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對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點贊較多,從考后的反饋來看,這是一套命制成功的試卷。大家之所以稱道該試卷,是因為試題既“守正”,又“出新”;既高度關注社會熱點,又凸顯家國情懷;既全面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很好地關照語文教學,又有利于國家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
關鍵詞: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試題評析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成果“高考改革對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影響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3244
每年高考結束,高中語文教師都特別關注當年的語文高考試題。據(jù)我所知,對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點贊較多,從考后各方面的反饋來看,這是一套命制成功的試卷。該試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特色。
一、繼承命題傳統(tǒng),突出創(chuàng)新特色
經(jīng)過多年的研制,語文全國卷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命題模式,具有自己的特色。今年的全國乙卷,繼承了全國卷的傳統(tǒng),從考試材料的選擇、試卷結構、題型分布、賦分等方面,有“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熟悉感。
繼承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僵化。今年的試題,諸多方面流露出了變化的痕跡。如第3題,去年的問法是“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今年變成了“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在不經(jīng)意間給那些馬大哈挖了個小坑。除此之外,變化點還有: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方面,圖表強勢回歸。能準確閱讀圖表是中學生必備的閱讀能力,“能夠根據(jù)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shù)據(jù)分析事物的內(nèi)部結構和問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內(nèi)在聯(lián)系”[1]。2017年、2018年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既有“文”也有“表”,考生既要讀“文”,也要讀“表”,“文”“表”都讀懂了,才能準確答題。但在2019年和2020年高考中,非連續(xù)性文本只剩下了“文”,“表”退到了幕后。今年“表”又“拋頭露面”,說明命題人已經(jīng)意識到“表”缺失的弊端。
(二)文學作品閱讀
文學作品在選文方面“濤聲依舊”,繼續(xù)選擇了小說,這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命題方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小說的主觀題,“情節(jié)結構”“人物性格”“作品主旨”基本三分天下,只要學生記住了情節(jié)結構、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等專業(yè)術語,就能拿下小說的主觀題。久而久之,弊端漸顯。和各省市高考卷相比,全國卷的命題漸漸僵化,學生背幾個答題模式就能包打天下。今年小說主觀題的第9題是:“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岳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這個變化極其明顯,從人物性格的一級考查,深入到人物心理描寫的二級考查,引導學生要細讀文本,走入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梢韵胍?,那些平時閱讀小說,只關注故事情節(jié),游離于人物心理之外的考生,是很難準確作答的。
(三)文言文閱讀
1.選文方面變化。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國高考的文言文均選自于《二十四史》,今年打破了《二十四史》中選取人物傳記的傳統(tǒng),代之以南宋袁樞所撰的《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中的不同段落,組合成“篇”。高考選文雜以敘事、議論,表達方式多元化,而且組合成“篇”,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群文閱讀的精神,即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不同類型的文本,考查考生群文閱讀的能力。
2.試題方面變化。第3題過去的表述是“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今年改為“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概述”的意思是“大略地敘述的意思,是對文章或事物的一種概括表達”,很明顯,由過去的先“概括”后“分析”,變?yōu)檗D(zhuǎn)述原文中人物的觀點、看法,改變了命題的模式。
(四)語言運用
今年的第21題和2020年高考21題的“壓縮語段”一脈相承,不同的是語料與20題共用,而且加上了“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的提示語,體現(xiàn)出注重試題綜合性的特點。
(五)作文
與2020年相比,一是淡化了作文的情境設計。淡化情境設計,并不是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而是作文前面的大多數(shù)試題,都體現(xiàn)了情境設計,在這里繼續(xù)考查情境設計,有重復之嫌,本著“穩(wěn)中求變”的原則,淡化情境設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改變了實用文獨霸天下的局面。經(jīng)過多年的引導,廣大老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視實用文的寫作,在備考的過程中,各種實用文的訓練鋪天蓋地,命題人要求考生閱讀了上述材料后,設想“能給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以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試題沒有要求考生寫作實用文,當然,考生如果寫成實用文,也是符合“游戲規(guī)則”的。
二、密切聯(lián)系生活,關注社會熱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學習任務群2”提倡學生要積極參與當代文化。近年語文高考試題沒有回避社會熱點,而是大大方方直面熱點,避免學生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試題涉及到的數(shù)字人文的發(fā)展、中國糧食安全、法律的誠信、綠色生態(tài)、加強修養(yǎng)、追求道義等,無一不是社會熱點。
(一)關注法制建設
今年的文言文,選擇的就是公平公正執(zhí)法方面的話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法工作,尤其強調(diào)“形勢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時代和實踐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2]選文有三個中心話題,一是如果皇上敕令與法律沖突,應以法律為準繩;二是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三是不能機械執(zhí)行法律,更不能濫殺無辜,要加強死刑覆奏。當前,中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高考應時而為,選擇這樣的文本,其目的不言而喻:作為公民,要遵守國家法律;作為領導,不能插手司法工作;作為法官(法律工作者),要秉公執(zhí)法,公平辦案。
(二)關注糧食問題
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中國糧食安全”,給廣大中學生結結實實上了一堂糧食安全課?!包h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新時期我國農(nóng)業(yè)問題,明確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3]。2013年12月23日,習近平在中央農(nóng)村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這個大局??縿e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糧依賴進口,我們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盵4]本套試卷實用類文本閱讀三段材料都與我國糧食問題有關,高考選擇糧食安全的話題,就是要告誡青年學生,我們要“內(nèi)強素質(zhì)”,要實施高標準農(nóng)田建設,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糧食自給問題。
(三)關注國人健康
2019頒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fā)〔2019〕13號)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預防是最經(jīng)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盵5]在今年的高考試題中,這種觀點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糖尿病高發(fā)的今天,很多人認為越甜的食物,糖分越高。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勇敢拒絕水果……讀了高考試題,才知道水果的甜度不僅與含糖量有關,還與“糖”的種類以及含酸性物質(zhì)的多少有關;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不過要有所限制。這就在不經(jīng)意間普及了生活知識,有利于考生走健康之路。
(三)關注線上線下交流
互聯(lián)網(wǎng)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深入人們的生活,為大家的生活帶來諸多方便。但有關互聯(lián)網(wǎng)的利弊,爭論也很多,比如作為交流手段的“線上線下”的問題。試題深入地分析了人們對“線上”交流的擔心:當我們越來越習慣于線上的虛擬世界時,我們是否會最終失去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作為具有權威性的高考試題,勸告大家不要杞人憂天,互聯(lián)網(wǎng)并沒有隔開人們之間的距離,“線上”是對“線下”的有效延續(xù)。線上交流不斷壓縮空間、時間,會大大提高社會交往的效率?!疤摂M”與“現(xiàn)實”是不可分割的兩個維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注重思維方法,考查思維品質(zhì)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非常重視學生的“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與考查?!啊季S方法指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qū)W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內(nèi)在認知品質(zhì)。‘思維方法是思維的品質(zhì)、方式和能力的綜合,是個體高質(zhì)量地解決生活實踐或?qū)W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的基礎?!季S方法是認知加工的關鍵構件,是個體在信息時代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認知品質(zhì),也是未來社會人才所需要的終身素養(yǎng)。”[6]
“思維方法”如此重要,在高考中全面考查實屬理所當然?!吨袊呖荚u價體系》認為“思維方法”包括“科學思維”“人文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先看“科學思維”。個別人認為,“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是理科學科如數(shù)理化的任務,語文學科沒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這是片面的認識。語文學科也要運用到“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內(nèi)在聯(lián)系”[7]。如第一大題論述類文本的閱讀,如果考生不能弄懂“數(shù)字人文”的概念,就無法順利閱讀整篇文章,更不能順利回答題目。再比如實用類文本中摘自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中的圖表,既要從面上關注比較三個圖表,又要從點上認真辨析每一個圖表,然后聯(lián)系文本,“運用抽象與聯(lián)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8],進行準確的思維分析,才能得出“2017年我國稻谷、小麥、玉米的每公頃產(chǎn)量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見居民的生活質(zhì)量和營養(yǎng)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的判斷是錯誤的。
其次看“人文思維”?!叭宋乃季S”指的是“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審美的、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jù)對問題情境的分析,從多元性、情境性、關聯(lián)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層次結構性、動態(tài)平衡性和時序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的本質(zhì)。綜合運用聯(lián)想、類比、引申等思維方法,組織、調(diào)動相關知識和能力,解決生活實踐或者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盵9]閱讀辛棄疾的《鵲橋仙·贈鷺鷥》,就要運用聯(lián)系、類比等方法,這首詞語言特色鮮明,使用對話口吻,淺近直白,通俗易懂,而且語言詼諧風趣,活潑生動。辛棄疾的詩歌種類比較明顯,一類是“在朝”的,即大量的抒發(fā)政治理想與抱負的詩歌,一類是“在野”的,即少量的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詩歌??忌绻苈?lián)想到《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本拖鄬唵我稽c。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卻又樸素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語言質(zhì)樸自然,合乎作品的主題。再聯(lián)系他的《西江月·遣興》下闋:“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里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語言詼諧風趣,生動傳神。
“創(chuàng)新思維”主要體現(xiàn)在作文寫作中,新穎的立意、新鮮的素材、巧妙的結構等,無不在考查考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品質(zhì)。
四、重視基礎知識,引導語文教學
“高考必須堅持引導教學。作為大規(guī)模高利害考試,高考客觀上對高中教學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10]今年的高考試題,全面落實了引導語文教學的任務,尤其是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有一種觀點甚囂塵上,認為語文課堂不應該以基礎知識教學為主,要盡量淡化基礎知識教學。這樣勢必造成學生語文能力提升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要高度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在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之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比如第2題“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道試題,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常見的論證方法,是不容易作答的。即使掌握了這些方法,在實踐中不會熟練運用,也是得不了分的。有了扎實的論證方面的知識儲備,就能一下子判斷A選項“文章區(qū)分‘計數(shù)與‘理解,是為了論證計算機不能處理某些特定類型的文本”是錯誤的。
再比如小說試題中楊成岳的心理變化,考生不但要掌握小說刻畫人物的常見方法,如側(cè)面烘托、正面描寫等,正面描寫中又有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等。在此基礎上,還要系統(tǒng)掌握心理描寫的相關知識。李弗不老師認為,“心理描寫有五種方法比較常用,即心理概述法,內(nèi)心獨白法,動作暗示法,景物襯托法和夢境、幻覺法”[11]。熟知心理描寫的常用方法,對理清楊成岳的心理變化,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試題重在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同時這樣的“高考試題將‘引導教學納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順教考關系,增強‘以考促學的主動意識”[12]。
參考文獻:
[1][6][7][8][9][10][1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2、19-20、22、22、22、11、11頁。
[2]賈玥:《習近平的“法治觀”:“奉法者強則國強”》[EB/ 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2/c64387-25882817-2.html。
[3]李崇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nóng)經(jīng)》2018年第1期,第4頁。
[4]新華網(wǎng):《確保糧食安全,習近平把這幾大問題談透了》,[EB/OL]. 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 202010/16/WS5f897ceaa3101e7ce9729bea.html。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21期,第17頁。
[11]李弗不:《學習名著的五種心理描寫法》,《廣東第二課堂》2006年第22期,第28頁。
(作者:桑進林,甘肅省張掖市張掖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