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湖南傳習所成立,68歲的師玉祥再度出山,擔任傳習導師,從事古籍修復和教學工作。今年2月22日,年逾古稀的師玉祥再度收徒,為古籍修復這門千年技藝注入新生力量。師玉祥是湖南圖書館的第一代修復人才,1972年赴中國書店拜師學藝,迄今已有40多年的古籍修復工作經(jīng)驗。
師玉祥為人低調(diào)謙遜,平時很少談及往事,實際上他在工作生涯中,桃李遍天下,許多學生已是古籍修復界的老師傅了。作為80后的一代古籍修復從業(yè)者,對老一輩修復人的過往充滿了好奇心,在我的軟磨硬泡下,終于成就了我們兩代修復人之間的對話。
因緣際會入此行
顏勝: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有多少年了?
師玉祥:我是1949年生人,1972年到北京中國書店去學習古籍修復,算起來從事古籍修復工作有49年了。
顏勝:您是怎么接觸到古籍修復的?
師玉祥:到圖書館之前我沒有接觸過這個工作,我是1972年1月份來圖書館的,3月份館里就把我派到中國書店去學習了。這中間兩個月的時間我到書庫里面初步接觸了古籍,當時劉志盛、李龍如兩位老同志給我介紹了一下古籍修復的基本情況,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古籍修復。
但是我第一次看到修復后的古籍,大概是10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學校組織去博物館參觀,在展柜里面看到過一冊修復后的古籍,那是一本原本蟲蛀嚴重的古籍,修復后留下了像蚯蚓爬過的軌跡。那時候我就有一個感覺:要是長大了能做這個(修復)事兒應該蠻好玩。
顏勝:后來就一直堅持修復了嗎?
師玉祥:我真的沒有想到。開始的時候我并不熱愛它(修復工作),只是覺得很神奇,是后來才慢慢有了感情。再加上我父親他們都是讀老書的人,對書籍、文化、紙質(zhì)文獻,有著深深的敬畏之心,受他們影響,我也越來越熱愛這個工作了,并且一干就是40多年。如果有來生,我還愿意做這個事兒。
艱難起步學技藝
顏勝:您到圖書館之前是做什么工作呢?
師玉祥:到圖書館之前,我在印刷廠工作了七年,做印刷工作,所以對紙張也比較了解。當然,我們了解的紙都是機制紙、現(xiàn)代紙,不是手工紙、古紙,但是我們在墩齊、裁切方面就比較有基礎了,比如用機器裁紙刀我就用得比較好。
顏勝:在您之前湖南圖書館有人從事修復工作嗎?
師玉祥:有,有一個老先生叫周澤南,他是臨時工。他在這里斷斷續(xù)續(xù)工作了幾年,我沒見過他。后來有一個叫譚國安的修復師,她應該是1963年到1965年在北京學習過,回來以后趕上“文革”,被下放到鄉(xiāng)下去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回到圖書館。當時圖書館還沒有成立修復組,譚國安在圖書館的裝訂工廠工作。當年修復人員管理比較混亂,有一段時間歸工廠管理,有一段時間隸屬于保管部,還有一段時間由辦公室管理。
顏勝:什么時候正式有修復組的?
師玉祥:我學習回來以后就我一個人做修復。當時湖南圖書館做修復條件是比較艱苦的,在中山路老館的一個樓梯間里,只有幾平方米的地方,連自來水也沒通,基本上就是一個人、一支毛筆,再加上一摞又一摞的破損書籍陪著我。直到1984年湖南圖書館搬到韶山路新館,才開始籌建修復組。修復組成立之初有譚國安、王彥彩、閆一靈、章曼純、我,后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施文嵐、趙華、張惟蔚先后加入修復組。
顏勝:您能跟我講講您在中國書店學習的情況嗎?
師玉祥:我去學習的契機,是因為圖書館和中國書店建立了良好的往來關系。中國書店要收書,正好我們館在外面進了很多書,并且有很多復本,雙方就進行了很多書籍的互換。建立了很好的關系以后,我們的老同志就提議派人去中國書店學習古籍修復。中國書店的修復組大概是1971年才恢復的,1972年圖書館就派了我去學習。
我是3月份去的,一開始那里只有三位師傅在做修復,快到過年的時候又增加了幾位師傅,他們當時的修復力量還是很強的。直接教我的師父那時候年紀蠻大了,每天胡子拉碴的,別人喊他“魏老虎”,以為會比較嚴厲,實際上他說話的時候總會臉紅。他是中國書店當學徒長大的,一直在中國書店。這些師傅們其實真正的北京人很少,河北人居多,當時的通縣、延慶都屬于河北。我印象里有一位汪增仁師傅是真正的北京當?shù)厝?,他們一家三代都是從事修復工作的,生活并不富裕,我曾?jīng)說過,補書莫想發(fā)財,真的是這樣。
我去的時候是在琉璃廠東街115號,后來幾位師傅來的時候,就從琉璃廠東街搬到了琉璃廠西街。正好對面是榮寶齋,我一有空就跑到對面看老師傅裱字畫,一直學習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回來。
顏勝:學習回來以后您就投入到古籍修復工作了?
師玉祥:是的。那時候開展工作很難,雖然以前曾經(jīng)有人在這里做過修復,但除了紙架上有點紙,并沒有留下什么東西。幸而中國書店的師傅們送了我很多修復方面的書,還有錘子、起子、刀子等,還送了一些修復用的老紙。我記得最清楚的有一個筆槽,上面用紅油漆寫著“中國書店”。
利用這些工具,我記得我修的第一部書就是金鑲玉。那個時候不像現(xiàn)在有什么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案,我們就是按照師父教的做。因為我是在中國書店學的,可能和國家圖書館等公藏單位的修復理念還是有點區(qū)別的。書店是對外經(jīng)營的,好多送修的書人對修復的要求不像現(xiàn)在的“整舊如舊”,他們會要求新一點,能保存得久一些,方便看一些。當然,有一些具體的操作也是沒有變的,比方說,現(xiàn)在從理論上要求我們補洞的搭口有1毫米到2毫米,過去我們不這樣說,反正就是說接得越少越好,你就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來。但是有的地方糟朽了的,你不補寬點,它一錘就爛了。
精益求精研修復
顏勝:當時您師父教您的修復流程大概是個什么樣子?
師玉祥:在我的記憶中,修復流程和現(xiàn)在的操作沒有區(qū)別,只是修復工具現(xiàn)在有一些改善。比如,你們現(xiàn)在有發(fā)光補書板,我們過去用“隔板”,就是黃板紙上面裱幾層紙,主要墊在紙張下面用于修復。漿水一去,水分就被紙板吸收了,水印也不會擴散。過去我們沒有塑料薄膜,就用高麗紙、東窗紙等拉力比較好的紙用桐油浸泡以后陰干使用。我的第一個噴壺就是在一個白鐵鋪里面找冷作師父一個圓筒,上面搞個噴嘴,再搞個吸水柱,用嘴巴一吹,水就從噴嘴灑出來,當時花了一塊錢。我們壓書的石頭,基本上沒有,就在工廠融了一點鉛塊,還用過磚頭包上紙當鎮(zhèn)紙。
顏勝:您認為,修復過程中哪些環(huán)節(jié)比較困難或者是需要注意的?
師玉祥:這個不好說,我覺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沒做好,就影響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比方說,書葉你壓得不平,書口就墩不齊了,要做齊欄的話就很難齊了。所以我覺得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
顏勝:您都修復過哪些古籍?
師玉祥:明刻本有《古今韻會舉要》《春秋經(jīng)傳集解》《禮記注疏》《近思錄》《龍溪王先生語錄鈔》《金文靖公北征錄》等,其他的印象不是很深,這些書名在我的工作日志上有記錄。我們那時候有工作日志,每天都有記錄。你們現(xiàn)在日志都不要求了,我覺得你們自己還是要有,光靠腦子是記不了那么多的。
薪火相傳寄后浪
顏勝:您在這40多年的修復生涯中應該有不少學生和徒弟吧?
師玉祥:最早的時候是1988年由湖南省文化廳委托圖書館辦了班,當時有12個還是14個人參加了學習。都是省內(nèi)的,有常德的、龍山的、平江的,辦了大概有一兩個月,我記不太清楚了。記得最清楚的學員應該是羅安琪。她是我的這些學生中間,古籍修復工作堅持得最好的,她從來沒有離開過修復崗位,而且她現(xiàn)在六十多歲了還在做這個事。
我們這個工作很遺憾的就是很多人沒能堅持,尤其那些心性比較高的人,對他們來說修復工作就是“坐冷板凳”。最近十來年,這項工作受到社會的關注,受到政府的關注,對我來說,這是遲到了的春天。
顏勝:您外省的學生有哪些?他們是什么時候來學習的?
師玉祥:貴州省圖書館的王曉紅、羅麗麗和廣東省圖書館的余少光在1991年先后來學習過,武漢市圖書館有個小董,現(xiàn)在應該也退休了。廣州大學還有個楊老師在這邊學了幾個月。
顏勝:您是怎么看待古籍修復工作的?您覺得老一輩的修復工作者和我們年輕一代有什么區(qū)別?或者您對我們年輕一代修復工作有什么建議?
師玉祥:我選擇做修復工作還是受家里人的影響比較多。我媽媽沒讀過書,但是她很想讀書。我父親是受過私塾教育的,很敬重文化人。按我們現(xiàn)在的說法是有敬畏之心,我們小時候腳不能踩著有字的紙,有字的紙不能當作手紙,有很多“禁忌”,現(xiàn)在這些“禁忌”都沒有了。
做我們修復工作最主要的還是堅持,要能夠坐“冷板凳”,現(xiàn)在你們的“板凳”有溫度了,更應該坐得住,用現(xiàn)在時髦的語言講就是要有敬業(yè)精神。我覺得你們現(xiàn)在挺好,大的環(huán)境很好,國家對修復工作很重視,各級領導也很重視,那我們從事修復工作的人就更應該想著怎么把這個工作做好。
現(xiàn)在我們湖南圖書館這么多設備、儀器、各種材料,比起當年完全不一樣了。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與時俱進。什么叫與時俱進?不是傳統(tǒng)的東西不要了,傳統(tǒng)的東西肯定還是有它的道理的,是多少代人積累的經(jīng)驗。但可以將現(xiàn)在的那些纖維測試儀等高精尖的設備和傳統(tǒng)的技藝結合起來,對修復工作形成更好的促進。我相信“新老結合”,這個事業(yè)就更加有發(fā)展空間。你們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思維又活躍,我相信在這樣的大好時代背景下,我們的修復事業(yè)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