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金 輝,張 煜,陳俊杰
(1.清原滿族自治縣水利工程技術管理站,遼寧清原113300;2.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吉林長春130021)
紅河水庫位于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境內渾河上游左岸支流紅河上,集水面積為806km2,總庫容為1207萬m3。水庫工程等別為Ⅲ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二道壩和輸水系統(tǒng)等組成。攔河壩為混凝土拱壩,全長233.524m,二道壩位于大壩下游100m處,全長135m,二道壩下游設有交通橋,輸水系統(tǒng)位于庫區(qū)左岸,進水口在大壩上游約1000m處。
根據(jù)現(xiàn)場調整和資料分析,現(xiàn)狀樞紐建筑物存在如下問題:
1)校核洪水標準為300年一遇,洪水標準不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
2)為保證水庫正常運行20年預留淤積庫容和清原縣城供水的目標,為此水庫需要興利庫容578萬m3?,F(xiàn)狀總庫容為512萬m3,正常高水位以下有效庫容僅為約87萬m3。庫區(qū)泥沙淤積嚴重,拱壩上游面應力增大,拱壩上游面最大主拉應力為-1.34MPa,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興利庫容不滿足供水等功能要求。
3)壩下二道壩已沖毀,無法形成設計要求的跌流消能水墊塘深度,大流量泄洪會對大壩下游側基礎產生沖刷,形成沖坑,影響壩體穩(wěn)定。
4)大壩背水面保溫苯板已全部脫落,無法起到保溫作用,影響壩體結構安全。
5)壩體接縫出現(xiàn)滲水并伴有白色析出物,原導流孔封堵體存在滲漏和鋼筋銹蝕現(xiàn)象。
6)輸水洞進水口檢修閘門主要構件嚴重銹蝕,進水口啟閉機無供電、配電及控制系統(tǒng),閘門無法正常啟閉。水下攔污柵已嚴重淤堵,洞內流量僅供1臺機組發(fā)電的(共4臺機組)。
7)壩下交通橋被沖毀,防汛道路路況差。
1)2015年12月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將紅河水庫大壩安全類別評定為三類壩,存在嚴重安全風險。
2)庫區(qū)內泥沙淤積情況嚴重,已影響工程安全運行,過高的淤積高程對拱壩自身結構安全和工程效益均產生不利影響,嚴重影響水庫的輸水、發(fā)電運行。
3)水庫的主要工程任務發(fā)生變化,為清原滿族自治縣主水源地。目前紅河水庫淤積嚴重,有效庫容不夠,無法滿足城市供水需求。
鑒于上述情況,紅河水庫除險加固勢在必行。
針對水庫樞紐建筑物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案對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1)溢流壩擴建。由于洪水標準提高,為了將50年一遇的設計洪水、500年一遇的校核洪水安全下泄,經多方案技術經濟比較后,采取提高大壩泄洪能力與新建泄洪排沙洞聯(lián)合泄洪的方案。擴建后,溢流前緣總寬度由90m增加到133m。
為保護壩腳不受水流的進一步沖刷破壞,在溢流壩寬度范圍內恢復原設計的護坦,在下游設長10.0m的混凝土護坦,厚0.5m。
2)大壩上游面防滲。針對大壩混凝土澆筑層間施工冷縫分界明顯,錯臺較多,幾乎所有的施工層間縫、壩體橫縫處均有白色析出物的滲漏情況,受庫水位影響,只能對死水位以上范圍的上游壩面采用先對壩體表面蜂窩眼、孔洞、縫隙等缺陷采用環(huán)氧膠泥填補處理,然后對上游壩面表面進行打磨、清洗,最后涂刷聚脲的防滲處理方案。
3)大壩接縫及導流底孔灌漿。為徹底解決壩體自身防滲及結構耐久性問題,在下游對大壩接縫水泥灌漿和導流底孔封堵體周邊縫化學灌漿。
4)大壩下游面保溫。目前大壩背水面保溫苯板已全部脫落,無法起到保溫作用,采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結構材料所的拱壩體形優(yōu)化程序(ADASO、拱梁分載法)對現(xiàn)狀大壩進行壩體應力復核計算,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現(xiàn)狀壩體應力特征值及其部位表 MPa
在保溫層失效情況下,拱壩現(xiàn)狀壩體應力在各基本組合下均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主拉應力-1.2MPa控制標準,且超標拉應力數(shù)值及分布范圍較大??紤]紅河水庫地處東北嚴寒地區(qū),為了消減大壩表面溫度梯度,控制大壩表面溫度應力,防止大壩危害性裂縫的產生,需對大壩表面采取保溫措施。
考慮大壩下游面多處于長期外露、無水的狀態(tài),經技術經濟比較,采用下游全壩面保溫措施:壩體表面存在的蜂窩眼、孔洞、縫隙等缺陷采用環(huán)氧膠泥填補處理、環(huán)氧修補膏找平處理、環(huán)氧底漆處理、噴涂5cm厚聚氨酯、35um防老化面的保溫方案。采取保溫措施后的壩體應力復核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加固有保溫層壩體應力特征值及其部位表 MPa
壩體下游面采取保溫措施后,在基本組合控制工況(正常蓄水位+溫降)和特殊組合校核溫升工況下,壩體應力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雖然在死水位溫升工況下,壩體下游面仍存在小范圍超出應力控制標準的拉應力區(qū),但其應力值及影響范圍均較現(xiàn)狀大幅度減小,加之紅河水庫大壩調節(jié)能力較弱,該工況發(fā)生的頻率極低。綜上所述,壩體下游面采取保溫措施后,壩體應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壩體應力水平大幅度降低,高應力區(qū)分布范圍顯著減小,大壩正常使用狀況下應力基本滿足規(guī)范要求,大壩整體安全處于可控狀態(tài)。
根據(jù)水力學計算消能結果,原漿砌石二道壩的位置和高度能夠滿足消能防沖要求,新建壩體結構形式仍與原設計相同的混凝土二道壩。
在輸水洞附近新建長1199.00m,直徑6m圓形斷面的泄洪排沙洞,與大壩共同承擔紅河水庫的泄洪任務,兼顧輸水洞進水口區(qū)域內的清淤沖沙任務,同時,由于進口底板高程低于死水位,因此可兼作大壩檢修放空之用。
將輸水洞進水口攔污柵檢修高程269.70m以上結構全部拆除,按照更新后的金屬結構設計及其啟閉設備選型,重新進行攔污柵啟閉機室布置設計。
由于水庫淤積嚴重,導致輸水洞進口和洞內也同時淤堵,輸水洞上游幾乎全部淤滿,下游淤堵情況略好,為保證輸水暢通,對輸水洞進口和洞內進行清淤處理。
結合庫區(qū)和壩前清淤,紅河水庫正常高水位對應庫容為637萬m3,總庫容為1144萬m3,工程規(guī)模仍為中型。
防汛道路按原路線、原標準、原路面高程、寬度進行恢復,局部對路面高程和寬度進行調整。為保障大壩運行管理人員、小型設備運輸和突發(fā)事件疏散等交通,在水毀原交通橋處新建多跨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梁橋。交通橋按河道條件全長112m,單跨16m,共7跨。
隨著壩前泥沙淤積高程的增加,壩體所受的泥沙壓力也隨之增大,對壩體應力產生不利影響。為大壩的運行安全,對壩前50m范圍泥沙進行清理,恢復至原地面高程。
現(xiàn)狀紅河水庫除庫水位外,無法獲取任何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壩內測縫計及電阻溫度計電纜頭遺失無法觀測。由于工程為除險加固工程,壩體原始斷面單薄,沒有設置廊道,因此,大壩內部變形觀測項目不具備增設條件,滲流觀測也比較困難,唯有外部變形觀測具備增設條件,同時也比較容易實現(xiàn)。
結合紅河水庫現(xiàn)狀情況,為滿足建筑物安全和水庫功能要求,從防洪標準、樞紐建筑物自身缺陷、水庫供水、大壩監(jiān)測和交通等方面進行除險加固設計是合理的,也是勢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