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銀(山西太原)
讀了姜勝群先生《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雜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創(chuàng)版),筆者想起了一個故事:民國初年,著名金石學家、國學大師王國維邀請當時已經(jīng)退位的小皇帝溥儀到家中做客。當其給溥儀展示自己珍藏半生的古董字畫、金石玉器時,溥儀卻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興趣,反而隨手指了幾件,告訴王國維說這些都是假的。王國維不服,憑自己的美學、史學造詣,他不相信這些經(jīng)過自己精挑細選的古董是假貨,何況,小皇帝并沒有仔細看,怎么能一眼就辨別出真?zhèn)蝸砟??王國維找來了同行幫忙鑒別,又去古玩店找行家審看,所得到的結(jié)果竟然相當一致:這些收藏確實多為贗品。王國維對年紀輕輕卻見識如此之廣的溥儀很是佩服,沒想到溥儀卻說:“我也不懂你們那些個鑒別的方法、技術(shù),我就是看你那幾件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個不太一樣罷了?!?/p>
溥儀鑒別古董的“訣竅”就是比較:我們皇家的收藏自然是真品,與真品不一樣的自然是贗品了。古董鑒定是一門非常專業(yè)、深奧的學問,然而借助于比較,一個門外漢的鑒別能力竟然超過了資深的專家!這,就是“比較”的力量。
曾經(jīng),筆者對西方一些國家的陪審團制度很是不解:法律的專業(yè)性極強,而陪審員多是從選民登記冊或電話號碼簿上隨機選取的,其中有許多是法盲,讓這樣一些人來斷案,豈不是草菅人命?然而,從長期的司法實踐來看,因陪審員不懂法而釀成的冤案、錯案卻極其罕見。個中的原因,恐怕就在這“比較”二字上:陪審團成員雖不懂法律,但“會說的不如會聽的”,只要控辯雙方的律師都是法律專家,陪審團就可以通過比較控辯雙方的論點和論據(jù),做出正確的判斷。
但比較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使不同的事物、思想、觀點都能夠登上舞臺,盡情地表演、競爭。過去我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事實上,有些時候群眾卻又是“不明真相”、隨波逐流的。根本原因,是群眾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只有創(chuàng)造條件,讓群眾能夠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取各種不同的信息,才能夠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真相和真理。那時候,群眾的眼睛才能真正“雪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