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妮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5)
妊娠期高血壓是一種導致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會引發(fā)一系列嚴重的并發(fā)癥[1]。若不及時進行診斷與治療,則會危及孕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臨床除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外,輔以系統(tǒng)化的護理干預也十分必要,這對于孕產婦和胎兒而言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屏障[2]。本研究旨在分析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負性情緒及妊娠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25~31歲,平均年齡為(28.57±2.54)歲。觀察組年齡26~31歲,平均年齡為(28.14±2.36)歲。妊娠期高血壓的診斷標準:①患者的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尿蛋白/肌酐≥0.3或者尿蛋白定性(+)。②患者妊娠20周后首次出現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舒張壓≥90 mm Hg,于產后12周內恢復正常。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對產婦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幫助產婦完善相關檢查,如眼底檢查,這是反映妊娠期高血壓病危重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此外,還包括尿液檢查、血液檢查、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以及其他檢查。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情緒,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關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對疾病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加強對產婦的日常生活護理和飲食護理,保證產婦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囑患者及時用藥,并予以相關用藥指導。護理人員需在產婦用藥后對產婦的反應進行監(jiān)測,并記錄產婦出現的不良反應,若發(fā)現異常,應及時給予產婦幫助,若產婦需終止妊娠,護理人員需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①用藥護理:在使用硫酸鎂時,應首選靜脈滴注,并隨時關注患者的情況,嚴格掌握藥物的用量,并控制滴速;教會患者及其家屬觀察鎂離子的中毒癥狀,若發(fā)現異常狀況,應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護理人員每次在對產婦進行用藥前或者在用藥過程中應監(jiān)測以下指標:存在膝反射,產婦的呼吸頻率不少于16次/分,尿量不應少于600 mL/24 h或25 mL/h。在治療過程中,提前準備10%的葡萄糖酸鈣10 mL作為解毒劑,若產婦出現中毒,應在3 min以上注射完,在用藥期間持續(xù)監(jiān)測產婦的胎心,待分娩結束后繼續(xù)維持用藥48 h。此外,可適當使用宮縮劑,預防出現宮縮乏力的情況。②產婦若出現子癇,護理人員應協(xié)助醫(yī)師控制患者抽搐,避免刺激產婦,防止產婦出現外傷的情況,同時保持產婦的呼吸道通暢,使其能夠順利配合完成檢查和藥物治療,護理人員需嚴密觀察產婦的病情,同時做好皮膚護理、口腔護理以及外陰護理工作。產婦往往會在子癇發(fā)作后自然流產,因此,護理人員需做好隨時搶救的準備。如果經過治療后,產婦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仍未臨產,那么護理人員應在產婦清醒的24~48 h內進行引產,或者在經過藥物控制后的6~12 h內考慮終止妊娠[3]。③心理護理:產婦在妊娠期內出現高血壓后的心理壓力往往較大,情緒也會焦躁不安,難以配合治療,擔心無法順利完成生產。因此,護理人員需在產婦分娩前對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在產后也需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并針對產婦出現的心理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給予患者足夠的安全感,適當幫助產婦進行娛樂活動,如看電影、聽音樂等,幫助產婦轉移注意力。④針對產婦的不同病情,護理人員幫助產婦變換不同的體位,首選左側臥位,以減少對腹腔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的壓迫,利于下腔靜脈血的回流,避免發(fā)生胎盤早剝的情況。同時,加強與產婦及其家屬的溝通,囑產婦積極控制自身焦慮情緒,及時調整心理壓力,可進行適當的活動,以保證產婦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不應少于10 h,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劑幫助產婦入眠。在分娩時,護理人員可將分娩的情況告知產婦,幫助產婦樹立信心,以便能夠順利完成分娩。⑤產后護理:在順利分娩后,護理人員需幫助產婦加強對皮膚的護理和會陰部的護理,防止出現感染,同時,定期幫助產婦翻身,避免產婦出現壓瘡的情況。護理人員一旦發(fā)現產婦出現視力模糊、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需立即告知醫(yī)師,及時給予產婦治療。1.3 判斷標準 比較兩組的妊娠結局、護理滿意度及血壓變化情況。妊娠結局括子癇、先兆子癇、新生兒窒息、胎盤早剝等。血壓指標包括收縮壓、舒張壓。采用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了解,一般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個級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妊娠結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總滿意度對比[n(%)]
2 .3 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對比 觀察組收縮壓為(85.18±7.04)mmHg,對照組收縮壓為(140.05±7.56)mm Hg(t=33.5932,P=0.0001);觀察組舒張壓為(81.42±3.01)mm Hg,對照組舒張壓為(92.15±3.07)mm Hg(t=15.7841,P=0.0001)。
產婦在妊娠期出現高血壓的原因有很多,如產婦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子宮張力過高、糖尿病巨大兒以及葡萄胎等[4]。雖然對產婦進行藥物治療可獲得一定的療效,但是由于產婦易出現消極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同時能緩解產婦的消極情緒,提升治療效果,幫助產婦順利完成分娩[5]。常規(guī)護理措施無法針對產婦出現的焦慮、不安以及抑郁的狀態(tài)進行安撫,護理人員的專業(yè)護理素質和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態(tài)度是取得理想護理效果的重要保證[6]。與之相比,產婦對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措施的接受度更高,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態(tài)度也更滿意。相關研究表明,多數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出現昏迷或者抽搐的癥狀與患者的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7]。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況,護理人員通過耐心傾聽產婦的需求,及時對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并針對產婦不同的癥狀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8]。針對輕度子癇產婦,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選擇左側臥位,囑產婦保證充足的睡眠,攝入充足的蛋白質、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9]。針對重度先兆子癇產婦,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給予用藥指導,使用降壓藥維持產婦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10]。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妊娠結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負性情緒和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