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ZY
外地人對于福建的第一印象,大約與兩個梗有關。第一個是福建人標志性的口音,“f”“h”不分,能把福建說成“胡建”,為段子、小品貢獻了不少的素材。第二個則和鄰居廣東有關,江湖傳說廣東人啥都吃,最愛吃的就是福建人。
但要是被問到福建的省會是哪,一部分外地人搖搖頭表示不知道,另一部分則猶豫地問:“是廈門嗎?”
既不如文藝清新的網(wǎng)紅城市廈門有名,又不如連續(xù)蟬聯(lián)省內(nèi)GDP第一名的泉州“有錢”,福州,大概是最委屈的省會城市之一了。
神仙最多的城市
福州有三“多”,神仙多,電動車多,山也多。
生活在全國神仙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福州人秉持著萬物有靈的古老信念。翻開清代福州人描寫當?shù)厣鐣畹摹堕}都別記》,一百二十余萬字中,民間故事、神怪傳說占了大半。即使到了今天,也能在高樓大廈或老式民宅的角落,瞥見小小的廟宇。
之所以如此“仙氣”繚繞,除了人們的信仰之外,山多水長的地理位置似乎也為福州渲染了一層神秘而靈動的氣質。
當?shù)赜幸痪涿裰{:“三山藏、三山現(xiàn)、三山看不見?!备V菟拿姝h(huán)山,高山和丘陵遍布,生態(tài)環(huán)境雖有天然優(yōu)勢,地勢卻崎嶇難走,多虧閩江劃破群山的屏障,東流入海,既切割出了發(fā)達的交通水網(wǎng),也慢慢堆積出了平坦肥沃的福州平原。
福州城的興起和繁榮,都離不開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閩江水路方便了與中原地區(qū)的溝通往來,海陸航線的開辟更讓福州變成了航運樞紐,物資與文化在這里停留、匯聚,發(fā)達的造船業(yè)也順勢而起。明代鄭和下西洋所用的海船,大部分都是“福州制造”,民間俗稱福船。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造船廠也設立于此,正是歷史課本里大名鼎鼎的福州船政局。
有山有水,濱江臨海,再加上兩千余年的悠久歷史,讓福州具備了深厚的古城底蘊,也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
如果你站在福州市中心的高樓上往下看,一定會被大片綿延的青磚黛瓦所吸引。民宅鱗次櫛比,獨具特色的曲線型風火山墻猶如海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像是應和著不遠處大海的韻律。
這里,便是許多人來福州游覽的第一站——三坊七巷。
愛說福州話的林徽因
有人這樣形容三坊七巷的格局,“一條中軸街隔開三個坊、七條巷,整體像一本攤開的書?!蔽蚁?,如果往這本“書”上仔細一瞧,字里行間書寫的應該就是半部中國近代史。
不信你看,那座位于郎官巷西段北側20號的房子,是“翻譯先驅”嚴復晚年的居所;文儒坊19號里,走出了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最北端一間清冷的古屋,住過那篇感人至深的《與妻書》的作者,“革命烈士”林覺民……這片不大的街區(qū),分布著數(shù)不清的名人故居,隨便扎進一個院子,都能拾起一段沉甸甸的往事。
林覺民的哥哥林長民,也是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父親。雖然林徽因在杭州出生,但她家是福州的名門望族,世居于三坊七巷中,因此她始終將福州視為自己的故鄉(xiāng),還說得一口地道流利的福州話。她在北京東城北總布胡同三號舉辦“太太客廳”,邀請金岳霖、沈從文、周培源等學術界泰斗參加“文藝沙龍”時,也經(jīng)常講福州話,還會故意模仿帶著濃重福州腔調(diào)的官話,引得眾人捧腹大笑。
林徽因并沒有在福州待過很長時間,但從她身上卻總能看到福州的影子,她也毫不遮掩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不知當她寫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景色里,是否也有福州的春日呢。
更有意思的是,林家后來將祖宅賣給了舉人謝鑾恩。年逾七旬的謝老帶著一大家子搬進了三坊七巷,其中就有他11歲的孫女謝婉瑩,也就是林徽因后來的“冤家對頭”冰心。
冰心還寫文回憶過這間宅院,“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一個‘天井里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p>
時光斗轉,如今的三坊七巷依舊人聲鼎沸,游人穿梭其間,只有悠長的青石板路,沉默地守著過去的秘密。
沒有魚丸不成席
福州依山傍海,最不缺的就是山珍和海味。于是福州人把鮮美的食材一股腦倒進鍋里,不管是鮑魚、海參、魚唇,還是蹄筋、花菇、鵪鶉蛋,全都堆在一起,加入高湯和老酒,文火慢煨。據(jù)說有人品嘗后當即寫詩稱贊,“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边@道菜也由此得名——佛跳墻。
不過,這樣大補的菜肴只能偶爾吃一兩次,更常出現(xiàn)在福州人日常餐桌上的美食,是個頭小小、貌不驚人的魚丸。
關于魚丸的誕生,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據(jù)說秦始皇愛吃魚,但是又忌諱頗多,要是魚刺沒剔干凈,或是魚肉剁得過碎,便說廚子要加害于他,好幾個廚子因此喪命。某天有個廚子做魚時一籌莫展,焦慮地用刀背不停拍案板上的魚,直到魚骨悉數(shù)露出、魚肉成茸,這時傳菜的指示傳來,他急中生智,將魚肉茸捏團投入滾湯,做成魚丸。沒想到秦始皇對此大加贊賞,稱其既鮮美又可免去魚刺的困擾,后來,這種做法便漸漸流傳了下來。
和外地超市里賣的速凍丸子不同,福州的魚丸里藏著山海之間孕育出的鮮美。隨意走進一家魚丸店,老板便會麻利地撈起幾枚煮好的魚丸,倒入清湯,撒上蔥花,將一碗熱氣騰騰的魚丸湯端到你的面前。用筷子輕輕一夾,指尖便能感覺到魚丸的彈性,似乎掉在碗里也能立即彈起來。一ロ咬下,魚肉在齒間輕輕回彈,豬肉餡的葷香彌漫在口腔里,醬油香接踵而至,鮮味十足。
在福州人心目中,沒有魚丸不成席。既是出于對這種食物的熱愛,又因為魚丸有“魚圓”的別稱,象征著團圓平安,逢年過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魚丸來吃。許多福州人在回憶童年時,都會想起小時候用筷子串起魚丸,假裝在吃冰糖葫蘆的日子。
福州人喜歡念叨一句話:“虎糾虎糾,有虎之糾(福州話,意為福州福州,有福之州)?!被蛟S福州這座城市的福氣,就藏在上下沉浮的魚丸里。捧一碗熱湯,看水蒸氣裊裊上升,無論有過怎樣的煩憂,都會在此刻煙消云散。
福州旅行攻略
Part1.打卡景點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古城的中心。坊巷內(nèi)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里坊制度活化石”。自晉、唐形成起,三坊七巷就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走出了許多叱咤風云的人物,用人杰地靈來形容再合適不過。無論想欣賞傳統(tǒng)建筑還是追懷歷史,這里都是不容錯過的一站。
鼓山
鼓山是福州最著名的風景區(qū)之一,若是乘坐纜車上下山,可以在途中俯瞰整個福州城,夕陽西下的時候景色尤其美麗。這里也是整個福州摩崖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鼓山的石刻上可至北宋,前后延續(xù)千年,內(nèi)容豐富,篆、隸、行草、楷等字體俱全。其中喝水巖下石壁上刻的“壽”字,字徑達4米,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手筆。
福道
福道,也叫福州城市森林步道,曾獲得國際建筑大獎,還被美國國家地理提名為全球最美的十條步行道,可以說是享譽全球的“網(wǎng)紅”景點。福道環(huán)線總長約19公里,串起了福州5大城市公園。走在鏤空的步道上,森林就在腳下,仿佛在云端行走,整個福州的美景盡收眼底。
平潭島
如果想近距離感受大海的魅力,不妨到平潭島去游玩一番。這里以花崗巖海蝕地貌著稱,是一座罕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傳統(tǒng)民居“石厝”也很有特色,它們以島上特產(chǎn)的花崗巖、火山巖為主體材料,屋頂、墻壁色彩斑斕,像一座座彩色城堡。每年4月至8月,天氣晴朗的夜晚,還有可能遇見“藍眼淚”,綿延的海岸線變成晶瑩的藍色,猶如海洋里的極光。
Part2.特色美食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發(fā)源于福州,因此狹義閩菜又指福州菜。因為福州多山臨海,所以食材以海鮮與山珍為主,而且多湯菜,講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保持食物的原味。
福州名菜
佛跳墻、雞湯氽海蚌、八寶紅鱘飯、荔枝肉、紅糟醉香雞、太極芋泥、淡糟香螺片、爆炒雙脆、南煎肝、醉排骨、茸湯廣肚、雞茸魚唇、荷包魚翅等等。
特色小吃
魚丸、肉燕、鍋邊糊、撈化、花生湯、拌面扁肉、燉罐、?;?、光餅、蝦干餅、肉餡元宵、拌粉干、鹵味、藕糕等等。
福州·海味
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間,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來自長樂的蚌肉,與海濱一帶多有的蠣房。《閩小紀》里所說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而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聽說從前有一位海軍當局者,老母病劇,頗思鄉(xiāng)味;遠在千里之外,欲得一蚌肉,以解死前一刻的渴慕,部長純孝,就以飛機運蚌肉至都。從這一件軼事看來,也可想見這蚌肉的風味了;我這一回趕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時候,所以紅燒白煮,吃盡了幾百個蚌,總算也是此生的豪舉,特筆記此,聊志口福。
——郁達夫《飲食男女在福州》
福州·閩江
閩江發(fā)源浦城縣北漁梁山下,亦稱建溪,又叫劍江,更有一個西江的別號;大抵隨地易名,到處收納清溪小水,曲折而達福州,更從南臺折而向東向南,以入于海。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灣處江面的寬,總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種江水的秀逸的代表;揚子江沒有她的綠,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靜。人家在把她譬作中國的萊茵,我想這譬喻總只有過之,決不會得不及。
——郁達夫《閩游滴瀝》
福州·小吃
初到福州,打從大街小巷里走過,看見好些店家,都有一個大砧頭擺在店中;一兩位壯強的男子,拿了木錐,只在對著砧上的一大塊豬肉,一下一下的死勁地敲。把豬肉這樣的亂敲亂打,究竟算怎么回事?我每次看見,總覺得奇怪;后來向福州的一位朋友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謂肉燕者,就是將豬肉打得粉爛,和入面粉,然后再制成皮子。如包餛飩的外皮一樣,用以來包制菜蔬的東西。聽說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獨有的特產(chǎn)。
郁達夫《飲食男女在福州》
[福州·生活]
從嚴冷枯黃的北方歸來,看到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紅花綠葉,使我驚訝而歡喜!我覺得我的生命的風帆,已從蔚藍的海,駛進了碧綠的江。這天我們在閩江口從大船下到小船,駛到大橋頭,來接我們的伯父堂兄們把我們包圍了起來,他們用鄉(xiāng)音和我的父母熱烈地交談。我的五歲的大弟弟悄悄地用山東話問我說:“他們怎么都會說福州話?”因為從來在我們姐弟心里,福州話是最難懂難說的!
這以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們就過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秋……歲時節(jié)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豐富而有趣。特別是燈節(jié),那時我們家住在南后街,那里是燈市的街,元宵前后,“花市燈如晝”,燈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絢麗的情景就說不盡了。
——冰心《我的父母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