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報員黃迪凡家住湖南安鄉(xiāng),他來信說想了解范仲淹在安鄉(xiāng)的情況。
編輯回復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其父范墉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從吳越王錢俶歸宋。范仲淹2歲而孤,生母謝氏改嫁朱文翰,從宦湖南安鄉(xiāng)、淄州、長山等地。少年時期,他勤奮力學,“斷齏畫粥”的故事廣為后人所傳頌??芍^“少有大節(jié),慨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開始踏上仕途。歷任幕職官、地方官和朝官,其間亦曾為將,經(jīng)略陜西,主持抗擊西夏戰(zhàn)爭,后為宰相,執(zhí)朝政,開始變法,史稱“慶歷新政”。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副主任張軍就曾經(jīng)在《學習時報》刊文“花洲書院與《岳陽樓記》”,就范仲淹是否到過洞庭湖做過總結(jié)。有史家業(yè)已指出,范仲淹的很多詩文中都描寫過洞庭湖,應是其到過洞庭湖的明證。比如《聽真上人琴歌》云:“隴頭瑟瑟咽流泉,洞庭蕭蕭落寒木?!庇秩纾逗脱影昌孆垐D寄岳陽滕同年》詩云:“優(yōu)游滕太守,郡枕洞庭邊。幾處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這首詩與《岳陽樓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視為到過洞庭湖的力證。還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謫守桐廬,赴任途中寫下《新定感興》詩五首,其第四首有云:“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边@是將洞庭之險,比作政治風波的險惡。類似詩作不勝枚舉。除詩歌外,還有文獻資料亦可援引。如宋末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卷70中寫道:“范文正公讀書祠堂,在安鄉(xiāng)縣。仲淹幼孤,從其母歸朱氏,朱宰安鄉(xiāng),與俱來讀書此地?!弊D隆斗捷泟儆[》卷30亦有類似記載。更加生動地記載范仲淹在安鄉(xiāng)生平行實的書為康熙《安鄉(xiāng)縣志》??h志卷11有《重修范文正公書臺記》。這是關于范仲淹安鄉(xiāng)遺跡的最早記載,詳實地敘述了安鄉(xiāng)范文正讀書臺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志學之歲以前的范仲淹,在縣三面皆大湖的澧州安鄉(xiāng)縣度過了其少年生涯。他對洞庭湖細致入微的觀察,使他對洞庭風光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40余年之后,他應滕宗諒之請時,文思如泉,以如椽之筆寫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中國青年報》“范仲淹讀書臺”一文也很詳細。興國觀,又名南相寺,雄踞在鸛江(澧水別稱)之心的書院洲上,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觀之后院東側(cè)聳峙書舍,舍前臥一石臺,人稱讀書臺。此地很少有前來跪拜的香客,高墻邊的鐘聲也飄到云外,窗前叢叢芭蕉,綠葉如傘,每當“驟雨來集,秋風送響,颯然可聽”。范仲淹“少有志操”,以天下為己任。一日薄暮,背誦詩文漸入佳境,忽然天上烏云滾滾,秋風颼颼,淅淅瀝瀝的雨點灑在身上,竟渾然不曉,直到觀中的司馬道士送來雨傘。后“書臺夜雨”成為名垂后世的勝地,勤奮好學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