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癸巳年的仲夏,老婆要去井岡山參加全省優(yōu)秀班主任培訓。
以前,總以工作忙等種種借口牽絆而望“山”興嘆,連近在咫尺的三清山、龍虎山都不能親自一睹其風采。每每想起驢友一張張身臨其境的照片、一句句優(yōu)美的文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于是,那埋藏在心底的一抹綠色又泛起了陣陣漣漪。我們決定也重走紅軍路,感受下它的魅力,開始了井岡山的一次朝圣之旅。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內(nèi),地處湘東贛西邊界,南嶺北支,羅霄山脈中段,集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高山田園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旅游區(qū)。起初對井岡山的印象,它僅僅是一個革命老區(qū),如果沒有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如果沒有井岡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國而至世界,那么中國少了一座山、一座為革命而生的井岡山。今天,我們懷著崇敬而又復雜之心走進井岡山,我發(fā)現(xiàn)我誤讀了井岡山,這里每一段山路每一棵樹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親切,仿佛它就是我前世的緣。想當年,一段凄美的背井離鄉(xiāng),一曲十送紅軍的悲壯,一首“是窮人做牛做馬如今是頂天立地的人”的歌謠至今流傳,而今井岡山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更加堅定從歷史中走出來,宣揚井岡精神;每一個來井岡山的人更是頂禮膜拜,唱紅歌,吃紅米飯喝南瓜湯,喧囂的心情在一次又一次靈魂與世俗的洗禮中反而更平靜了,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心在澎湃,情在釋放,一點一滴帶入到青山綠水,似乎也在向往著陶公“采菊東籬下猶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去井岡山的路上,導游介紹說,井岡山因革命而紅。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一件件紅軍烈士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幕幕慘烈的戰(zhàn)斗場景、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那轟隆隆的槍炮聲、大井小井革命工人辛勤忙碌的身影,……一樣樣,一幕幕,生動地給我們上了一堂傳統(tǒng)教育課,緬懷先烈更激勵我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深切感受到?jīng)]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樹是山的魂,歷史是魂的積淀。山因樹而綠,因歷史而升華。有人說,一座山如果沒有水,就沒有靈性;一座山無論有多高,如果沒有文化,那只能是一座死山。井岡山的水穿云而過,五龍?zhí)毒褪撬难劬??!叭章渥砭茪w”,便是它的好客。好客的井岡山人民對待朋友,有好酒好飯;對待豺狼只有槍炮。
在井岡山的幾天,老婆上課去了,我和女兒閑著發(fā)慌,看看這山望望那山,永遠的霧氣永遠的豐碑絲絲撩撥著我們。于是,匆匆吃過早飯,迫不及待地報團參加了當?shù)氐亩沼?。導游是一個二十上下的小姑娘,很健談,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傳說娓娓道來,仿佛當年她就是那個打得敵人聞風喪膽的巾幗英雄。
在山上幾天,雖然是酷暑,但隨著車流在山中漸行漸遠,愈爬愈高,一路上沿山盤旋而上穿行在群山之間,我漸漸有了一絲絲冷意。天色漸漸開闊,沿途除了偶爾經(jīng)過的車輛只有那處在云霧中的山峰靜靜相陪,不知經(jīng)過多久的顛簸,我們終于抵達了海撥一千多米的黃洋界,此時,薄霧已慢慢散開,站在當年紅軍浴血奮戰(zhàn)的黃洋界哨口,舉目遠眺,群山連綿起伏。此時回想起毛主席“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詩句,真實感受到當年敵軍圍困紅軍的悲壯場景,身邊傳來那轟轟隆的炮聲、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上的紅軍戰(zhàn)士們堅守陣地浴血奮戰(zhàn)的吶喊聲和那浩氣長存的壯烈情景仿佛又呈現(xiàn)在眼前。烈士陵園前,有著十五年黨齡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肅然站立,向革命先烈深深三鞠躬。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昔日的井岡山,如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林立店鋪遍布游人如織。井岡山上的天街是那么的美,那些村民夾雜著滿口方言的普通話,個個是老板人人是導游。他們現(xiàn)在吃得飽,穿的暖,住的寬敞,他們安享著太平,平和的做著買賣,過上了好日子。
匆匆?guī)兹?,初識井岡?;蛟S,我這樣一個過客,不能更深入的走進井岡,走進革命圣地的精神世界。然而,作為一個旅行者,我只能用一些鱉腳的文字感性的照片記錄下這段歷程,記錄著井岡山的淵源。而記錄的這些所見所聞所想,也只不過是這座天下第一山的一個片段。忽然,挹翠湖邊,栽滿松柏和梧桐的林蔭道上傳來了一首《井岡山上太陽紅》的歌曲:井岡山上喲嗬嗬嗬咳,太陽紅啰嗬,毛主席親手播火種啰。烈火燒毀舊世界呃,戰(zhàn)歌迎來東方紅……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