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堆3號坑發(fā)掘現(xiàn)場,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郭漢中正在為大口尊的提取做準備工作。一位文物修復師為什么要親自參與文物的提???“成熟的文物修復師,都會了解許多和文物保護相關(guān)的原理。這些原理不僅是如何修好文物,同樣包括怎么提取文物,在提取過程中如何保證被提取文物的安全,怎樣盡量避開其他文物。”郭漢中說。
不止修復
郭漢中的師傅楊曉鄔是國內(nèi)知名的文物修復大師,曾經(jīng)主持修復了三星堆1號、2號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像、縱目青銅面具等一系列青銅重器。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工作室,這位74歲的“掃地僧”說,文物修復師并不是只做修復,也要到現(xiàn)場去提取文物。參與到文物提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能更好地了解文物出土時的原貌,更準確地把握文物的器型、規(guī)格,這樣日后開展修復時才能心中有數(shù)。
楊曉鄔回憶稱,早年三星堆的文物修復,從眼形器開始,到青銅立人、面具和尊、罍等容器,最后再到青銅神樹,遵循著從小到大、由簡入繁的特點。
除了修復原貌外,楊曉鄔對青銅神樹獨創(chuàng)性的固定保護,也使得這件曠世奇珍免遭二次損毀。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了三星堆,但1號神樹和2號神樹并沒有被地震波破壞,其中楊曉鄔在修復后用絲線固定的設(shè)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技元素
在三星堆博物館的郭漢中修復工作室,有一件牛頭紋的青銅部件靜靜地放在一個托盤上,精美程度幾可亂真。郭漢中說,這是他正在修復的一個圓尊的配件,是他自己雕刻出來的,目前剛剛經(jīng)過了化學處理。
作為國內(nèi)文物修復的第六代傳人,相對于師傅楊曉鄔那一代對于文物修復更多是傳承和手藝的理解,郭漢中的文物修復理念則更具科技元素。“最小干預,最大保護,還原本質(zhì)?!边@是郭漢中的文物修復理念。
此外,郭漢認為,修復人員應盡量把文物完整地留給后人去研究,盡量保留所有的微痕信息。修復工作要采用可逆的方法,可逆的材料。在他的理念中,修復的理想狀態(tài)是:修復人員只對文物進行恢復、加固,待后人需要拆解研究時,器物出土時本身的信息都還在。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李想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