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向東
一次,許戈輝采訪導演郭寶昌時問:“有很多人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這樣的擔憂,就是這些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苦難,而苦難對于一個人來講可能是最豐富、最寶貴的歷練,如果沒有苦難,年輕人就難以承受,不能擔當,成不了大氣候。”沒想到郭寶昌說:“這種看法我不同意。”在回首過往時,總有些人熱衷于教育人們吃苦,并極力發(fā)掘苦難的價值。我們一貫的教育理念是挫折教育,強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強調挫折打擊的必要、逆境成才的重要性。為此郭寶昌說:“我要正本清源。”
郭寶昌原名李保常,1940年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父親凍死于街頭,兩歲時他被母親賣掉,幾經轉賣之后被同仁堂樂家樂四老爺收為養(yǎng)子,改姓郭,叫寶昌。從此他含著金勺長大,可是他24歲時迎來了社會動蕩,他16歲時寫的小說《大宅門》被查抄,說他這是在為反動資本家樹碑立傳,他被定性為“現(xiàn)行反革命”揪出來批斗,然后送到農場勞動改造。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活得沒有尊嚴,他不愿意被人蹂躪,被人踐踏,曾經想一死了之,但沒死成。他可以說九死一生,活過來算是幸運的。
苦難是黑洞,是吞噬一個人命運的泥沼,苦難摧毀了太多人的人生。郭寶昌解釋說:“現(xiàn)在回憶過去我想到死,我并不覺得我那時太幼稚,當一個人完全失去尊嚴的時候,活著沒什么意義,還不如死了好?!笨嚯y曾使多少人放棄做人的起碼尊嚴,出賣自己的良知,在掙扎中走向沉淪。村上春樹說:“我絲毫沒有奉勸諸位‘人生路上要盡量多吃苦頭的意思,吃苦受難絕不是樂事一樁,還有人因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重整旗鼓?!敝車揭舱f:“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p>
苦難未必是財富??嚯y與財富之間并不具有正相關性。郭寶昌得出結論:“我很反感教唆年輕人去吃苦。我所經歷的世界中,苦難很難磨煉出堅韌的品格,倒是挫敗和失落中很容易毀掉一個人?!笨嚯y是屈辱,當人一味地承擔挫折,而缺少家庭同理心和社會同情心,逆境恐怕是要毀人的。正常的、和平的、平衡的、健康的、被充分關愛的成長環(huán)境,更容易培養(yǎng)出健康、健全、平和、溫暖、友愛的人格,成長的早期既受到過充沛的物質、公平的環(huán)境、充分的家人愛護,養(yǎng)成的人格會相對健康,也更能夠正確地不那么極端地去看待世界。
“感謝苦難”不亞于一碗“毒雞湯”。有人舉例說,蘇軾名垂千古要感謝屢次被貶,司馬遷能寫出史記要感謝牢獄之災,海倫成為耀眼的明星要感謝她的失眠,史鐵生成為知名作家要感謝他常年坐輪椅……為此周國平提醒道:“不要對我說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薄耙粋€人只要真正領略了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tài)是多么做作?!?/p>
過度夸大逆境,有悖于人性。苦難,多半會挫敗你的心志,摧垮你的自信,磨滅你的熱情,摧毀你的意志,扭曲你的人格,斷送你的后路,威脅你的健康,毀滅你的生命。身處苦難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傳染負能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魯?shù)婪颉W伊肯就說:“苦難不具有提高人精神韌度的優(yōu)點。”苦難與我們民族艱苦奮斗追求幸福和諧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對立性的。
我們承認苦難存在的必然性,但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不該重視其必要性。郭寶昌最后總結道:“所以,我希望苦難永遠不要再發(fā)生,我絕對不希望年輕人再去經歷過去我們民族曾經歷的苦難,那樣的代價太大,太殘酷!”對待苦難最好的態(tài)度是,苦難來了,我們無所畏懼,但沒有苦難,也不要制造苦難,順境一樣能成才和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