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持,嚴麗麗
(閩南理工學院,福建 石獅 362700)
2011 年被譽為大型史詩的電影《賽德克·巴萊》給我們演繹了中國臺灣原住民賽德克人反抗日本殖民者暴政的歷史事件,呈現出了一個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地方傳統與現化文明格格不入的景象,不禁引發(fā)深思:現代文明背景下,地方傳統文化面臨極大困境,應該何去何從[1]。電影中精美的服飾造型和精湛的編織技藝,正是賽德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只能在博物館和傳統手藝人中窺探一二,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中國臺灣的原住民共有14 個少數民族分支,其中賽德克族是2008 年4 月才正式入選的,總人口約八九千人[2]。在此之前,賽德克屬于泰雅族的一支,主要分為聚居在中央山脈以西的西賽德克群(南投縣)和中央山脈以東的東賽德克群(花蓮縣)[2]。由于我國將臺灣少數民族統稱為高山族,而其各族分支用“人”作區(qū)分,如泰雅人、布農人和賽德克人等,以下皆用賽德克人指代“賽德克族”。
祖靈傳說賽德克人死后靈魂必須經過彩虹橋歸祖靈安息之地,神會派遣使者在彩虹橋上檢查每位族人的雙手,檢查男人雙手是否為獵人之手,女人則是否為織布之手,檢查通過才有資格到達另外一端與祖靈一起安息??梢姡幙椩谫惖驴巳司哂信e足輕重的地位。
在賽德克族群中,評定女性在族群中的社會地位與才能,是通過學習精湛的編織技藝并接受紋面的儀式來評判。族里的每位女性都要學習傳統編織,只有練就一手編織工藝擁有紋面的資格方可出嫁。出嫁時,母親會收集女兒編織的布匹作為嫁妝,工藝越精湛越受他人尊重。相反的,不會編織工藝的女性被視為恥辱。
數百年來,苧麻一直是賽德克服飾主要纖維材料,除了用于制作服裝和腰帶、頭帶和背帶等服飾品外,在繩索、手提籃、漁網和陷阱網等捕獵用品中也常常可見。苧麻纖維外觀潔白有絲質光澤,吸濕透氣,耐用且不易變形,抗菌耐霉,易染色,特別符合常年悶熱潮濕的氣候環(huán)境。
種植苧麻—剝皮脫膠—紡紗—制造—制衣等,成為賽德克女性必須熟練掌握的生活技能[3]。賽德克女性制線和編織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賽德克女性制線和編織過程
具體制作麻線過程為:苧麻干莖分離,去皮取線—搓洗晾曬、搗線—捻線紡紗—煮漂白,去除雜質—染色—卷紗—理紗—理經紗。
賽德克人服飾布料的傳統染色方式以植物染為主,主要植物有:九芎、白葉薯榔、山黃麻、水麻、細葉饅頭果等。
早期賽德克人服飾主要以白色、黑色和紅棕色為主,實用耐臟。將麻紗與草木灰攪拌放入鍋中煮一天即可得白色紗線,黑色和紅棕色染料較容易取得。賽德克人服裝的色彩大多為紅色調,除了有嚇鬼作用(傳說惡鬼懼怕紅色)外,族群中紅色更象征著族人不懼外敵侵略,充滿血性和力量[4]。
賽德克沒有族群文字,在口口相傳的情況下,服飾織物便代表人們約定俗成的集體意識,形成了一種符號化的文字象征,宛如一種無聲卻有形的溝通語言。賽德克的織物紋樣圖案,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更具有傳播古老信息的文化功能。
如圖2 所示,賽德克人編織紋樣主要有平紋、斜紋(山形紋)、菱形紋(祖神之眼)和米粒紋4 種。平紋織,是最簡單最常見的織布技法,可以調配各種樣式的紋路,通常用在布邊位置,由于制作簡單又牢固,經常用于制作背帶、嬰兒搖籃等日常用品[3]。一般日?;蚨Y用的披肩布、綁腳布用的是菱紋、斜紋織布,花紋多為山形紋或菱紋,由于菱形紋形狀看上去像眼睛,因此象征祖靈的眼睛,把它織于服飾上,就如同帶著祖靈的注視與護佑。菱形紋是賽德克人最喜歡用的圖紋,遍及日常服飾與被褥。而斜紋布料比較厚實,其經線和與緯線交錯較多,連綿曲折的造型猶如山形,代表的是祖先遷徙的曲折道路。米粒紋的織造方法,稱挑織或浮織,是比較難的織造方法,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其中挑織又稱為“挑花法”,挑花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整塊布顏色和紋路固定不變,正面和背面圖案相近,顏色相反;另一種是挑紗方式呈現經線或緯線復雜的花紋織法。表現多重菱形浮織為其特色,又稱為“精挑”。由于它經線全用挑織,緯線全用浮織,因此在編織時必須全神貫注,非??简炑哿秃捏w力。在族群中,此技法被視為女性編織的最高級別。
圖2 賽德克人編織紋樣
賽德克服飾具有強大而具體的表現力,它透過服飾上的色彩與圖案,來滿足族群中不同成員的需要,表現族群的特性,也利于民族情感和思想的傳達。其中以貝珠衣最為特色。賽德克人的禮用貝珠衣(圖3):貝珠衣的披肩、綁腿,多為挑織暗紅菱紋,再結合平織與浮織交錯使用[5]。白底紅紋為固定配色,衣身采用長方形布片形式拼縫而成,并且在門襟、袖口和后背周圍縫制成串貝珠。貝珠衣不僅可當做聘禮和貨幣使用,在凱旋祭中更可以表彰馘(音guó)首者的地位及成就。不過貝珠衣僅限于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穿著,它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圖3 賽德克人的禮用貝珠衣
日本殖民時期,賽德克傳統編織技藝受到日本印花布大量進口和禁止手工業(yè)技藝的影響,不僅減少了對下一代編織技藝的傳承,而且還將原有的傳統復雜又多變的編織技法轉向簡單化。由于沒有民族文字,無法完成文字記載,傳授編織技藝的途徑也只依靠婦女的言傳身教。隨著時間的推移,精通技藝的老人也逐漸凋零。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原住民趨于漢化,大部分的原住民年輕人為了謀生和求學都早已搬離祖靈擁護的部落,原來族人聚居的傳統原生態(tài)小屋也大多被現代都市浪潮沖刷得所剩無幾,留存甚少的幾棟建筑變成旅游觀光的必去之處,讓人不禁感到惋惜。這也給人留下了深思:面對人類進步、科技發(fā)展的現代化文明的強大趨同化特性,地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該如何保護與傳承。
在現代化文明的強大沖擊下,地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除了提高本民族保護意識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至關重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fā)動多方力量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料做系統收集和整理,建設民族物品的陳列館或博物館,推動各級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對推動賽德克人傳統服飾的傳承極其重要。除此之外,賽德克人服飾也應該走出深山,主動與現代視野進行融合重構與再造,煥發(fā)新的活力。
網絡時代,資料的收集和保存不再局限于實物和文字的記載,文化的傳播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賽德克人傳統服飾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離不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4.1.1 資料收集與保存
趁現在族群還有近萬人口、傳統技藝達人還沒完全隕落的情況下,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具有明顯族群特征的文物和技藝進行圖片和影像的記錄和保存,這對于族群文化的傳播推廣和再創(chuàng)造都至關重要。
4.1.2 結合體驗式旅游做大流量推廣
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的推廣必須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進行資源和渠道的升級。建設“賽德克博物館”,特別是可以進行線上互動和VR 體驗的線上博物館,讓線上游客在家里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賽德克傳統編織等多項活動的樂趣。線上游客體驗后仍意猶未盡,對族群文化頗感興趣的情況下,就可以到有族人居住的“賽德克民俗文化村”進行生活體驗,還原原住民生活,居住的房屋、穿著的衣服、吃的食物、使用的工具皆是對傳統精華的真實還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學習傳統技藝,品嘗民族菜肴。以流量推動旅游,以旅游興起帶動大流量的曝光,從而傳播賽德克傳統文化。
4.1.3 線上教學
邀請傳統手工藝人進行服飾和紋樣編織的教學視頻的錄制,采用線上視頻播放和線上教學直播相結合,方便廣大群眾參與互動和現場答疑。傳統教學與互聯網的相互搭配,促進了普通民眾與族群文化的溝通。
保護不是目的,唯有在傳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應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再次煥發(fā)生機。賽德克傳統服飾形制粗狂、色彩別致、紋樣精美、寓意豐富,是插畫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環(huán)境設計等取之不盡的文創(chuàng)源泉。舉辦賽德克文創(chuàng)特色的博覽會、服裝秀、藝術節(jié)、電影節(jié)等活動,與現代商業(yè)互動,發(fā)展出一條有著賽德克族群特色的傳統現代相結合文化傳播道路。
在完善線下文化產業(yè)鏈的同時,還可以結合時下正流行的手游文化。利用這個潮流趨勢來開發(fā)游戲角色,并且把傳統的服飾、妝容和習俗賦在游戲角色上,既達到休閑娛樂的效果,也起到了傳播族群文化的目的。
賽德克人英勇抗日的歷史不能被遺忘,以精美服飾和編織技藝為代表的優(yōu)秀文化必須被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借助現代科技和信息網絡,賽德克傳統服飾應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主動與現代視野進行融合重構與再造,以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