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隸屬于兩棲綱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蠑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屬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據(jù)貴州省龍里縣采集到的瘰螈標本,描述并發(fā)表了瘰螈屬新種——龍里瘰螈,為中國特有種。目前該物種記錄分布于貴州、重慶和湖北的喀斯特地區(qū)(中國兩棲類,2020)。本研究于2019年9月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下金廠鄉(xiāng)附近(104°48′38"E,23°8′31"N,海拔1 390 m)采集到瘰螈標本4號,包括2號雄性(SWFU 003653和SWFU 003656)和2號雌性(SWFU 003654和SWFU 003655),所有標本均浸泡在10%甲醛中,保存于西南林業(yè)大學。根據(jù)形態(tài)鑒定為龍里瘰螈,為云南省兩棲動物分布新記錄。
根據(jù)費梁等(2006)的測量標準,使用游標卡尺(精度:0.1 mm)對4號標本進行形態(tài)特征測量,并對其生境特征進行了描述。標本體型較大,雄性體長129.2~129.6 mm,雌性體長104.5~112.8 mm(表1)。頭部略扁平,前窄后寬;頭長明顯大于頭寬;吻長大于眼徑;吻端平切,突出于下唇,吻棱明顯;鼻孔位于吻兩側(cè)前端;口裂達眼眶后緣;上唇褶明顯,從眼下至吻端;上、下頜有齒,犁骨齒列呈“∧”形;舌橢圓形,除左右兩側(cè)游離外,都與口腔底部相連。上鰓骨后端上翹,較厚成束的肌肉包在上鰓骨外面,使成體頭部后端兩側(cè)鰓跡部位各有1個明顯突起。后肢略長于前肢,較前肢粗壯;前肢貼體前伸時,指端達到眼眶的前緣,前后肢貼體相對時,指、趾彼此重疊。指4,指序:Ⅲ>Ⅱ>Ⅳ>Ⅰ,趾5,趾序:Ⅲ>Ⅳ>Ⅱ>Ⅴ>Ⅰ;指、趾兩側(cè)無緣膜,基部無蹼,末端較尖,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質(zhì)鞘。尾長較頭體長短(52.9 mm vs.66.0 mm),尾基部圓柱狀,向后逐漸側(cè)扁,尾背腹鰭褶較薄而幾乎平直,尾末端劍狀。皮膚較粗糙,體背嵴棱強烈隆起,兩側(cè)痣粒呈黃色,咽喉部腹面和身體腹面呈黑色,有不規(guī)則的橘紅色的點狀斑或條形斑。軀干及尾部有多條不規(guī)則橫行溝紋,體背到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前后肢基部均有橘紅色圓形斑點,肛后尾的腹鰭褶橘紅色,約在后1/2處顏色消失(圖1)。生活時,體背面呈黑褐色或淡土黃色。
表1 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縣采集到的龍里瘰螈標本形態(tài)度量
本次采集的龍里瘰螈標本與模式產(chǎn)地標本(李松等,2008)相比,不同的是:前者雄性的體型較大(129.4 mm±0.3 mm vs.114.0 mm±0.3 mm),雌性較小(108.7 mm±5.9 mm vs.122.7 mm±10.4 mm);前者雄性軀干長與頭體長比例大(75.7% vs.65.5%),雌性無差異;前者尾長與頭體長比例大于后者(雄性:78.2% vs.69.9%,雌性:85.5% vs.79.8%)。
本次采集的標本采自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農(nóng)田附近的溪流里(圖2),小溪地上部分約20 cm,溪寬1~2 m,水質(zhì)清澈,水流較小。溪流周邊植被茂密,為常綠闊葉林,周圍有石頭及草本植物遮蓋,未發(fā)現(xiàn)卵和幼體。伴生物種有無指盤臭蛙Odorrana grahami。模式標本采集地為水流平緩、水質(zhì)清澈的小溪內(nèi)(李松等,2008);而湖北的種群棲息地為水流緩慢、水面寬闊(10~20 m)、水較深(1~2 m)的山谷河流(Wuetal.,2010)。目前,龍里瘰螈已知的記錄點均在喀斯特地區(qū),提示其演化過程可能與地下水系或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