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伯光
在上海華東醫(yī)院17號病床上,她坐在臥床上看報紙。陽光從明亮的窗欞照射進來,窗臺上堆滿了各種書籍報刊。她已90多歲,患有糖尿病、偏癱等疾病,出入靠輪椅和旁人扶持。病房中間掛有窗簾,有幾個病友已先后出院。她說:“我估計一時半會兒是出不去了。”
我看到當年風風火火的她,如今已是“不辭羸病臥殘陽”了。不過她生就頑強和皮實,在與疾病抗爭中依然讀書寫作。我勸她就此擱筆吧,好好養(yǎng)病。她說不寫怎么行,有些人和事忘不了!這幾年,她還堅持寫作《命運斷想》以及當?shù)貓罂倪B載文章。她最喜歡一句話:“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是??!不落征帆是她人生的寫照。她從影視界到文學界,70余年始終活蹦亂跳地征戰(zhàn)在工作生活的第一線。她用出色出新的創(chuàng)作感染著幾代人。
我初識黃宗英是在西藏高原。1982年秋,她作為團長帶著7名老作家到西藏采風,體驗生活。西藏是她久已向往的“夢”。別的地方她都留下過足跡,唯獨西藏沒去過。為了不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年近花甲的她躲過心臟病檢查,執(zhí)意非得走一趟。一個月過后,作家們要返京,她執(zhí)意不走,堅持要和女林學家徐鳳翔去藏東波密森林采訪生態(tài)“小木屋”。
在西藏的日子里,這位被當?shù)夭匕Q作“宗英卓瑪”的大作家是個有著說不完的故事的人。多年來,我仰慕她的人品,曾多次去看望她。她也關(guān)心我入藏的生活,也曾到西藏分社的小屋探視我,并送給我她的報告文學集《星》。我的作家朋友周明向我講述過她在西藏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詩人饒階巴桑這樣用詩稱道她的火熱的激情:“在西藏之謎的航海圖上,飄游著一個女性探索狂……”
在山南,有個名叫沃卡的電站,僅有100多人,是藏民自己用幾年工夫建設起來。要去參觀得渡過雅魯藏布江,走艱險的山路。正在醫(yī)院打針休息的黃宗英霍地起來了,一定要去,要親眼看看藏族同胞自己建的電站。在現(xiàn)場,她問這問那,為藏漢團結(jié)奮斗所感動。她動情地說,應該為沃卡電站的工人譜寫一首贊歌。
在藏北,有位大學畢業(yè)的援藏漢族副縣長叫吳文春。他的一切都藏化了:穿著藏袍,鉆著帳篷,說著藏語,渾身散發(fā)著酥油味,還娶上了藏族媳婦,每天在一線推廣農(nóng)業(yè)科技。多年如一,狂風吹不走扎根的決心。他立刻吸引了黃宗英的注意。她暗示周明讓吳文春坐在她的車上,為的是多聊聊:這就是希望??!
在海拔4000米的日喀則,有個叫譚昌華的農(nóng)科所長,他在海拔4000米不利農(nóng)業(yè)的地方,培育出無數(shù)青稞新品種,還從內(nèi)地成功引種了當?shù)貜奈匆娺^的蘋果、雪梨。后來他因病內(nèi)調(diào),是哭著走的。對科學家敏感的黃宗英聽聞后,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她決定暫時改變原定的參觀點,直奔農(nóng)科所。地區(qū)負責人介紹情況時,黃宗英聽著聽著就流淚了,心筆相通,動情地寫道,要頌揚、要呼號?;厮拇ê?,要追蹤,要尋訪,多么有志氣的科學家!
一次,我領(lǐng)她去西藏區(qū)域地質(zhì)隊采訪,地質(zhì)人員說:“我們是地質(zhì)的第一個腳印”。她的情緒一下子上來:“很可惜,我沒有時間跟你們?nèi)o人區(qū)了,我多想跟著走一走,我干不了什么,哪怕在帳篷旁站一站也好??!”在她啟示催促下,我寫下了長篇通訊《無人區(qū)的第一行腳印》,發(fā)表在當年的《人民日報》上。
我曾問過她,你怎么有那么多激情,對什么都感興趣?她說:“這叫可遇不可求,你遇到了就要抓住,不然靈感就一觸即逝。我就像只‘鷹’,在天空中盤旋,一有好的素材,我就俯沖下去,一定要抓到手。我又像地質(zhì)隊員,不愛走大路,專門在山溝溝里敲敲打打,去發(fā)現(xiàn)礦藏?!?/p>
“那一年,全國科學大會,大家都爭著去采訪有名的科學家,我偏選了不太有名的中年女科學家秦官屬。因為這些并不出名的科學家才是大多數(shù),最需要我們?yōu)樗麄兗佑凸膭?,而不總是在終點上為他們獻花。因此,我走上了高高的秦嶺,費了許多周折,寫了報告文學《大雁情》。我為啥執(zhí)意不返京,別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走我?4年前,我在成都旁聽學術(shù)會,認識了南京林學院生態(tài)學者徐鳳翔,她建議在全世界建幾個森林生態(tài)定位考察站,并因陋就簡蓋一座‘小木屋’,她愿意把一切獻給大森林。真是事有湊巧又在西藏遇上了她,天意賜我。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你說我能走嗎?我心甘情愿地要和徐鳳翔去同圓‘小木屋’的高原之夢。”
為此,她還給家中親人寫了幾封近似遺書的家信,說什么自己命大,大森林狗熊吃不了她,請家中放心。于是,一個女作家和女林學家結(jié)伴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渺無人煙的大森林。
黃宗英的故事始終感染著我?;氐絻?nèi)地,我為新華社的《新聞業(yè)務》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我隨黃宗英采訪所學到的》,后來被許多網(wǎng)站改稱《黃宗英采訪法》掛在網(wǎng)上,供新聞單位參閱學習。
“黃宗英采訪法”是什么呢?黃宗英的采訪作風和許多人的習慣做法不一樣。到一個單位去,她不是急著攤開本子請采訪對象談情況,談完就走,結(jié)果是和采訪對象僅是一面之交,“人走茶涼”。
她在拉薩等徐鳳翔,見面時什么也沒談,而是先幫助徐鳳翔“干活”。和她一起跑政府部門要支援,要經(jīng)費,逢人便講她搞林業(yè)研究的意義。甚至進林區(qū)要用到的汽車、帳篷、鴨絨被,黃宗英也幫助張羅。而這一切有了結(jié)果后,她像孩子似的高興。
她告訴我:“凡是我采訪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變。”上世紀60年代她在當時的河北寶坻寫《小丫扛大旗》《特別的姑娘》時,和邢燕子、侯雋、張秀敏等一群姑娘交上了朋友。每年邢燕子們總要買些治頭疼的天麻等藥品看望她。
她說:“我記在本子上的常常是靈感,是一些人口、土地的數(shù)字,有時也記一點材料,但人與人‘心’的交流不是能記下來的,這要靠深交,深交得知己,在節(jié)骨眼上才寫得出文章來?!?/p>
交談中,她問我學不學藏語?我說:“在藏只三年,沒有學,只會說‘雅古都’之類口頭語?!彼f:“要我就學,一天也學!”她認為學習當?shù)卣Z言很要緊。她自己就會講上海話、江浙話、南腔北調(diào)都能講一點。
說到語言,她說筆墨隨人物。她寫作喜歡用演員術(shù)語,常用電影剪接手法:寫《小丫扛大旗》,表現(xiàn)一群農(nóng)村姑娘,用的是北方家常話;而寫老人《新泮伯》則用史記筆法,這樣才能把人物性格寫出來。
充沛的情感和鮮明的現(xiàn)場感,是黃宗英作品的一大特色,她說,一個記者和作家不到現(xiàn)場是很難想象的,不能到了現(xiàn)場沒有現(xiàn)場。
她寫小木屋時這樣描寫道:4個藏族人5個漢族人支起3頂帳篷,人人戴著小白帽像少先隊過夏令營似的。云、霧、風霰趕來了,猴子猴孫一起向這一小隊扔石子。我們背上干糧一干一整天,凡是與生態(tài)有關(guān)的都有值班記錄。樹葉都稱,一天稱幾千斤,樹根連須也稱。徐鳳翔埋頭數(shù)年輪,鼻子都快碰到樹盤了。我搶著站在大樹前為林學家當攝影時的比例標桿,像耶穌一樣站成十字,我高呼:天父啊,愿人間夢想能實現(xiàn)!
她寫《大雁情》時,秦官屬曾給她留有紙條,請黃宗英不要寫她:有些人對她有看法。黃宗英就深入干部群眾,現(xiàn)場詳盡地了解情況。
有人說秦官屬群眾關(guān)系不太好,但她看到秦官屬種植天麻、遠志等中藥材為百姓增加收入,孩子們見了她都親切地稱她秦姨,一頭撲在她懷中。
有人說她脾氣不好,可當秦官屬看到有人要砍伐移栽的外國實驗楊樹時,擋在楊樹前大聲喊著“要鋸就鋸我!”后來了解到這不是砍伐,而是做建筑木料。
有人說她家庭成分不好,經(jīng)過了解,黃宗英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在“左”的意識還沒退去時,為其正名。黃宗英為此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該怎樣保護一個為科技獻身的中年科技工作者?
多年來,她深入生活和現(xiàn)場,流著淚寫出了《星》中的上官云珠;她在醫(yī)院病房發(fā)現(xiàn)了美,寫出了渾身燒傷面積百分之百的大學進修生楊光明,和她僅露出的那雙美麗的眼睛;她三下西藏,三次因缺氧后遺癥而中風,寫出了《小木屋》及其電視片。因此,她曾三度獲得全國報告文學獎和國際獎項。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當年她寫知識青年榜樣侯雋時,是帶著行李卷去的。
半個世紀過去,至今這個行李卷還放在寶坻竇家橋村。當年她采訪過的姑娘們想留下她,當?shù)氐陌傩找蚕肓粝滤媸翘煲擦舻匾擦?。她們看著行李卷仿佛看到黃宗英,想起她的青春歲月。
而如今滿頭白發(fā)的黃宗英更是懷念當年和姑娘們摸爬滾打的美好時光。今天的記者和作家們早已不用行李卷了。但這種“行李卷”化成一種精神,留在了黃宗英熱愛的農(nóng)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