關(guān),是以職為氏?!盉90確然。
“縮酒”的“縮”字,本作“莤”字。《說文》釋“莤”字:“禮,祭束茅加于祼圭,而灌鬯酒,是為莤,象神之也?!倍斡癫茫骸扒x,讀為縮。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盉91“莤”字從艸從酉,字意如段玉裁所言為束茅立于上,以酒自上澆下,用成束的苞茅來過濾酒中糟粕,酒汁遂漸漸滲透下流至酒罈,使之成為饗神的清酒,這恰是縮酒祭祀天神儀式的真實寫照。
綜上,“莤(縮)”字之內(nèi)涵與“酓”字有高度的暗合,而楚國歷史發(fā)展中,楚君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類似用束茅“縮酒”等溝通神人之交的工作。
楚地盛產(chǎn)苞茅,《管子·輕重篇》:“江淮之間,有一茅而三脊,貫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薄敖粗济L而十倍,其賈一束而百金?!崩柘桫P按:“自尖至本,皆為三脊?!盉92又《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盉93菁茅,即茅之有毛刺者,古人拔此茅而捆束之,故曰包茅(亦稱苞茅),常用于祭祀及一些重大活動中,又名“靈茅”,稱“神藉”?!吨芏Y·天官·甸師》說:“祭祀,共蕭、茅。”B94《周禮·春官·男巫》說:“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B95又《史記·宋微子世家》說:“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B96周初分封,楚有向周王室進貢苞茅的義務(wù),這也就是“《周官》所說的‘祀貢”B97。在“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苞茅作用甚大,故《左傳》魯僖公四年(前656),齊桓公率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八國攻打楚國的理由,就是“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B98。除去“苞茅”以外,楚尚需進貢其他方物?!蹲髠鳌肤斦压暧涊d楚臣子革(鄭丹)之言:“唯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倍蓬A(yù)注:“桃弧、棘矢以御不祥?!盉99桃弧,桃木弓;棘矢,棘枝箭,皆是古時祈祝禳福之物,《左傳》魯昭公四年記載藏冰,云:“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zāi)?!盉100楚所進貢周王的方物苞茅、桃弧、棘矢等皆與古時祝巫祭祀、溝通神人以祈福攘災(zāi)有關(guān)。
除去進獻溝通神人之交的方物外,楚君尚經(jīng)常親自主持此種活動,做神與人溝通之媒介?!秶Z·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shè)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B101岐陽之蒐,是周成王主政時期最重要的外事活動,《左傳》魯昭公四年:“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涂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盉102岐陽之蒐與鈞臺之享、孟津之誓等并列,是周成王王天下的象征。在如此重要的政治事件中,楚君(熊繹)做了兩件事情,其一,“置茅蕝,設(shè)望表”,韋昭注:“置,立也。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望表,謂望祭山川,立木以為表,表其位也?!盉103即實際操作了祭天享神的“縮酒”儀式。其二,“守燎”?!抖Y記·祭法篇》:“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盉104則“守燎”亦是祭天中的一項具體儀式,張正明先生言:“楚人崇奉火神,他們的酋長是正統(tǒng)的火師。為祭天而守燎的火師,要通曉巫術(shù)?!薄靶芾[這位國君實為酋長兼大巫?!盉105
綜上所述,作為后世楚王專稱的“熊(酓)”字,當是以職為氏,與楚人“絕地天通”的巫??s酒等活動有關(guān)。古時縮酒作為一種祭祀活動,為巫之專職,故用“酓”來表達楚人之神通,用以酒祭神人的“莤”字為氏,稱“酓”氏。
實際上,我們似乎可以將楚人能夠溝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質(zhì)的本領(lǐng),向上追溯至楚嫡系祖先季連時期。
《楚居》“季連初降于隈山”,“降”字,除可理解為出生之意外,整理者指出:“降,特指神的降臨?!盉106證之古籍,“降”字確實經(jīng)常與富有神性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涵。《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盉107《詩經(jīng)·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盉108《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B109《楚居》篇中特用具有神圣性的“降”字來述說季連的活動,應(yīng)該與巫祝職業(yè)活動有關(guān)。上古時期,在經(jīng)過顓頊絕地天通的改革之后,“氏族首領(lǐng)往往同時執(zhí)行巫師的職能”B110,其職能主要是貫通天地,使神降地,或上天見神。巫祝能舉行儀式請神自上界下降,降下來把信息、指示交與下界;上天見神,則是通過舉行儀式,巫師自己到上界去與神祖相會。B111又最新見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載:“融(祝融)乃使人下請季連?!盉112“下請季連”即季連要至上天見神,姜亮夫先生指出:“蓋古酋長大君,皆宅高山而居,因以自高山而行下,在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大酋與天通,故凡自天下者,皆曰降,與陟為對舉字?!盉113換言之,巫祝常以高山為媒介以陟降上下、溝通神人,如《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記載:“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盉114合之,作為顓頊后代的楚嫡系先公季連有兩重身份,一為楚人之政治領(lǐng)袖,二為楚之大巫,其通過陟降楚部族之神山隈(騩、隗)山來溝通天地、神人。
以上即是筆者對于與楚人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羋(嬭)”“熊(酓)”二字的一些粗淺的理解。概而言之,從起源上講,二字宜皆可追溯至季連時代?!傲d(嬭)”字,源于季連始居地隈(騩、隗)山,因地名而獲,且與季連之母女嬇(隤、潰)有密切聯(lián)系。而作為后世楚君專用的“熊(酓)”字,當是以職為氏,與楚人絕地天通的巫??s酒等活動有關(guān),而楚人能夠溝通天地、神人,有大巫之性質(zhì)的本領(lǐng),亦可向上追溯至楚之祖先季連時期。當然,經(jīng)典不能任意亂改,然而在鉤沉史實,力圖還原歷史真相過程中做這樣一番辨正,給出盡可能合理的解釋還是必要的。
注釋
①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3—4頁。
②③B51B98B100B10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351、400、60、290、1249、1250頁。
④B34B42B52B53B88B99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37、2084、2064、1733、152、3497、2064頁。
⑤⑨B11B14B83B84B8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61、3019、5434、2985、74、6136、1326頁。
⑥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61年,第1197頁。
⑦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355頁。
⑧⑩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5—296、309頁。
B12宋衷注,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王謨輯本》,中華書局,2008年,第29頁。
B13何浩:《季茍盤與楚季氏》,《荊州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B15B31B68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12、12、2990頁。
B16B56B70B9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147、618、618、757頁。
B17B32B37B41B48B57B79B93B96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1691、1689、1690、1691、1691、173、1690、457、1610頁。
B18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第83—108頁。
B19姜亮夫:《三楚所傳古史與齊魯三晉異同辨》,《歷史學》1979年第4期。
B20一之:《楚人源于羌族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B21B82何光岳:《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6、168頁。
B22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三·楚辭通故(第三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6頁。
B23王愷鑾校正:《尹文子校正》,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第18—19頁。
B24張正明、滕壬生、張勝琳:《鳳斗龍虎圖像考釋》,《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B25B26宋公文、張君:《楚國風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3、507頁。
B27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商務(wù)印書館,1958年,第61頁。
B28張正明:《荊楚族源通議》,《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
B29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六,上海書店,1985年,第39頁。
B30劉玉堂、曾浪:《楚先君名號與楚公族姓氏》,《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B33B109B114方韜:《山海經(jīng)》,中華書局,2011年,第314、342、233頁。
B35B77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651、873頁。
B36李學勤:《談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0年第2期。
B38B76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第128、127頁。
B39B46B55B101B103B107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第467—468、333—335、337、430、430、29頁。
B40唐嘉弘:《釋“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1年第3期。
B43B60B10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81、182、182頁。
B44李守奎:《論〈楚居〉中季連與鬻熊事跡的傳說特征》,《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B45湯漳平:《也談〈清華簡·楚居〉與楚族之淵源》,《中州學刊》2014年第6期。
B47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30—31頁。
B49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頁。
B50金良年:《姓名與社會生活》,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頁。
B54林寶:《元和姓纂》,中華書局,1994年,第83頁。
B58鄭樵:《通志》卷二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9頁。
B59脫脫等:《遼史》卷一一六,中華書局,1974年,第1534頁。
B61黃靈庚:《清華戰(zhàn)國竹簡〈楚居〉箋疏》,《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1期。
B62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B63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2年,第824頁。
B6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第135頁。
B65轉(zhuǎn)引自王偉《清華簡〈楚居〉地名札記二則》,成建正主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8輯,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133頁。
B66謝榮娥:《秦漢楚方言區(qū)文獻中的脂部與微部》,《長江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B67李國:《〈說文通訓(xùn)定聲〉通假字的聲母(唇、牙喉音)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19頁。
B69馮其庸、鄧安世纂著:《通假字匯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37頁。
B71張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頁。
B72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2004年,第200頁。
B73周祖謨校:《廣韻校本》,中華書局,2011年,第271頁。
B74黃樹先:《古楚語釋詞》,《語言研究》1989年第2期。
B75宋衷注,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孫馮翼輯本》,中華書局,2008年,第15頁。
B78B87B90張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7、36、35—36頁。
B80姜亮夫:《姜亮夫全集八·楚辭學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7頁。
B81林維純:《關(guān)于屈原與楚王的姓氏及其它》,《學術(shù)研究》1983年第2期。
B86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344頁。
B89張世超、孫凌安等:《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3497頁。
B92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1473頁。
B94B95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372頁。
B97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修訂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頁。
B104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1年,第670頁。
B105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0頁。
B10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1030頁。
B110童恩正:《中國古代的巫》,《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B11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261—265頁。
B112黃德寬:《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B113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三·楚辭通故(第二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9頁。
責任編輯:王 軻
Abstract:Reading the history of Chu,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at Mi(羋) was Chu′s surname was common knowledge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such as Shi Ji . Chu Shi Jia, Shi Ben . Shi Xing, and Da Dai Li Ji . Di Xi, and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t is inferred that Mi was related to Wei Shan(隈山) , where Ji Lian(季連) , the ancestor of Chu people, once lived, which was recorded in Chu Ju(《楚居》)of Tsing Hua Bamboo Slips, and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Ji Lian(季連)′s mother, Nv kui(女嬇). Xiong(熊), the character specialized for Chu Kings, was related to profession and the wizard′s rituals. Starting from Ji Lian(季連), Chu people were like wizards and ha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Key words:Mi(羋); Ji Lian(季連); Wei Shan(隈山); Xiong(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