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追溯到紙張發(fā)明之前了。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片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竹簡的制作并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指綠色的竹子),稱其為“青”;然后,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于書寫,另一方面也為干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作“汗青”?!昂骨唷钡脑馐呛婵厩嘀竦墓ば?,后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于書寫儒家經(jīng)典,短的竹簡常用于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發(fā)生演變,人們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現(xiàn)在人們往往把那些寄人籬下、干些無足輕重的事情的人稱作“跑龍?zhí)住?,而這些人自己也常常說:“我不過是跑跑龍?zhí)锥选!蹦敲?,“跑龍?zhí)住边@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舊時在戲班里,唱生、旦、凈、末、丑的主角都是臺柱子,而剛?cè)霊虬噙€不是主角、名角的人,只能在舞臺上扛扛旗、打打傘,扮演些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這些小角色既無唱段,也無念白,只不過隨主角走幾次過場,跑幾趟臺步,“噢”上幾聲。由于這些人都穿著龍?zhí)滓?,因此,人們便把這些人稱作“跑龍?zhí)住钡娜恕?h3>“腰纏萬貫“一詞的來歷
人們常用“腰纏萬貫”比喻錢財極多。錢財為何要纏腰呢?原來,在宋代以前,商賈游人出遠(yuǎn)門,都把銀兩或背在身上,或肩搭手提,既不方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竊賊盯上。到了宋代,便出現(xiàn)了把銀子打成腰帶然后纏在腰里的新發(fā)明。當(dāng)時富豪商人根據(jù)出門用途需要,把銀子打成長短不等的腰帶,短的至少繞一圈,長的幾圈甚至十幾圈。將銀子纏在腰上后,外面再用布帛或絲綢條幅束??;使用時,從腰里掐一段銀子下來過秤,然后進(jìn)行交易,頗為方便。