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杰 方平 趙威 丁華萍 聞潔璐 李馳躍
[摘 ? ? ? ? ? 要] ?主要通過文獻資料和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訪談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比學生入學前與大學一年后的變化,通過分析學習、人際交往、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因素,基于社會、學校、教師、大學生及預科學生本身探討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好地融入大學這個集體,推動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進一步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更高質量的人才。
[關 ? ?鍵 ? 詞] ?少數民族學生;適應性;學生訪談;問卷調查;預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6-0128-0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國家對預科教育的進一步重視、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數量的增加,少數民族大學生初入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性問題也愈發(fā)明顯。[1]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不僅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還符合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少數民族學生從基礎教育階段向高等教育階段過渡的關鍵期,所以更好地適應預科教育階段的生活,是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的基礎。曾有學者指出,預科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生活、心理適應困難三部分,也有其他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指出預科學生適應性問題主要有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大學新生活環(huán)境、人際交往、心理接受度等方面的適應障礙,這些方面對于“00后”大學新生而言尤其明顯。對接受預科教育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他們與漢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因價值觀、文化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存在一定的心理適應期,在這一階段調整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焦慮、自卑、壓迫等負面情緒,這對適應大學生活是極為不利的。同時,少數民族因為生長環(huán)境、所居住地經濟發(fā)展程度、區(qū)域文化等特殊性,與漢族學生在交往、共同學習、語言交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于他們盡快適應新生活。
基于以上簡略綜述,關于初入大學環(huán)境的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成果是較為豐富的,這為進一步研究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大學學習生活適應性提供了實質性的參考標準。但是接受預科教育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所以上述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完全適用于預科學生,本文針對接受預科教育的少數民族對預科階段學習和生活的適應性展開專門的研究,為他們可以盡快地適應學習和生活補充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參考意見。
二、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大學適應性問題的表現(xiàn)
經過實地調查以及問卷調查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處于預科學習階段的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相似的消極表現(xiàn),即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的積極性不夠、人際交往的范圍較窄、不愿意向他人表達自我、自尊與自卑相互交織等,具體的表現(xiàn)可以歸結如下。
(一)學習方面
進入大學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學生要離開生活已久的家鄉(xiāng),預科教育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也都將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相對于高中學習來說,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輕松、自由,因為習慣了高中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模式,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過渡。根據調查問卷顯示的結果,在高校參與預科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只有19.53%的學生會經常向老師請教,73.15%的學生會偶爾向老師請教,甚至還有7.32%的學生從未向老師請教。這個調查結果表明,預科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會主動請教自己的老師,而更傾向于老師主動為他們解答,還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
預科階段的學習成果決定著少數民族大學生可能進入的大學和專業(yè),預科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由于預科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都來自西部偏遠地區(qū),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比較薄弱,直接參與大學專業(yè)課程學習是很吃力的,需要有預科學習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過渡。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少數民族學生在預科學習的過程中,有13.21%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非常有壓力,他們總是會擔心自己的預科成績會影響未來的發(fā)展,而71.36%的學生在預科學習上有一點壓力,但是同樣也有15.43%的學生有較好的心態(tài),他們安于現(xiàn)狀,所以在預科學習中不會感受到多大的壓力。
(二)人際交往方面
影響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學習階段人際交往方面的最大因素可以歸結為語言差異,因為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都使用的是本民族的語言,在國家通用語言表達上具有一定的困難。語言障礙會使他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自覺地會將自己劃分在自己的交際圈內。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有31.25%的預科學生表示語言障礙確實會限制與其他學生的正常交際。同時,他們本身持有的性格和心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沉淀為他們所遵從的文化傳統(tǒng),這些同樣也會成為與其他學生開展正常人際交往的限制因素,從而限制他們的層次和范圍。
為了緩解少數民族預科學習階段的適應性問題,我們引入了四類支持起源,其中包括社會成員身份支持、社會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當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后,在尋找支持時都會傾向于尋找本民族的同學,并向他們傾訴。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預科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在與其他各民族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在遇到一定的問題并需要相應的支持時,82.36%的人會優(yōu)先選擇與自己同民族的同學尋求幫助,當有一些娛樂交際活動時,也會優(yōu)先選取自己本民族的同學來共享娛樂活動。
(三)心理方面
從地區(qū)分布來看,參與預科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都來自偏遠的西部地區(qū),那里經濟發(fā)展相對比較落后,環(huán)境也相對來說較為封閉。所以當他們來到大學后,因為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陌生,語言、習慣等都會限制他們與其他同學的交往,長期的獨處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孤獨感,在學校中難以找到自己舒適的歸屬感。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高校中只有53.68%的參加預科學習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喜歡當前的大學生活,有將近半數的學生對預科階段的生活沒有感覺甚至不喜歡,這對他們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活方面
飲食問題是少數民族學生到新環(huán)境中較為在意的問題。雖然我國各大高校為了應對這個問題都設置了相應的餐廳,但是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較少,很難滿足學生飲食上的多元化需求。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能夠習慣高校食堂飲食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只有62.37%,有33.08%的學生認為學??梢怨┙o他們的飲食菜品是十分單一的,還缺乏家鄉(xiāng)正宗的味道,所以不太習慣高校飲食,還有4.55%的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習慣學校的飲食體系。
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大學生預科學習階段,一般都遠離家鄉(xiāng)在外求學,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易使他們水土不服。調查結果顯示,在江浙地區(qū)上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有82.62%的人會認為當地的氣候與家鄉(xiāng)的氣候有較大的差異,潮濕的氣候總會讓他們的皮膚產生過敏性的反應。這種環(huán)境的差異性甚至在長達一年的預科學習時間段里有斷斷續(xù)續(xù)的適應性障礙。
三、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大學適應性問題的改進措施及建議
想要解決預科學習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適應性問題,需要綜合考究多方面的因素,可以從社會、學校、教師、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本身四個層面來綜合探討。
(一)社會方面
國家和社會作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動者,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完善相關政策的保障機制,為民族教育的落實投放更多的資本支持。要明確適應性問題并針對性地更新和完善相應政策,尤其加大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學硬件、軟件設施建設。
同時,適當地擴大內地少數民族內高班的規(guī)模,因為曾有相關調查顯示,有過內高班學習經歷的少數民族學生要比沒有相應經歷的學生更快適應新環(huán)境和新生活。所以,國家和社會可以重新考究內高班的規(guī)模設置,適當擴大招生規(guī)模,讓偏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學生盡早享受到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培養(yǎng)他們對新環(huán)境、新生活的適應性。
(二)學校方面
首先,作為實施預科教育的主體,高校應該優(yōu)化預科教育的學生培養(yǎng)體系。始終強化和貫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從教育教學、日常生活、管理服務等多個方面向預科學生傳達來自學校的關愛,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建立強烈的歸屬感。優(yōu)化學校的氛圍,相關部門可以編制少數民族知識手冊,并組織在校全體學生研讀,組織“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活動,宣介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強化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程度,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其次,創(chuàng)新幫扶服務機制。學校在貫徹落實黨中央民族教育政策的基礎上,可以創(chuàng)新資助的方式,從情感交流的層面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安全感。比如可以通過勤工助學、設置相關獎學金來實現(xiàn)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金錢資助;也可以通過“結親”的方式組建老師—少數民族學生、漢族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的相互交流、關愛機制。學校還要完善相關的硬件、軟件設施,比如在食堂增設特殊的窗口,并聘請少數民族的廚師為預科學生打造特色菜式,切實解決預科學生的飲食問題。
(三)教師方面
在教學方面,精心組織,認真實施。高校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學習情況,了解這部分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在準備教學內容和活動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適應度和接受度,并根據課堂表現(xiàn)適時做出動態(tài)調整。在教學管理方面,可以選擇責任心較強的任課老師來擔任預科班的班主任,并為相應的班級配備少數民族輔導員老師,保證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有效性。生活中,教師應該主動去了解預科生的生活狀況,多與他們貼心交流,發(fā)現(xiàn)一些潛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引導少數民族預科生盡早適應新環(huán)境、新生活。
(四)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本身方面
預科生想要在新學校中找到歸屬感,最關鍵的還是要從自身出發(fā)做出改變。首先,預科生必須主動接受新生活,主動融入新環(huán)境。其次,要把完成預科任務和取得好成績作為最終目標,主動學習好的學習方法并提高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的能力,以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和明確的學習目標約束自我,并根據課程內容盡快做出調整。最后,要學會克服一直以來的依賴心理,主動向同學和老師闡述自己的不安并向他們尋求解決方法,接納別人的意見,改變自我封閉狀態(tài)。
四、小結
對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說,因為所接受的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多多少少會產生一些適應性問題。針對問題發(fā)生的源頭做出詳細的分析,并從社會、學校、教師、預科學生本身等出發(fā),探究相應的解決對策,推動預科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慧.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現(xiàn)狀及幫扶措施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9,21(5):120-123.
[2]張欽峰,王一涵,魏藝.淺析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現(xiàn)狀[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56):269-270.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