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健 張露勝
孔府舊藏明代服飾目前主要保存在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其中藏于山東博物館的明代服飾是20世紀50年代從曲阜孔府調(diào)撥而來,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服飾早先是由曲阜孔府文物檔案館保存??赘f藏的明代服飾實物種類豐富,涵蓋朝服、禮服、公服、常服、忠靜冠服、吉服、便服等主要的服飾門類,具體可分為衍圣公冠服:朝服、公服、常服、忠靜冠服;命婦冠服:禮服和常服。吉慶場合穿著的吉服以及日常起居穿著的便服,其中以紋飾絢麗的吉服和用色素雅、款式多樣的便服為大宗。
朝服作為等級地位較高的一類冠服,一般應用于比較隆重的禮儀場合。《明會典》載,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降、開讀、詔敕、進表、傳制時,文武官員穿朝服。明代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包括梁冠、赤羅衣、赤羅裳、白紗中單、蔽膝、大帶、革帶、玉組佩、大綬、小綬、白襪、黑履、笏等。目前唯一一套比較完整的明代朝服實物保存于山東博物館,孔子博物館則收藏了一件朝服上衣和一件白紗中單。
朝服上衣(圖1)
衣長116、腰寬62、兩袖通長249、袖寬73厘米。直領,大襟右衽,大袖且袖口為敞口。衣身用赤色紗,質(zhì)地輕薄,領口、大襟、袖口、下擺處均鑲青紗質(zhì)地的衣緣。此件朝服上衣有對內(nèi)擺,釘縫于后襟里側(cè),結(jié)構(gòu)類似道袍。山東博物館藏。
朝服下裳(圖2)
身長91.4、腰圍132厘米。此件下裳采用馬面裙式結(jié)構(gòu)。裳分為兩大片,每片由三幅面料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褶大而疏,兩片中間重合部位不納褶,俗稱“馬面”。裳身用赤色紗,側(cè)邊及底邊緣以青紗,腰部則鑲桔色紗緣。山東博物館藏。
按照制度規(guī)定,明代朝服上衣和下裳質(zhì)地應為羅,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出現(xiàn)了偏離制度的情況。
白紗中單(圖3)
衣長121、腰寬65、兩袖通長258、袖寬66厘米。直領,大襟右衽,大袖且袖口為敞口,領口、大襟、袖口、下擺處鑲青紗質(zhì)地的衣緣。中單襯于朝服上衣之內(nèi),其結(jié)構(gòu)與朝服上衣一樣。山東博物館藏。
著朝服需佩戴梁冠。梁冠,古稱“進賢冠”,始于漢代,歷魏晉南北朝、隋唐,迄宋明,沿用1800余年。漢代進賢冠前高后低,頂呈斜狀,底有冠纓系于頷下。初期有冠(上有梁)無幘,后與幘同戴。幘前為顏題,后立長耳,又施巾于幘之上,狀如屋頂,稱“介幘”。晉時加橫簪。冠(梁)、幘、簪、纓的基本結(jié)構(gòu)被一直延續(xù)到明代。山東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梁冠是極為難得的進賢冠實物遺存。
梁冠(圖4)
高27、筒徑18.5厘米。山東博物館藏。由冠額、冠耳、冠頂組成,冠額及冠耳四周為貼金框架,中間嵌銅絲網(wǎng),并綴有金質(zhì)紋飾。冠額位于冠體前部,延伸至腦后,正中海棠花形金池內(nèi)飾寶相花,兩側(cè)為金鳳。冠耳位于冠體后部,其上部兩側(cè)凸起若蝶翅狀。冠耳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八瓣花形簪紐,用以貫簪。冠耳下部左右邊框外壁綴有條形穿扣,冠額兩端由此穿過與冠耳接合固定。冠頂為一球面拱形突起,跨在冠耳前壁與冠額之間,黑色漆紗質(zhì)地。冠頂上現(xiàn)留存五道皮質(zhì)梁。梁冠上的梁數(shù)主要用于區(qū)別官員等級:公爵冠八梁,侯、伯冠七梁,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七品冠二梁,八、九品冠一梁。
明代建國之初,參照宋元制度制定百官公服,規(guī)定在京文武官員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時穿公服,在外文武官員每日穿公服處理日常事務。公服原本是用作常朝之服,后來在京文武官員在常朝時穿常服,只在朔望日具公服朝參,而外任官則在初蒞任望闕謝恩時穿公服。公服是明代官員服飾中使用場合較少的一類冠服,主要包括幞頭、圓領右衽袍、笏、單撻尾革帶等。
大紅素紗袍(圖5)
衣長135、腰寬65、兩袖通長249、袖寬72厘米。圓領,大襟右衽,大袖,左右兩側(cè)出擺。領緣右肩處有紐襻一對,旁邊還加綴系帶一對,系帶疑似后補。公服采用的是大而直的方正袖型,形制上要比常服中的圓領袍更加隆重,明代張自烈《正字通》載:“明制,官員……謝恩及朔望服公服,方袖?!鄙綎|博物館藏。
明代文武官員在常朝、視事時穿常服,包括烏紗帽、圓領、褡、貼里、束帶、靴等。常服幾乎成了明代服飾的一種標志,是大家最熟悉的明代服飾形象。明代常服是以唐代男子幞頭、圓領袍為基礎設計的,唐代圓領袍下襯以半臂的形式也被繼承了下來,改為短袖的褡加貼里。洪武元年(1368)二月,定官員常服為“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明太祖實錄》卷三十),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定“常服用雜色纻絲、綾、羅”(《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九),并按文武品級在衣身前胸后背處飾方形“彩繡花樣”(即胸背,后來稱為補子),文官用飛禽圖案,武官用走獸圖案(表1)。
平翅烏紗帽(圖6)
高20.9、口徑19.7厘米。帽體用細竹篾作胎,底部為銅絲框架,外層覆黑色漆紗,最內(nèi)層為皮革襯里。帽身前低后高,通體皆圓,左右有二翅橫于帽后。帽翅以金屬絲作胎,呈橢圓形回折對接,用黑紗粘覆其上。山東博物館藏。
烏紗帽是明代極具代表性的首服,早期烏紗帽形制接近唐幞頭,左右小垂腳向下,后來帽翅逐漸伸展變闊形似橢圓;早期烏紗帽帽體尤其是后山部分低矮且前傾,后來逐漸高聳端重,一度演變得極為高聳(圖7),明末高度回落。
大紅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圓領(圖8)
衣長132、腰寬60、兩袖通長242、袖寬63厘米。領式為圓領,圓領又寫作員領,因領式而得名。大襟右衽,大襟在右側(cè)腰處以一對系帶固定,圓領口右側(cè)以一粒紐襻進行固定,寬袖并收口,兩側(cè)開衩并接擺,擺內(nèi)加襯布。此件圓領的面料為暗花紗,地紋為四合如意云紋。衣身前胸、后背中上部位置分別縫綴一塊方形云鶴紋補子,尺寸為40.5×40.5厘米。明代補子的尺寸比清代補子略大,約在40厘米,清代則為30厘米左右。明代一品文官圓領補子紋樣為仙鶴紋,多采用雙禽造型,一翔于天,一立于地。山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大紅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圓領采用了單禽造型,出現(xiàn)于明代后期。
明代部分便服款式如直身、道袍等在綴上補子后,也可用作常服。故宮博物院藏《徐顯卿宦跡圖之金臺捧敕>圖(圖9),描繪的是萬歷朝常朝禮儀的情景,畫面中站立在皇帝御座之西的錦衣衛(wèi)堂上官,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色獅子補直身。道袍綴補在《酌中志》中有提到,卷十九《內(nèi)臣佩服紀略>之“道袍”條日: “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領耳。間有綴補。”
藍色暗花紗綴繡仙鶴方補袍(圖10)
此藍色暗花紗綴繡仙鶴方補袍就是一件前后綴補的道袍實物,孔子博物館藏。衣長133、袖寬66、兩袖通長250、袖口寬24厘米。領式為直領,領口鑲白絹領緣,大襟右衽,大襟在右側(cè)腰處以一對系帶固定,寬袖并收口,兩側(cè)開衩并接有內(nèi)擺。衣身前胸、后背中上部位置分別縫綴一塊方形云鶴紋補子,尺寸為40×39厘米,補子紋樣采用雙禽造型。
命婦在祭祀、朝見君后、見姑舅與夫時穿著禮服,包括翟冠、大衫、霞帔、褙子等,其他禮儀場合則穿常服,用各色圓領袍,圓領袍綴有補子,補子花樣依其夫或其子品秩。
赭紅色暗花緞綴繡鸞鳳圓補女袍(圖11)
前身長113、后身長147、腰寬41、兩袖通長201、袖寬41、圓補直徑28厘米。圓領,大襟右衽,琵琶袖并收口,左右開衩,下擺前短后長,底邊及兩側(cè)開衩處內(nèi)襯黃紗鑲緣,底擺鑲緣由里向外延伸包裹,形成細緄邊,底擺正中有布紐扣一枚。衣身前胸、后背各綴一彩繡流云鸞鳳圓補。 《明會典·冠服二·命婦冠服》記載,大衫“前身長四尺一寸二分,后身長五尺一寸,內(nèi)九寸八分,行則摺起。末綴紐子二,紐在掩紐之下,拜則放之?!睆倪@件赭紅色暗花緞綴繡鸞鳳圓補女袍前短后長的形制,以及底緣處的紐扣來看,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大衫的結(jié)構(gòu)。山東博物館藏。
明代官員在各類吉慶場合和部分禮儀活動中穿著吉服,《明會典》載:“冬至前三日、后三日,圣節(jié)前三日、后三日,俱吉服?!贝送馊缭⒍宋绲葧r令節(jié)日及開印、封印、點齋、宣捷、獻俘、經(jīng)筵等場合,也要穿著吉服。明代吉服沒有單一的標準款式,式樣多采用圓領、直身、道袍、曳散、貼里等。吉服用色明朗,多用大紅等喜慶色彩,《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描寫:“西門慶重新?lián)Q了大紅五彩獅補吉服,腰系蒙金犀角帶。”另外明代容像畫中,繪有官員身著大紅吉服的形象(圖12)。吉服最典型的裝飾是采用云肩、袖裥和膝裥紋樣,即前胸、后背及兩肩處裝飾柿蒂形“云肩”,左右肩部至袖端裝飾“袖裥”,前后襟下擺處裝飾“膝裥”。云肩、袖裥、膝裥內(nèi)往往裝飾有較為尊貴的紋樣,如蟒、斗牛、飛魚、麒麟、鳳、鸞、仙鶴等祥禽瑞獸圖案;或裝飾應景題材,如從頭一年臘月二十四祭灶以后到新年期間使用葫蘆景圖案,元宵節(jié)使用燈籠圖案,端午節(jié)使用五毒圖案,中秋節(jié)使用滿月玉兔圖案,重陽節(jié)使用菊花紋樣等。
香色麻飛魚貼里(圖13)
衣長125、腰寬57、兩袖通長252、袖寬49厘米。領式為直領,大襟右衽,琵琶袖并收口,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狀。衣身左后側(cè)開衩,這件貼里采用云肩、袖裥和膝裥裝飾紋樣,柿蒂形云肩內(nèi)飾一對過肩飛魚紋,這種造型亦稱之為“喜相逢”,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云:“按蟒衣貼里之內(nèi),亦有‘喜相逢色名,比尋常樣式不同,前織一黃色蟒在大襟向左,后有一藍色蟒由左背而向前,兩蟒恰如偶遇相望戲珠之意?!毕蚕喾暝煨妥兓鄻?,有喜相逢龍、蟒、斗牛、麒麟、鸞鳳等。山東博物館藏。
明代服飾上的飛魚紋,是僅次于蟒紋的高等級紋樣,最初特征為龍頭、兩足(四爪)、雙翼,有腹鰭一對而無后肢,尾部是朝兩邊翻卷的“魚尾”。明中后期,飛魚紋形象發(fā)生變化,形態(tài)近似蟒紋,四足(腹鰭消失),雙翼或有或無,尾部保留“魚尾”特征。《明史·輿服三》“文武常服”條記載,嘉靖十六年(1537),“群臣朝于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諭閣臣夏言日:‘尚書二品,何自服蟒?言對日:‘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張瓚穿的就是一件蟒形飛魚服。
墨綠色妝花紗云肩通袖膝裥蟒袍(圖14)
衣長142、兩通袖長243、腰寬55、袖寬68厘米。形制為道袍,直領,大襟右衽,寬袖并收口,兩側(cè)開衩并接有內(nèi)擺。領部加白暗花紗護領。前胸、后背及兩肩的云肩內(nèi)飾織金妝花過肩蟒,四周飾海水江崖,間飾雜寶、彩云紋,蟒紋采用喜相逢式布局;左右袖裥織一對升蟒;膝裥織行蟒,底邊飾海水江崖。衣身袍料為暗花紗,地紋為四合如意連云紋,間飾雜寶,有如意頭、金錠、火珠、方勝、古錢、犀角、珊瑚等紋飾;云肩、袖裥、膝裥處紋樣采用局部“挖花妝彩”的技法織成。整件衣服以紅、白、綠、黃、藍為主色調(diào),配色沉穩(wěn)大方??鬃硬┪镳^藏。
蟒紋是僅次于龍紋的高等級紋樣。蟒原本指大蛇,但結(jié)合傳世、出土的明代蟒服實物及文獻記載可知,明代的蟒紋是有足、有角的形象,極類龍紋,只是比龍少一爪(趾)。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二載:“蟒衣如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茶色織金蟒妝花紗道袍(圖15)
衣長134、腰寬58、兩袖通長250、袖寬67厘米。領式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襟在右側(cè)腰處以一對系帶固定,寬袖并收口,兩側(cè)開衩并接內(nèi)擺。領部加白綢護領。衣身主體紋飾為蟒紋,前胸、后背和兩肩對稱布局4條飛舞的蟒,袖裥和膝裥處則織飾行蟒。此件道袍雖然采用云肩袖裥和膝裥的裝飾手法,但在蟒紋的布局上迥異于墨綠色妝花紗云肩通袖膝裥蟒袍“喜相逢”式布局。除主體紋飾——蟒,使用白色和金色外,其他圖案(包括云肩袖裥和膝裥的邊裥)都用暗紋來表現(xiàn),仿佛擺脫了邊裥的束縛,奢華與內(nèi)斂并存,極富設計感。山東博物館藏。
明代女性吉服除了圓領之類的長袍外,還有“兩截穿衣”的款式。所謂“兩截穿衣”,是指上身穿襖衫,下身著裙,分作兩截,這種著裝方式也稱之為“襖裙”。襖衫的款式有長有短,領式有交領、圓領、豎領、方領之分,裙主要為馬面裙。襖衫上裝飾云肩、袖裥紋樣,與裙子上的膝裥紋樣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也可以綴補,與之搭配的馬面裙往往裝飾有裥紋。
大紅色四獸朝麒麟紋妝花紗女袍(圖16)
衣長122、腰寬50、兩袖通長211.5、袖寬67厘米。領式為圓領,大襟右衽,寬袖并收口,左右開衩。衣身織飾五彩云肩、袖裥和膝裥紋樣,云肩采用單線條輪廓,在前胸、后背及兩肩處各飾一只大麒麟和獬豸、豹、虎、麒麟四小獸,周圍裝飾彩云、花卉、海水江崖等紋飾。袖裥和膝裥則采用黃綠雙色線條,輪廓內(nèi)織飾作奔跑狀的麒麟及彩云、海水江崖圖案。衣身面料為暗花紗,地紋為纏枝蓮紋,云肩、袖裥和膝裥處以1:1平紋為地,以黃、藍、綠、黑、白、紅、片金等色彩絨絲為紋緯,采用挖花技法織各色圖案。山東博物館藏。
麒麟作為一種瑞獸,有祈求子嗣昌盛的吉祥寓意。明代時麒麟的形象為龍首兩角,蹄狀足,周身布滿鱗甲,牛尾或獅尾。應用在服飾上的麒麟紋,除了用作公、侯、駙馬、伯常服補子紋樣外,還作為高等級紋樣出現(xiàn)在賜服和吉服之上。從現(xiàn)存的明代傳世服飾實物、文獻記載和畫像資料來看,賜服和吉服上的麒麟形象主要有兩種:立式麒麟和獸身拉長蟒化的麒麟。
大紅色綢繡過肩麒麟鸞鳳紋女袍(圖17)
衣長120、腰寬59、兩袖通長213、袖寬63厘米。圓領,大襟右衽,寬袖,左右開衩并接外擺。袍的前胸后背處用捻金線和彩絲線刺繡出兩條首尾相向的麒麟,是整件衣服中繡面最大的紋飾。袍袖正面刺繡一對飛翔的鸞鳳,背面則刺繡形態(tài)類似升龍的麒麟。膝裥處繡兩條相對舞動的麒麟,下擺處刺繡精美的折枝花卉。整件女袍紋飾布局疏朗有致,用色鮮艷明快,紅與金搭配相得益彰.達到了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山東博物館藏。
此件女袍仍采用云肩、袖裥和膝裥裝飾紋樣,但袖裥處的裝飾打破了原先橫向的長條形裝飾區(qū)域,滿布整個袖面,變成和云肩輪廓一樣的造型。
蔥綠地妝花紗蟒裙(圖18)
裙長85、腰圍105、下擺寬191厘米。馬面裙式。裙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五褶,腰鑲桃紅色暗花紗緣。裙裥、裙擺妝花織正蟒龍(五爪)各一條、行蟒龍九條,間飾翔鳳、牡丹、茶花、菊花、荷花、梅花、海水江崖等紋飾。色彩以紅、綠、金色為主調(diào),圓金線織金蟒龍,片金勾邊。裙身面料為暗花紗,地紋為纏枝蓮花、茶花紋??鬃硬┪镳^藏。
明代女性多穿裙,裙為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cè)裙幅打褶,前后裙門處為光面,俗稱“馬面裙”。明代馬面裙裙式簡潔,兩側(cè)的褶大而疏,為活褶,裙上多裝飾膝裥或底裥紋樣。此件蔥綠地妝花紗蟒裙裝飾兩道裥紋,膝裥寬度較之于底裥略窄。
香色芝麻紗繡過肩蟒女長衫(圖19)
衣長126.5、腰寬64、兩袖通長220.5、袖寬91.5厘米。領式為圓領上綴豎領,大襟右衽,闊袖,右側(cè)腋下綴一對白色暗花紗繡蝴蝶紋垂帶。衣身飾云肩及袖裥,云肩內(nèi)為喜相逢過肩蟒,左右袖前后備繡一只側(cè)蟒,豎領繡小蟒,間飾四季花卉、蝴蝶、壽山福海等紋樣。紋飾精美,繡工精湛。山東博物館藏。
青色地妝花紗彩云仙鶴補圓領女衫(圖20)
衣長72.5、腰寬54.5、兩通袖長204、袖寬52厘米。圓領,右衽,寬袖并收口,袖口處綴有金色袖緣,左右開衩,大襟在右側(cè)腰處用兩對系帶固定。前胸、后背各織一塊云鶴紋方補,補子尺寸為32.5×33.5厘米??鬃硬┪镳^藏。
青地織金妝花紗孔雀方補女短衫(圖21)衣長78、腰寬63、兩袖通長242、袖口寬16厘米。直領,右衽,寬袖并收口,袖口加黃紗袖緣,左右開衩,大襟在右側(cè)腰處用兩對系帶固定。領部加白紗護領。前胸、后背各織一塊織金妝花孔雀紋方補,間飾朵云、牡丹、壽石、海水江崖等紋飾,補子尺寸為39.5×34厘米??鬃硬┪镳^藏
明代男女在日常閑居時穿著便服,這類服飾在制度范圍之外,故不受身份等差之限,款式極其豐富,材質(zhì)多樣,會根據(jù)季節(jié)和功能的需要而變。男子便服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貼里、曳散、褡、裥衫等。襖(衫)裙是明代女性便服的主要款式,襖是有里的夾衣,衫是無里的單衣,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引《六書故》曰:“今以夾衣為禊,俗作襖。”又說:“今以單衣為衫。”
藍色暗花紗袍(圖22)
衣長130、腰寬60、兩通袖長240、袖寬70厘米。形制為道袍,直領,大襟右衽,寬袖并收口,大襟在右側(cè)腰處以一對系帶固定,系帶旁分別釘綴一根白紗垂帶。衣身兩側(cè)開衩,大襟和小襟兩側(cè)各接一片內(nèi)擺,打褶后縫在后襟里側(cè)。領部加白紗護領。藍色紗地上織石榴、骨朵云、鶴銜桃等暗花紋。此件道袍質(zhì)地輕薄通透,適合夏季穿著,暗紋排列舒朗大方,面料的紋理正如明人所說的“滿身活紋,如水之波,如木之理”??鬃硬┪镳^藏。
綠色暗花紗單袍(圖23)
衣長127、兩袖通長246、腰寬60、袖寬65厘米。形制為直身,直領,大襟右衽,寬袖,大襟在右側(cè)腰處以一對系帶固定,兩側(cè)開衩,并接雙擺在外,擺內(nèi)加襯布。領部綴白紗護領。綠色紗地上織四合如意云紋(圖24)。四合如意云紋是以一個單體如意為基本元素分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斗合而成,然后在其邊緣延展出飛云或流云等輔助裝飾紋樣,四合如意云在明代又被稱作“骨朵云”??鬃硬┪镳^藏。
藍色暗花紗女長襖(圖25)
衣長127、腰寬58.5、兩袖通長221、袖寬81.5厘米。立領,大襟右衽,兩袖寬大,衣身兩側(cè)開衩。領緣、斜襟鑲金邊,襯白紗里。衣身面料為暗花紗,地紋為四方連續(xù)蟒紋??鬃硬┪镳^藏。
明代前期襖衫的基本形制為直領窄袖,中期以后,社會物力逐漸豐盈.商業(yè)繁盛,襖衫的形制發(fā)生變化,其中一個表現(xiàn)是立領和紐扣的運用。從明代傳世容像畫和服飾實物來看,立領應當是從綴紐扣的直領發(fā)展而來,明后期成為女性便裝的主流款式,并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此外襖衫的長短寬窄也隨時而異,嘉靖時流行大袖衫,明代楊慎《升庵外集》載: “嘉靖中,四方婦人與男子無異,直垂至膝下,去地僅五寸,袖闊至四尺余。”四川嘉定州嘉靖《洪雅縣志》也稱:“其服飾則舊多樸素,近則婦女為艷妝,髻尚挺心,兩袖廣長,衫及曳地?!泵鞔\衫著裝風尚的變化,折射出不同時期社會風氣、消費文化等的改變。
月白色卐字如意云紋紗比甲(圖26)
身長74、肩寬27.5、下擺寬79、袖口寬32.5厘米。圓領,對襟,無袖,左右開衩。襟邊鑲紅色紗滾白絹邊,袖口內(nèi)里鑲白絹緣。衣身地紋為卐字如意云紋。比甲一般穿于襖衫之外??鬃硬┪镳^藏。
比甲之名始自元代,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四:“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刺氏創(chuàng)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日比甲,蓋以便弓馬也?!钡@種樣式的衣服卻早已有之,如唐代的半臂、宋的背心。明代小說中有許多關于“比甲”的描寫,如《金瓶梅》第二十九回:“(春梅)頭戴銀絲云髻兒,白線挑衫兒,桃紅裙子,藍紗比甲兒?!薄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按┮患椊鸸倬G貯絲襖,上罩著淺紅比甲?!?/p>
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圖27)
裙長88、腰寬60厘米。馬面裙式。裙分為兩大片,每片均由三幅織物拼縫而成,左右相向各打四褶。上部鑲白色暗菱紋紗裙腰,兩側(cè)綴一對穿鼻。裙身衣料為暗花紗,地紋為折枝梅花。裙擺用紅、綠、草綠、藍、黃、黑等彩色絲線繡山石、小橋流水、牡丹、石榴花、菊花、睡蓮、荷花、蜀葵、牽牛花、竹子、梅花、蝴蝶、翠烏、燕子、鸞鳳等紋飾。這件女裙紋飾留白空間比較大,用色素雅。山東博物館藏。
孔府舊藏明代服飾種類豐富、數(shù)量眾多、傳承有序、保存完好,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多樣的款式造型、精美的圖案紋樣、精湛的工藝技法,是明代服飾藝術成就的高度展現(xiàn)。孔府舊藏明代服飾中凝聚著幾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體現(xiàn)著衣冠載道、尊孔崇儒、彰顯禮樂的文化內(nèi)涵,彌足珍貴。
(圖片攝影:周坤)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