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眾多收藏中,象形鎖收藏是我的最愛,不僅形象生動,式樣繁多,還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我和好友一同出游,其間去了西部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古玩市場。這次出游淘寶,我其實是心有所愿的,希望能找到新的象形鎖,可惜一連走了多個經(jīng)營老物件的店鋪,始終未見古代銅鎖的蹤影。
天晚了,我情緒低落地往回走,拐過一個路口,一個地攤映入眼簾,攤位的角落赫然有一個螃蟹形狀的舊鎖。從包漿上看,這把螃蟹鎖不像現(xiàn)代仿品,于是我和攤主談妥了價格,愉快地買了回來。一回到家,我就請來行家?guī)兔φ蒲?,?jīng)鑒定,這是一把明代蟹形鎖,我高興極了。
經(jīng)過多年的尋尋覓覓,我收藏的象形鎖越來越多,有栩栩如生的雞形鎖、寓意吉祥的魚形鎖、讓人捧腹而笑的猴形鎖、憨態(tài)可愛的狗形鎖,還有龍形鎖、獅形鎖、鱉形鎖、蝦形鎖、蜻蜓形鎖、琵琶形鎖……每種鎖都形象生動,讓我大開眼界。
我國制造鎖具的歷史十分悠久,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之“骨錯”“石錯”是鎖鑰雛形。最早的鎖是使用竹木材料制作的,構造極為簡單,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代表“此物不可開啟”,基本沒有實際的防盜功能,也就是所謂的“防君子不防小人”。我國的金屬鎖發(fā)明于漢代,宋代多為鐵鎖,到了明清,銅鎖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品,古鎖記錄了不同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一些具有特別造型、雕刻花紋的鎖具還記錄了當時的民俗風情。
(摘自《新民晚報》 伊羽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