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沛 by Wang Pei
小品是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xiàn)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說演藝術。我國小品藝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yōu)點,相繼涌現(xiàn)出陳佩斯、朱時茂、嚴順開、趙麗蓉、趙本山、宋丹丹、鞏漢林、黃宏等一大批優(yōu)秀小品演員。
小品藝術對于當代賞石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筆者將分析我國喜劇小品的藝術特點,對照賞石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要厄,提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小品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題現(xiàn)實化,使作品充滿思想性。小品“即興式”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員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鮮活的生活語言。小品演員注重作品立意,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抓住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緊跟時代的腳步,去創(chuàng)作小品。小品題材廣泛,主題貼近社會,貼近民生,反映的雖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又非?,F(xiàn)實和普遍。作品不論是針砭時弊,鞭撻丑惡現(xiàn)象,冷嘲熱諷;還是弘揚正氣,歌頌真善美,釋放正能量,都充盈著積極向上的思想。例如,趙本山的小品《三鞭子》,反映有的山區(qū)道路失修、經濟落后的現(xiàn)實。這里摘幾句對白——
石縣長:“怎么的呢?”
老趙:“那是當年八路的,老百姓給抬出來了?!?/p>
老趙:“坦克車厲害不?到這就陷住了?!?/p>
石縣長:“怎么的呢?”
老趙:“那是小日本的,老百姓給它挖坑?!?/p>
臺詞樸實,愛憎分明,正氣浩然。
題名:【草堂春】 石種:瑪瑙
題名:【獨釣】 石種:大灣石
題名:【獨釣】 石種:大化石
(二)人物性格化,使作品獨具風采。喜劇有情節(jié)喜劇,也有性格喜劇。央視春晚喜劇小品,時間只有十幾分鐘,多是情節(jié)性喜劇。因此,小品的人物塑造必須富有個性、鮮活生動,似乎毫無矯飾造作之痕跡,就像是從人堆里直接走到舞臺的。這主要看表演者的臺下功夫,研究劇本,分析人物,塑造性格,錘煉語言,最終在人物特定性格的運動軌跡中展現(xiàn)情節(jié)。小品語言包括人物的對白語言和肢體語言,用對話刻畫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是基本手法。尤其在表現(xiàn)人物之間的差異、對立和矛盾沖突時,用好對話至關重要。例如,黃宏的小品《打氣兒》中的幾句臺詞——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要高于對照組,對照組10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其發(fā)生概率為15%,其中4例心絞痛、6例心衰、3例心肌梗死、2例腦卒中;觀察組的100例患者中,只有3例發(fā)生了心血管事件,其發(fā)生概率為3%,其中1例腦卒中、1例心衰、1例心絞痛。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出現(xiàn)心血管時間的概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句:“在機關工作三年多,如今職位走下坡”。
黃:“我跟你說,當干部首先要一身正氣,對待下面要和氣,往上升不能傲氣,往下降不能喪氣”。
句:“我是從上往下掉”。
黃:“人吶,有時候就跟這車帶似的,氣太足了,撒撒氣。氣不足了,打打氣”。
通過一系列對白,反映出該領導的性格、品行和內心世界。
(三)表演生活化,使作品舒展自然。從央視春晚起源算起,1983年至1989年,語言類節(jié)目以相聲為主;1990年至2000年,喜劇小品進入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2001年至2010年,小品進入鼎盛發(fā)展期。隨著小品藝術的逐漸成熟,藝術家們的小品,人物形象飽滿,人各其貌。絕大多數(shù)小品尤其是春晚小品,構思巧妙、精益求精。節(jié)目雖然很短,但故事完整,開合自如,跌宕起伏,沖突不斷,這主要歸功于表演者成熟的演技。小品演員注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生活有細致、深入的觀察和積累,使得他們在把握所飾演的人物時能夠做到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例如,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吃面條》。小品講述了“龍?zhí)住毖輪T陳小二,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吃面條的鏡頭,卻因導演的一再重來,變得異常艱辛。當幾大碗面條吃下去時,他再想演繹狼吞虎咽已是強人所難。由于表演者的嫻熟演技、默契配合,小品情節(jié)舒展自若,真實性、藝術性強。
(四)營養(yǎng)優(yōu)良化,使作品傳承發(fā)展。我國小品藝術是在繼承和發(fā)展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基礎上逐步成長起來的。許多小品藝術家兼收并蓄,廣泛借鑒、繼承我國文化中的喜劇傳統(tǒng),吸收話劇、評劇、相聲、二人轉和其他地方戲曲中有益的表演技法。小品藝術不僅有戲劇化的特點,如情境、動作、語言的基本要求;有人物化的特點,即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手法;更有風格化的特點。小品表演風格化是小品演員在小品當中的全方位表現(xiàn),是藝術比較成熟的標志。首先是地域風格,不同地區(qū)有著不一樣的文化,例如趙本山是在東北成長起來的喜劇演員,作品大多數(shù)是東北風格的小品,保有原湯原水的東北地方風味。陳佩斯雖然出生在吉林長春,但上世紀70年代初考取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后,大多是北京風格的小品。其次是個人風格,隨著小品表演藝術的加速更新,一些藝術家不斷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新人,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演風格。這些都為小品藝術的傳承發(fā)展鋪平了道路。
題名:【冰雪印象】 石種:風凌石
王朝聞是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美學家、雕塑家和文藝理論家,他鐘愛奇石,于2000年出版賞石論著《石道因緣》。他說:“凡是未經過人類加工的觀賞對象,包括具有審美作用的石頭,不論它的形體、色彩、斑紋、硬度(質地)多么接近動人的藝術,我只承認它們具相對意義的藝術性”;而“自然物沒有人為的完美性,這正是它的一個優(yōu)點,‘不完美’的自然既然能喚起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的沖動”,那么“主客體契合”形成了審美關系,觀賞者通過對石的想象,“自由地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和意境”,這正是王朝聞所希望看到的賞石藝術品的成長過程。
另外一個理論,是來自我國當代著名根藝家、畫家、電影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馬駟驥的說法,賞石藝術是“石的自然形態(tài)與藝術家的審美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藝術?!保ā吨袊嚒罚R駟驥等著,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關于“藝術”一詞,《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1989年版)的解釋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藝術家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廣義的“藝術”概念,包括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等)、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戲?。?、造型藝術(繪畫、雕塑、賞石)和綜合藝術(戲曲、曲藝、電影)等。藝術品是藝術家智力勞動成果的結晶。
2014年底,經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申報、國務院批準,“賞石藝術”正式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列為本批國家級非遺中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編號為:Ⅶ-122)。據(jù)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賞石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介紹,賞石藝術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相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以天然形成的觀賞石為審美對象,通過對其自然的造型、紋理、色彩、質地等元素所構成呈象的發(fā)現(xiàn)和構思,賦予其審美意韻和人文內涵,以命題作為點睛概括,輔以詩文書畫闡釋其審美意境和體驗感悟,使之從自在之物成為了有意味的形式。(俞瑩《賞石藝術說非遺》)
題名:【夫唱婦隨】 石種:大灣石
2015年7月1日,經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申報,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觀賞石鑒評>》(GB / T31390-2015)正式實施。《觀賞石鑒評》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觀賞石鑒評中的自然和人文兩類八大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分為形態(tài)、質地、色澤和紋理,人文要素分為韻意、命題、配座和傳承,而且把“傳承”首次作為人文要素寫入“國標”。
題名:【和諧共鳴】 石種:戈壁石
可見,賞石藝術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形式,即“天賜神韻、人賦妙意”。從觀賞石形態(tài)、質地、色澤、紋理等自然要素的發(fā)現(xiàn),到意韻、命題、配座、傳承等的人文要素的表現(xiàn),兩者完美結合才構成了賞石藝術。觀賞石只不過是賞石藝術的物質載體,如果沒有后期人類的智慧、創(chuàng)作和勞動,它還上升不到賞石藝術;還是放在那里的一塊石頭,不能成為賞石藝術品。
題名:【道道道】 石種:新疆火山巖
任何藝術都是相通的,相互碰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融入,相互推動、相互發(fā)展。賞石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品石組合的創(chuàng)作,與我國小品藝術的創(chuàng)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學習借鑒。
(一)像喜劇小品一樣,圍繞主題,合理命名。立意深刻、主題鮮明是喜劇小品的重要特征,否則就失去了小品應有的教育意義。而且,絕大部分小品命名都很講究,能夠切準要害、簡明扼要、直截了當、回味無窮。如《主角與配角》《火炬手》《回家》《天網(wǎng)恢恢》《懶漢相親》《擦皮鞋》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命題實際上就是“點題”,繪畫上叫“畫龍點睛”,文學中稱“點睛之筆”,就是在關鍵處點明要旨,起到激活整體的作用。觀賞石的命題,要求立意新穎、貼切生動、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富有文采。所謂立意新穎,就是選好角度,出奇制勝,與眾不同。所謂貼切生動,就是像什么就“命”什么,命題目的是讓人看明白你的石頭是什么,直觀形象,名實相符。所謂言簡意賅,就是簡短明了,言近旨遠,樸實無華。所謂有寓意深刻,就是聯(lián)想其社會意義,或崇尚精神,或弘揚文化,或給人啟迪等,讓人有遐想的空間。所謂有富有文采,就是藏石者要多學習、勤積淀,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體現(xiàn)文化涵養(yǎng)和才氣。
題名:【拜訪】 石種:戈壁石
題名:【爭霸】 石種:古磐石
題名:【割肉喂鷹】 石種:長江石
(二)像喜劇小品一樣,突出審美,品賞韻意。小品演員不僅在收集素材、發(fā)現(xiàn)典型、提煉主題上深作文章,而且在藝術審美、外塑形象、內掘美意上更是絞盡腦汁。觀賞石的鑒賞品評,就是通過賞韻,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攀躋“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造藝術之美。賞韻應做到“五看”:一看是否形象生動。對于石之“象形狀物”,賞石者多半用熟悉的物象加以對照;石頭本身沒有生命,但狀物達到一定的逼真程度,觀賞者就能感覺到其鮮活靈動。二看構圖是否巧妙。好的賞石作品其結構安排巧妙,構圖完整,比例協(xié)調,就像畫家構思作品一樣,有實有虛,虛實結合,妙處連連。三看畫面“寫意”是否很美。精品畫面石就像中國寫意畫,筆簡意遠,表現(xiàn)出一種超脫的生活境界。四看有無特別意韻。意韻是賞石的核心所在,具象類要求賞其貌、察其是否形神兼?zhèn)洌挥^其形、察其貌是否有神,并能否觸及隱藏在主題背后的意蘊。五看有無“動勢”。對于好的賞石作品,觀賞者要注意觀察細節(jié),用心體會主體的“欲動”“微動”之感。動則活,活則靈,靈則神。
(三)像喜劇小品一樣,不拘形式,配座增效。春晚經典小品,特別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挖掘精神層面東西時,除了演員嫻熟的“肢體語言”和詼諧的對白語言外,往往借助多種手法、多種形式來增強效果。觀賞石也有一個如何“增效”的問題。筆者比較欣賞“海派賞石”的理念。首先,理解認識“深”。他們把海派賞石置于海派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上海移民人口多,藝術流派多,“舶來品”多。多派則無派,大容才包容。受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核心價值觀的影響,海派賞石從一開始就是“無派”性格,不排他、能包容。其次,藝術創(chuàng)作“精”。他們把構思、布局、展示、烘托等藝術手法完整地用于觀賞石的創(chuàng)意上。特別在小品石或小品石組合上,情境再現(xiàn)、情節(jié)發(fā)展、動作傳遞等,石品、材料、元素完美契合。第三,底座配制“神”。主要指出神入化的效果。在他們看來,再沒有第二種藝術品能像觀賞石那樣依賴底座,再沒有能像觀賞石底座那樣能改變藝術品的命運,底座是使觀賞石步入藝術品殿堂的橋梁。但有一點筆者不敢茍同,就是避免掩蓋“自然物沒有人為的完美性”的優(yōu)點,否則會失去真實性。
(四)像喜劇小品一樣,傳承發(fā)展,留世后人。我國喜劇小品能在觀眾的喝彩聲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小品藝術家們善于鉆研、勤于思考,追求卓越、獻身藝術的品格分不開。為了喜劇小品事業(yè),演員們吃盡千種苦頭,歷盡萬般艱難。什么是傳承?傳承就是流傳有緒、世代相傳?,F(xiàn)在經濟運行不太好,石友們不愛學習、不愛交流、不愛參展。其實有些平臺還是很好的,不管是實體的還是網(wǎng)絡的,都去用用它,否則你的寶貝誰知道、誰認可?如果沒有央視春晚的舞臺,小品新人怎能成長成名?傳承有一個留世的問題,筆者說的不僅指賞石藝術品本身,還有相關的文字記載。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觀賞石的“地域情感”,舉個例子來說,南方賞石人自然喜歡長江石,北方和中原賞石人相對看好黃河石,就像陳佩斯小品的“北京味”,怎么看待?筆者認為應不摻雜地域觀念和情感,留世記載要實事求是地表述,客觀真實地反映,這才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另一個是觀賞石的鑒賞評價的文字,筆者看有的撰文者出發(fā)點和動機不純,不知道是恭維還是別的原因,睜著眼睛說瞎話,大吹大擂,名不副實,這樣的存世資料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