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斌
致敬先賢,啟示后學
此輯按照所收錄文獻資料的題材,分為專題、日記、書札、年譜、考述、文集、專著、拾遺、目錄等九項,體例清晰,條理儼然。由此目錄編排,首先直觀的印象是《集刊》主持者搜羅文獻眼界之寬、范圍之廣。據“卷首語”交代,《集刊》的組稿和編輯過程中,除溫州本地學界同人的全力付出,同時還得到“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與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圖書館、南京大學文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同人慷慨友好的支持”,全輯內容也由此得到極大豐富。二則,也是更重要的,此中體現了編校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素養(yǎng)與經驗?!都匪崭魑模纬赡甏煌?、文獻性質多異、篇幅結構也是參差不齊,對這些內容、形式均極龐雜的資料在整體上準確把握,在小節(jié)上又能精細處理,實非老于此道者不能辦。全輯內容編排有序有方,文本編校也能精益求精,如各篇整理者“按語”,文首對所整理文本原稿收藏單位、檢索編號、紙張形態(tài)、版本、頁碼、目次諸信息的詳細說明,以及不厭其細隨文所附箋注、校記,給一般讀者很多幫助,對我這樣的學院中人,尤其提供了利用上的最大便利。此處借用張舜徽的話,可以說“既以考明昔賢著述之體,亦可啟示后人治學之方”。
好稿琳瑯,頗多可讀
就具體內容而論,好稿琳瑯,頗多可讀。如“日記”類下《日記佚稿》(同治元年正月至四月)、董樸坨《<樸莊日記>選錄》、張宋庼《乙酉避寇言記略》,“書札”類下《厚莊(劉紹寬)師友函札X吳百亨往來信札》,“年譜”類下《劉紹寬自定義年譜》《項驤年譜》《張云雷年譜》《宋慈抱年譜》,“專著”類下林競撰《新疆紀略》,“拾遺”類下《劉景晨集外詩》等近代文獻,以及作為“存目”的《溫州市政協文史存稿篇目匯錄》,都是我極感興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還屬“專題”部分,以溫州玉海樓三代主人著述或生平資料為主線,集中發(fā)表五組文章,即孫衣言撰《永嘉學案》《孫衣言致陸心源書四通》、陳守庸撰《我所認識的孫仲容先生》《孫孟晉遺作七篇》與《孫孟晉檔案一組》(七件)。
“專題”可貴,收獲最多
“專題”為全輯的重頭節(jié)目,自是編者花了最多精力的部分,從我自身的閱讀體驗來說,是感受最深的,也是收獲最大的。
《永嘉學案》與孫衣言四通書信,均為“浙江文叢”本《孫衣言集》所失收。從體例的角度看,《永嘉學案》似有針對《宋元學案》而另立學統(tǒng)、另寫宋學史之意味?,F僅存第一卷《永嘉儒先》殘稿,雖屬吉光片羽,但如整理者所言,也可窺見“宋明以來的永嘉思想在晚清經世致用呼聲中的余響”“晚清地方意識勃興的一種表現”。
《我所認識的孫仲容先生》為陳守庸先生暮年回憶之作,可謂“迄今為止與孫詒讓有共事關系者最長而最細的一篇回憶”。作者溫州人氏,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07年應時任溫處學務分處總理的孫詒讓之聘,回溫州中學擔任英文主任教員,而與孫先生有近距離的接觸。從文中,我了解到一個后輩讀書人眼中孫詒讓的形象——“貌清癯,額廣而高,生成儒者氣宇,與人談話,操溫州口音,輒口吃,期期艾艾,不能出諸口。若操北方音,則又甚爽利,斯亦奇矣。目近視,看書輒數行下,過目能成誦,是其天資迥異常人矣”,極其寫實,又極其生動而具畫面感,為他書所未見。
字里行間,感受交誼
我尤感興味者,是作為乾嘉漢學殿軍、浙學耆宿的孫老夫子與滬上洋學堂(教會大學)出身的新學少年之間那份特殊交誼。當孫先生聽說陳守庸在上海新購有《大英百科全書》剛出版之第十期,便“詢書中內容”,更坦率表示“余所亟愿了解者,近代西洋政治學術沿革經過”,陳氏則“告以近有新出版之蔡爾康譯英人麥氏所著《歐洲十九世紀史略》一書,盡可購閱”,“先生以為然,函滬購到,嗣閱此書遇有疑義,輒以下問”。同文中還透露,“上?!渡陥蟆烦霭孀钤纾壬鷦駥Ъ澤唐萦?,多多購閱,又在明倫堂召集群眾講演時事,一月定期若干日以為常。其從子有名公權者(孫詒澤之子),年未成童,能登臺講演,痛哭流涕,感動人心,是先生之所教也”,可見孫詒讓的新學資源以及家庭教育之一斑。陳守庸在晚年回憶,“當日便坐論談,年余之間,先生餉我以舊學,畢生受用不盡,而我從外文書報中得來之新知,雖曾貢獻于先生,殆戔戔不足道耳”。言下固含有推挹和歉抑的情態(tài),但從中也流露了晚清溫州地方新舊賡續(xù)、世代交替的一種況味。
孫孟晉先生歷任溫州籀園圖書館館長,兼浙江省第三特區(qū)(永嘉區(qū))征輯鄉(xiāng)先哲遺著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浙江通志館總纂,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畢生精力獻給鄉(xiāng)邦文獻事業(yè)。雖然所著《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孫延釗集》已列人《溫州文獻叢書》第一、三輯出版,但尚有大量文章散見于省內外報刊,若干篇未刊稿留存溫圖,有待陸續(xù)整理,公之于世。這次發(fā)表的《孫孟晉遺作七篇》,從“功利”的角度,可以說是對我本人研究“最有用”的,其中篇什如《晚清維新運動中的浙人動態(tài)》、《戊戌前后在浙江出現的若干學館》、《浙江近代學藝界集體組織簡況匯編》《略談有關浙江地方文獻的問題》,信息量大,學術含量高。
溫州學脈,后繼有人
近年來,個人讀書,從《溫州文獻叢書》《溫州市圖書館藏日記稿鈔本叢刊》(影印本)、溫州市圖書館編“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及“近現代書信叢刊”系列受益極多。而這些令人矚目的文化成果實在多虧了溫州當地一群有心的讀書人和文獻工作者常年持續(xù)的辛勞付出。他們通過艱苦、細致、低調的工作,為學界、為文史研究人員提供大量有價值、有新意的溫州地方文獻基本資料,從而推動了多方面歷史文化研究。
《溫州歷史文獻集刊》自2010年底創(chuàng)刊以來,十年之間,陸續(xù)編輯發(fā)行五輯,深為學界所歡迎。據我所知,這其間也曾經歷困難和曲折,四、五輯之間便因故擱淺達三年半之久。無論如何,第五輯終于出版值得慶賀,前述書稿的豐富內容和價值,也確未辜負廣大讀者的期盼。(有刪減,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