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茜
銅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生活日用品,是我國青銅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銅鏡可以照面飾容,還屬于精美的工藝品, 很多銅鏡鑄造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漫漫4000余年歷史,均在銅鏡上有所體現(xiàn)。銅鏡正面平滑光澤, 背面一般鑄有各種題材的花紋或字銘。這些紋飾和銘文的產(chǎn)生與流行, 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fēng)尚有一定的關(guān)系。楊冪、趙又廷主演的古裝玄幻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夜華與白淺的定情信物便是銅鏡,兩人可以通過這面銅鏡聊天,訴說著彼此間的心事。
銅鏡流行于明清時期,形狀各異,重量、厚薄不等。大的如篩盤,小的不及盈寸。但銅鏡發(fā)展至明代,已呈衰退之勢;清代以后, 銅鏡制作和使用基本絕跡。后世對清代銅鏡的研究、介紹相對略少。
國子監(jiān)金榜題名展中有“狀元及第”銅鏡和“五子登科”鏡,均是清代文物,抒懷著普通百姓渴望在科舉考試中考中狀元,借此改變身份地位的希望。
“狀元及第”銅鏡:寬凹面緣,半球形鈕。鑄“狀元及第”四字楷書銘。銅鏡光潔的一面為素鏡,無銹跡,卻也充滿著滄桑感。另一面鑄有銘文,中央有小鈕,方便穿系繩索手執(zhí)使用。鏡面以線紋分為內(nèi)外圈,內(nèi)圈小鈕四周有四個方形小框,框內(nèi)上下右左為“狀元及第”四字,其字體清晰,筆畫精到,于楷書書體中參以隸書筆法,端莊之間亦見生動之氣。“狀元及第”是當時一種美好的祝福,有學(xué)子甚至在行囊中放上一面這樣的銅鏡,以期帶來好運。
五子登科銅鏡:本器精銅制作,包漿渾厚自然,銅鏡鈕為乳突狀,雙輪鏡緣,四字方方正正排列于鈕的四周,方框內(nèi)鑄楷書“五子登科”四字。鏡外沿施鑄弦紋一周,卷沿,包漿熟舊自然,鏡體厚薄勻稱,紋飾清晰、舒朗、華美。五子登科寓意門楣興旺,皇榜提名,躍龍門,仕宦發(fā)達,光宗耀祖?!暗强啤笔强荚嚰暗谥猓彩欠饨ㄉ鐣拇怠皩W(xué)而優(yōu)則仕”所要達到的目的。
儒家思想反映在銅鏡紋飾上,還是始于“獨尊儒術(shù)”后的西漢時期。
唐代《榮啟奇問孔子葵花鏡》:此鏡八瓣葵花形,圓鈕。鈕的上方有凸起的長方框,內(nèi)有銘文三行九字,鏡中銘文為:“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九個字。鈕的左面為孔夫子,身著寬袖長袍,右手持龍頭杖,舉左手伸出兩指作發(fā)問狀。鈕的右面為榮啟奇,頭戴冠,披鹿裘帶索,左手操琴而歌,神態(tài)自若。鈕的下方有一棵垂柳,鏡面略有銹蝕。
從銘文中可以得知,圖案取材于《列子·天瑞》中的故事,表現(xiàn)的是樂天安命的隱士情趣。據(jù)《列子·天瑞》載:“春秋時榮啟奇,鹿裘帶束,鼓琴而歌,孔子見于泰山”,問曰:“夫子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我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此鏡歷來被稱為“三樂鏡”。
故事中包含著孔子“仁”的人本思想和樂觀的人生智慧,但也反映了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實。
三樂鏡是浩如煙海的銅鏡中唯一有孔子形象的圖飾,圖飾刻板,已成定式,直至宋元時仍有仿作,其紋飾除形制相異外,其他幾乎與唐時無異。
國家博物館藏唐代《榮啟奇問孔子葵花鏡》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對我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治建構(gòu)、學(xué)術(shù)思想、社會意識、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等方面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影響了現(xiàn)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婆e制度于1905年正式廢除,共歷時1300多年。國子監(jiān)是元明清三朝國家的最高學(xué)府,見證了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
清時期有不少與科舉有關(guān)的銅鏡,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有“狀元及第”“五子登科”“連中三元”等。有的還在銘文周圍加飾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渴望借助于科舉考試達到改變?nèi)松\的欲望。這些銅鏡是承載科舉歷史的重要文物。
狀元制度始于唐代?!睹魇贰みx舉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薄盃钤暗凇奔纯贾星腋呔岚袷?,從字面題意上來說,這類銅鏡,一般歸于吉語鏡范疇,明清較為常見,鏡面上“狀元及弟”中“弟”字通“第”,四字意指在科舉應(yīng)試中考中狀元,這是參加科舉應(yīng)試者的至高榮譽。狀元及第,是很多古代學(xué)子的夢想,舊時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婆e考試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狀元,都稱狀元及第?!叭暗凇睘椤敖庠薄皶薄盃钤保B考連中之謂。
許多學(xué)者和收藏家都針對銅鏡著書立說, 如梁詩正《西清古鑒》、王杰《西清續(xù)鑒》、錢坫《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梁廷《藤花亭鏡譜》、鄭復(fù)光《鏡鏡癡· 鏡資》、徐元潤《銅仙傳》、羅振玉《鏡話》和《古鏡圖錄》、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拓本》等, 這些著作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銅鏡4000多年的使用史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的各個階段,精美瑰奇的紋飾和鑄造工藝凝固了各歷史時期文化和鑄造工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