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鶴
(遼寧省林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6)
核桃Juglansregia又名胡桃,羌桃,萬歲子。果實為假核果,圓形或長圓形,果皮肉質,幼時有黃褐色茸毛,成熟時無毛,具稀密不等黃白色斑點[1];堅果表面具深刻溝或光滑;種仁呈“腦狀”,被淺黃色或黃褐色種皮,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2-3]。核桃腐爛病是一種核桃的常見病害,由核桃腐爛病菌Cytosporajuglandina引起的具有潛伏侵染的病害。病菌可以從受傷或壞死的組織處侵染,分泌有毒物質,導致附近的細胞死亡,從而引發(fā)疾病。病菌孢子可通過風、雨或昆蟲等媒介進行傳播,在植株強壯時呈潛伏狀態(tài),衰弱或組織受損時就會轉為致病狀態(tài),并在病枝上越冬。枝條被侵染后,皮層充水并與木質部分離,表現(xiàn)為枝條干枯,生成黑色小點或病斑,伴有暗灰色腫起等癥狀。核桃腐爛病主要危害核桃的枝、皮等,導致韌皮部發(fā)生潰爛,影響林木生長,甚至造成果樹死亡,嚴重危害核桃的產量與品質[4]。由于其發(fā)病具有隱蔽性,所以在早期難以發(fā)覺,容易被忽視[5]。目前,生產上曾不斷有人嘗試各種方式進行預防[6-9]。近年來,受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變化等影響,遼寧省核桃腐爛病發(fā)生較嚴重。本試驗以建昌縣主栽核桃品種為試材,通過比較不同藥劑和不同病斑處理方法的防治效果,篩選出相對科學有效的防治方式,旨在為今后對核桃腐爛病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點位于建昌縣雷家店鄉(xiāng)灰窯溝村核桃園內,供試核桃樹品種為處于盛果期的遼寧1-7號,樹齡為15 a。
防治藥劑:5%菌毒清5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50倍液;護樹將軍(按說明配制)1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劑和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以上藥劑均購自遼寧綠林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病斑處理:將樹干上的病斑連同周圍的組織一并清除干凈,然后在病斑周圍涂抹藥劑(方法1);在病毒侵染部位,每隔1 cm左右用刀片劃出一道深至木質部的痕跡,再在感病及周圍處涂藥(方法2);在病斑及周圍直接涂抹防護藥劑(方法3);以在病斑處噴水為對照(CK)。
5月初對病斑進行處理,45日后對病斑的處理情況進行統(tǒng)計,每個品種隨機選取10株進行調查統(tǒng)計,并計算防治率和病斑復發(fā)率。
防治率=1-防治后病斑數(shù)量/防治前病斑數(shù)量×100%[10]
病斑復發(fā)率=復發(fā)病斑數(shù)量/調查病斑總數(shù)×100%[11]
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藥劑對防治核桃腐爛病均有一定的效果,與不使用防治藥劑的對照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其中新型復合制劑菌毒清、退菌特和護樹將軍的防治效果較好,防治率分別為81.68%、67.34%和56.03%,三者間差異不顯著。菌毒清處理防治效果最好,病斑復發(fā)率僅19.13%,其次為退菌特和護樹將軍,復發(fā)率分別為38.13%和39.86%。傳統(tǒng)藥劑石硫合劑和甲基硫菌靈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甲基硫菌靈與3種新型復合制劑的防治率無顯著差異,防治率為42.11%,復發(fā)率為50.87%。石硫合劑和其他3種新型復合制劑的防治效果具有顯著差異(P<0.05),防治率為33.87%,病斑復發(fā)率較高,為65.31%。
圖1 不同藥劑對核桃腐爛病防治效果
選用防治效果較好的菌毒清、退菌特和護樹將軍,進行不同病斑處理方法對腐爛病防治效果研究,3種處理方式間均存在一定差異。使用菌毒清時,方法2的處理效果最好,防治率為91.76%,復發(fā)率為9.87%;其次為方法1,防治率為85.47%,復發(fā)率為16.36%;方法3效果最差,防治率為58.13%,復發(fā)率為42.76%。方法2與方法1的差異不顯著,方法3與其他兩種方法差異顯著(P<0.05)。使用退菌特時,方法2防治效果最佳,為86.13%,復發(fā)率為14.67%,其次為方法1,防治率為72.54%,復發(fā)率為28.15%;方法3效果最差,防治率為43.46%,復發(fā)率為55.65%,3種處理方法之間差異顯著(P<0.05)。使用護樹將軍處理結果與使用菌毒清較為一致,方法2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率為76.26%,方法1為68.65%,方法3為51.28%,復發(fā)率分別為23.85%、32.26%和49.37%??傮w上看,不同新型藥劑處理下,3種處理方法的防治效果有所不同,即方法2>方法1>方法3。
本研究比較了不同藥劑及不同病斑處理方式對核桃腐爛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不同藥劑防治效果為菌毒清>退菌特>護樹將軍>甲基硫菌靈>石硫合劑;不同新型藥劑處理下,使用3種處理方法的防治效果為方法2>方法1>方法3。不同的病斑處理方法使用同一種藥劑時,其藥效存在差異,同一種病斑處理方法使用不同藥劑時,其效果也不盡相同。從施用藥劑方面分析,新型藥劑防治效果遠高于傳統(tǒng)藥劑,且復發(fā)率較低,菌毒清效果最佳;傳統(tǒng)藥劑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經(jīng)過多年使用后,病菌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對不同病斑進行不同處理方法的研究表明,無論是防治率,還是復發(fā)率,對病斑進行劃痕后再施藥的處理方法最佳,既能發(fā)揮藥劑效果,又能阻礙傳染擴散,調查表明,該處理方法下的果實產量也最佳。方法1比方法2的復發(fā)率有所提高,可能是方法1處理后病菌仍具有擴散傳染的可能。原因可能是刮除全部病斑過程中對植株韌皮部造成了人為損壞,導致病菌進一步侵染。已有研究表明,完全刮除病斑,會傷害樹干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影響樹體養(yǎng)分運輸,進一步降低樹勢,造成腐爛病菌的二次侵染[12]。方法3的處理雖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病害復發(fā)率較高,可能是因為直接噴施藥劑只能消滅病斑表面病菌,無法接觸侵入韌皮部內部病菌,導致藥劑作用不能充分發(fā)揮。此方法對植株無人為損壞,適宜在病菌侵染初期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